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50827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央电大教务处 教学管理科 2008 年 09 月 24 日 1. 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任务: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系统校正及设计基本方法,全面培养学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站在 系统的、全局的高度来思考。2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先修课:微积分初步、C 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等。后续课: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

2、信号处理原理等。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区分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2)能够熟练建立机电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这两种形式的数学模型,掌握系统复杂动态结构图的化简;(3)理解系统时域分析的基本概念,熟练求解一阶和二阶系统的响应,深刻理解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掌握 Routh 稳定性判据的基本思想,熟练求解系统的稳态误差;(4)深刻理解频率法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绘制方法,重点掌握系统暂态特性和开环频率特性的关系;(5)掌握典型系统根轨迹的绘制原则;(6)理解控制系统校正的一般概念,熟练掌握系统的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和前馈校正等补偿方法

3、。4教学方法和数学形式建议教学方法和数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面较宽,所以要强调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大纲要求。课程教学形式建议以课堂讲授为生,辅助实践环节的训练,并通过课后练习和自学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条件时可进行网上教学。课堂讲授课堂讲授(1) 建议利用电子教案或课件,结合板书授课,这样既可增大信息量又使学生思路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进度;(2) 建议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多举一些应用实例,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着重讲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进课上讨论分析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设计的问题要合适、明确、有趣;(3) 建议在讲授基本知识点、基本要求的同时,

4、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新型知识、技术、典型产品等。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堂讲解知识的理解要靠实验和后续课程的支持。实验应该是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建议:(1) 多设计几个实验,每个实验尽量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 实验内容和形式尽量新颖、有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和实验工程师一起设计实验、建设实验;作业作业本课程的作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分为思考题和书面作业。思考题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定理、原理等的深入理解和记忆。书面作业主要包括程序设计、硬件结构设计、系统综合设计等方面的题目,也可以将实验中的任务

5、作为作业提前布置下去,完成实验的准备。5教学要求的层次教学要求的层次课程的教学要求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熟练掌握、掌握、了解。(1)熟练掌握: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能够举一反三。(2)掌握:要求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3)了解:要求学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教学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一、一、 学时分配(学时分配(5 学分)学分)授课学时 80, 实验 10 学时教 学 内 容课 内 学 时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4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6根轨迹法16频率相应法16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与综合1

6、6合 计80二、二、 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包括主教材和实验教材),辅以录像教材和 CAI 课件。三、教学环节三、教学环节文字教材担负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录像教材和 CAI 课件作为文字教材的强化媒体,配合文字教材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两者互相补充,彼此配合。四、考核四、考核本课程考核包括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的比例为 7:3。终结性考核为闭卷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占总成绩的 70。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和实验,其中实验部分占总成绩的 20%,要求计时、

7、独立设计并调试完成实验;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 10。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一、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4 学时)学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闭环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理解开环与闭环系统的基本知识,建立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性能指标的理解。了解:结合工业、民用以及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中的例子和先修课内容,使学生建立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并强调本课程的学习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二、二、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

8、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2 学时)学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自动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氏变换及反变换,系统传递函数的推导,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基本概念,系统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编写、系统传递函数的推导、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掌握: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了解:讲授要从具体到通用,注意学习方法的讲授,多讲解典型例题,多联系实际,使学生了解模型建立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础,是学习好控制理论的第一要素。三、三、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6 学时)学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二阶系统的

9、阶跃响应,高阶系统的暂态响应,Routh 稳定判据,稳态误差的求取。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熟练掌握: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Routh 稳定判据,稳态误差的求取。掌握:高阶系统的暂态响应了解:首先要强调时域分析的 3 要素:稳定性、稳态误差和过渡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可以系统地把本章的知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四、四、 根轨迹法根轨迹法 (16 学时)学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绘制法则,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暂态特性。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根轨迹的绘制方法,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暂态特性。掌握:参数根轨迹的绘制了解:通过时域分析和根轨迹的学习,使学

10、生进一步明确,对于线性系统,闭环系统的特征根(极点)的位置,是决定一个控制系统性能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结合时域分析的有关结论,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五、五、 频率响应法频率响应法 (16 学时)学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用频率法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系统暂态特性和开环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闭环频率特性,系统暂态特性和闭环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用频率法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系统暂态特性和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掌握:用频率法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闭环频率

11、特性。了解:频率法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精华,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在讲授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问题,典型问题,把频率法的关键问题讲深讲透。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不仅传递给学生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六、六、 控制系统的校正和综合控制系统的校正和综合 (16 学时)学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控制系统校正的一般概念,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用频率法校正,串联校正。掌握:频率法校正了解:本章是前面所学各章节的灵活应用,需要牢固的基础知识,而且本章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复习。通过典型系统的设计,可以把前面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七、七、 实验实验 (10 学时)学时)(1)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2)动态系统的时域分析(3)动态系统的数值模拟(4)动态系统的频率特性研究(5)动态系统的校正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