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0823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旅游经济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林瀚摘要:广东开平碉楼始建于明末清初,鼎盛于 %)世纪末 !“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在地域上构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景观群系,展示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遗产保护价值。关键词:开平碉楼;历史渊源;文化信息开平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开平碉楼起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 !“世纪初期,现存 %& 座,开平碉楼群是融中西建筑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既深涵中国传统文化、侨乡文化的底蕴,又带有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被誉为 “华侨文化的典

2、范之作 ” 、 “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 ,是当时华侨和广大乡村民众对西方建筑文化的主动学习、吸收的结果,是中国建筑史中一个难得的样板和一个新的典型。因此,开平碉楼遗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一、开平碉楼的历史渊源 %(开平碉楼始建的目的是防洪防涝开平地处广东省西南部,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海,雨热同期,雨量充沛,每年 $、#月到 )、%“月常受灾害性台风侵袭。同时,开平的地理特点是南、北、西部多低山丘陵,中部和东部属丘陵平原,潭江穿越开平中部与其各支流构成河网交错的地貌。开平腹地处于潭江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网密布, 开平县志记载: “数百年前之开平东

3、南半部皆海坦 ” ,过去水利失修的情况下,每遇台风暴雨,便洪涝泛滥,村落被淹没,庄稼被淹毁,人们生命及财产经常受到威胁,修建集居住和防涝于一体的碉楼便应运而生。现位于赤坎三门里的迎龙楼是现存最早的碉楼,已有 *“多年的历史。有记载,清光绪 )年(%&*年)和 年(%)“&年)发生两次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有瑞云楼和迓龙楼的庇护,村里群众皆平安无事。即使是在现代,平原地区碉楼仍然经常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据记载, %)# 、%)#$、%)#&年开平发生特大洪水,洪水漫过屋顶,百合镇永安村的村民纷纷登上天禄楼,靠船运送食物接济,最后安全度多洪灾。 !(开平碉楼的兴起是防盗御匪的需要开平所辖之境,原

4、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 “四不管 ”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开邑在台恩二州间,山川阻深 ”为“籍避到则盗贼之扰 ” ,于是大量兴建碉楼。清末明初,战乱更为频繁,匪患尤为猖獗,开平碉楼从其功能来分有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建在村头或村尾,起着报警作用;二是众楼,由几户或十多户人家合资兴建,供各户人家入住避劫;三是居楼,多由华侨独资兴建,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这些碉楼具有共同的建筑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铁窗、铁门、墙身很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了望台、探照灯、警报器、枪械等,为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年 %!月的一天夜里,一帮匪徒洗劫开平中学,掳

5、走校长及学生 %+人。当土匪经过鹰村时,一束强光突然自宏裔楼上射下,吓得土匪仓惶四逃。乡团及时出击,救回师生及抓获匪徒 %+人,此事轰动全县。 (开平碉楼是大规模海外移民的产物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海外移民具有悠久的历史。 !“世纪初,开平海外华侨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省吃俭用,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渐渐有了积蓄,他们怀着 “落叶归根 ” 、 “衣锦还乡 ”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陆续返回故里,亲自操办人生的三件大事:买田置地,建楼房,娶媳妇,于是掀起侨乡建筑的高潮。大量的海外移民不仅给侨乡的建设带来巨额资金,而且也输入了国外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他们把国外建筑师为他们设计的建筑样式带

6、回家乡,使开平碉楼的建筑带有浓郁的欧美风格。同时二十世纪初期开平拥有一批较早掌握西方建筑工艺和建筑构件的工匠,客观上为风格多样,融汇中西文化的碉楼建设提供技术基础。由此可见,开平碉楼的兴盛与大规模海外移民的出现具有密切的联系。二、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解读 %(开平碉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岭南文化精神开平碉楼分布广泛,规模宏大,散落于开平市境内。据统计,现存的碉楼有 %& 座,分布在全市 %&个镇, %“多个自然村,以中部冲积平原的塘口、百合、蚬岗、赤坎等镇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 !“#年 !月 !“#$%& ()*# +$)*),-特区经济 !$从上表可以看出,开平碉楼规模之大,数量之多,

7、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开平地处岭南,其建筑和内部陈设也无不体现着岭南特色和文化精神。其一,开平碉楼的建筑材料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其黄泥是岭南地区丘陵地带常见的土壤;其沙子和石灰则得益于该地区河网的密布;青砖楼用青砖砌成,或者是用青砖贴外墙体,更是适应岭南地区雨水充沛的气候特点的表现;在碉楼建筑中,还大量使用灰雕这一岭南建筑工艺,这些都是开平碉楼与其他岭南建筑共有的特点。其二,在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的内部布置、用具和摆设中,不乏岭南传统的样式,传统文化气息浓厚。其三,在建筑布局上开平碉楼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审美情趣。开平碉楼建筑或依山而建,或沿河而筑,或错

8、落有致地散落乡间,翠竹丛林,荷塘小径,无不透露着恬静雅致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赤坎镇上沿河而建的广东骑楼与西方的罗马柱、雕花门楼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竟也和谐宁静。其四,开平碉楼中西结合的建筑特色,本身也体现了岭南人兼容并蓄,开放创新,自信从容的文化气度,诠释着鲜明的岭南文化精神。 !“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体现了主动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止。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

9、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土建筑之中,它不单纯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建筑艺术的引进。这就是我们无法将开平碉楼和民居具体归入某种西方建筑风格的原因所在,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 “碎片”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相互交融的产物。此外,开平碉楼还体现着乡民对外来建筑文化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一方面体现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样式综合在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式、罗马式的风格,又有哥特式、拜占廷式、巴洛克式等风格的建筑。林林总总,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是体现在结合现实需要对外国建筑构件进行有效的改造,既不

10、失去其原有的风格,又富有现实意义。如柱廊是一种源自希腊神庙的古典建筑样式,它从单纯的美学意义考虑,主要特点是等距离排列的西式立柱与拱券结合,呈开敞状,显得富贵典雅。开平碉楼的柱廊多为步廊,有一面柱廊、三面本廊和四面柱廊之分,兼具休息、巡逻等实际功能,这与希腊神庙的柱廊建筑相比,显然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对外来文化的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华侨和广大乡民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不同的旅居地的所见所闻,结合个人的审美情趣,融注千姿百态的碉楼上,造就了开平碉楼这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 $%多年碉楼的发展,见证了华侨奋斗发展的历程,体现了

11、鲜明的华侨文化特质碉楼发展变化是华侨文化发展的见证。现存最早的碉楼,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的迎龙楼。该楼砖木结构,用大型红泥砖砌筑,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楼顶为硬山顶式,风格拙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乡土建筑风格。后来的碉楼建筑才逐步融入了西方的建筑结构与装饰艺术。同时,各座碉楼中现在依然保存着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比如当地俗称的 “金山箱 ” ,从清末开始,开平的华侨就陆续回乡了,这些被叫做 “金山客 ”的华侨回乡的时候基本都带着一口或数口大木箱或皮箱,当的俗称为 “金山箱 ” 。这种箱子是财富的象征,里面装满了西方的生活用品和一些小的生产用品、衣料、金银首饰等。开平民谣有

12、唱 “金山客,一千有八百 ” 。在今天看来,这些物品却成为见证开平碉楼历史的丝丝痕迹,也是当年华侨艰辛创业史及华侨发展史的有力见证物,无不诠释着开放兼容、敢为人先;恋祖爱乡、团结奉献;重教尚义、实业兴国;克勤克俭、顽强打拼的华侨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张国雄 “开平碉楼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 &!(民国十一年 “开平县志, $卷 “ &#(开平县华侨博物馆编 “开平文物志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 &$(张国雄 “开平碉楼 “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林瀚,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工作,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在读 .,研究方向:中国区域文化研究。 !/特区经济 !“#$%& ()*# +$)*),-!%/年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