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创建和谐校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0523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创建和谐校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创建和谐校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创建和谐校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创建和谐校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创建和谐校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创建和谐校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创建和谐校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创建和谐校园摘 要 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行,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成长环境,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 给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关心、了解贫困生,分析并掌握其心理特点, 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对创建和谐校园也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和谐校园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矫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矫 正机制研究正机制研究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各方普遍关注,据调查得出,贫困生存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以及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希望通过经济

2、资助、精神关怀、心理防御、自我调适等矫正机制使他们能消除自卑、增强自信,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仍然存在一 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7 年全国范围的高等教育招生工 作的“并轨”,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随着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使得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比例成逐年上升之势。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需要 全社会都来关注的社会问题。据 2007 年统计,燕山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 5316 人,占 学生总数的 29.16%。其中一般困难生人数 995 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

3、数的 18.72%;困难 学生人数 2409 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 45.32%;特殊困难学生人数 1799 人,占家庭经济 困难生人数 33.84%;临时困难学生人数 113 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 2.13%。通过对燕山 大学不同层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除了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提供帮助外,如 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显得更为重要。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现状及表现当代大学生 的思想状况在政治上趋于成熟理性,其主流是积极、健康、进步的,但是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和大学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已经使他们的价值观念.(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开发主管孙美丽 2004 年 8 月 4 日

4、透露,目前我国高校在 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 20%,特困生比例为 8%。而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 念,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大体上,因家庭收入少,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 的学生,可以界定为贫困生。这是个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 和高等院校各方面的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贫困大学 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他们进行经济救助 的同时,还要考虑对他们进行“精神扶贫”。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总的来看,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心

5、理品质,如较 强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的意志力,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认真勤奋,生活简朴,作 风朴实,为人诚恳等。但就某些个体来说,也存在不少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精神贫困” 。 (二)贫困大学生的常见的心理问题21.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有自尊感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自尊感过强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自卑心和自尊感是贫困 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贫困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 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 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 到压力。在做奖助贷工作过程中一位同学说他

6、在大学虽然生活得很艰难,但一直没有申请助 学金,也没有不想要求困难补助,不是因为他爱慕虚荣,而是不愿看到作为贫困生公布后,别 人或鄙夷或同情的目光。他相信依靠自己也照样能够活下去,这几年打工吃了很多苦,但活 得有价值有自尊。又如,另一位贫困生,当其他老师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时问到其家庭经 济情况时,该同学拒绝回答,并表现出明显的敌意。从这些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贫困生沉 重的心理压力,他们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心里的积郁和苦闷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 释放,心理问题越积越多,以至于到了无法摆脱的地步。 2.学习、交往上的挫折感 以前把高考作为唯一目标,周围一片黑暗,自己只朝着不远处的一盏明灯前进。入大

7、学 后,天亮了,四周的一切都清晰了,贫困大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适应各种人 际关系。生活不宽绰的他们,与人交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底气不足的他们对别人都忍让、 谨小慎微。被动消极的生活态度会使他们不断遇到挫折,较差的人际关系使他们陷入了苦 闷、焦虑与孤独中,有时形成孤芳自赏的状态,贫困的“小刺猬”迷失方向。在别人眼里 就显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亲近。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交往的。只不过,他们希望 与人平等的交往,而不是被人特殊对待,即使是善意的关照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有些 贫困男生,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日常消费与开支中,就像社会其他成年男性一样,往往 被期待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

8、男女交往中更应充当货币支付者的角色,而实际上他们又没有 这种能力,因为怕别人说他“小气”,嘲笑和轻视他,便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负担,索性有意 躲着别人,行单影孤。 3.面对竞争时的焦虑心理 贫困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 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 多现实问题是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同时他们每年还要应付对贫困生 来说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加之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剧烈,一些社会的 不公平导致了贫困生发展机遇的不平等性,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这样容易产生对个 人生存和未来生

9、活危机的持续焦虑心理。表现为行为的无所适从、无法正确评价和认识自 己。 4. 偏执心理。由于贫困带来的挫折感,使贫困生对他人都存在着一种戒备心理。看问 题容易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同学和老师只看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忽视自己的优点和 长处,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这种错误认知,使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狭隘心理,遇事不理 智。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贫困生本身思想方面 目前这几所高校部分贫困生存在不良思想状况,一部分高校贫困生不能正确地面对生 活的艰辛,有些同学内心虚伪,虚荣心强,自身存在一定的自闭心态,不敢坦开心扉与别 人交流,深深陷入强烈的自卑情绪中等等。个别学生无节制开销并不应是一

10、个贫困生该有 的行为。 (二)社会因素 1.社会阶层分化造成贫困生处于弱势地位3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造成贫富分化。贫困生一般都来自 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贫困家庭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基本生 活困难,而进入大学后又要交纳数额不菲的学费、住宿费、书费等,这无疑加重了贫困大 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 就业问题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紧张、焦虑和自 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2.不良的社会风气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11、,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社会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 际关系冷漠、势利和虚伪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加剧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这种心理与他们贫困现 实的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心理困扰加剧,产生更为强烈的自卑感和焦虑感。 3.社会上一些资助活动开展不当,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对贫困生各种资助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教育滞后或方法 不当等原因,使一些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的同时,心理上却遭受了挫伤,从而加重了 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 (三)学校教育方面 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

12、,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与周 围人群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贫与富的反差、先进与落后的 反差、素质高低的反差等却突然变得明显起来。在这种反差较大的环境中,尽管教师的教 学和学生的学习等知识性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 质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环境中遭遇困惑。如果大学校园中缺乏一种以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为 荣耀的良好学风的话,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穿着上的落伍、素 质上的偏颇而滋生多种不健康心理 另外,为了让高校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学校、社会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 施帮助他们,长期以来,学校往往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负

13、担作为助困工作的全部来抓, 忽视了他们身上正在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和道德缺陷,忽视了助困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共建和谐校园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境贫寒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 在家庭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凭借自己的艰苦努力和聪明才智进入高校,去 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本身就不容易,高校应该给与这类学生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的条件。从实践上来看,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路,必 须坚持物质帮助与精神关心相结合,教育引导与自我调适相结合的道路。因此要作好以下 几个方面工作: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14、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预 防相结合 1. 物质帮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 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 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精神关心、心理引导的前提与基础。但在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中,千 万不能忽视他们心理的感受,要充分尊重贫困生的尊严与人格,更不能让他们感到物质支 持是别人的施舍,在得到物质支持的同时丢掉了个人的尊严。所以,在给予贫困生物质帮 助的时候,要切实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感受,要让他们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在完善对贫困 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扶助,必须使他们从心理上彻底改变以往的自卑、抑郁 等不健康的状态,以走上自强不息的光辉之路。只有把心理问题

15、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 解决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43. 贫困生自我的心理调适 (1)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的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地面对,因为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 多是不能改变的,这其中就包括个人的贫穷境遇。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势必增加个人的不 安与痛苦。贫困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下,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树立与自己相符 的理想,而不至于产生愤世嫉俗的念头。 (2)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贫困生,不管别人给他提供多少帮助,成 功永远都只是建立在自己的辛苦劳动之上,不要奢望别人能替代自己。其实贫穷并不可耻, 可耻

16、的是自己不能正确面对贫穷,不付出努力改变贫穷。只有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 彻底改变自己的贫穷状况,真正培养起自立自强的精神,立志成才。贫困生不仅要在学习 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以消除心理上的抑 郁与忧虑。积极参加工作可以使自己发觉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建立自信心。另外,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更多地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面,在与人 交往过程中,会减少以往由于自卑而带来的封闭,让自己更开朗。 (3)学会感恩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是依靠各类资助,当他们成长 后,他们应该学会感恩。学校应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受助者助人”和“爱心传递”等实 践活动,倡导贫困生在受到社会、他人资助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 他人,并让他们在各种助人活动中体验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学校角度来说,通常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当今世界,由于受到太多的诱惑,人们往往难以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 应该加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