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0330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辨析 所谓信息的不对称指的是相关各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均等。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的交易达成(或正式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交易达成(或正式签约)之后。我们将前者称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亦称隐藏信息) ;将后者称为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亦称隐藏行动) 。事前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逆向选择的后果;而事后信息的不对称则可能造成道德风险的问题。无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都将使得相关市场的资源配置丧失帕累托最优的特性。 一、逆向选择所谓逆向选择,指的是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市场所成交商品的质量总是低于某一方交易者(亦即相对缺乏信息的那一方)的期望的现象。

2、由于逆向选择,相应市场的资源配置发生了效率扭曲。例如,在一个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更为了解所销售商品的质量,买方只能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报价,这就使得相对优质的商品因为价格被低估而相继退出市场,结果在这个市场上只会剩下劣质品待售。这就是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Akerlof,1970)首先提出旧车市场模型,从而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不难理解,在旧车市场上,买方和卖方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方通常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而买方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有限的几种途径来获取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仅凭这些信息很难准确地判断车子的质量。实际上

3、,买方只能大致地判断出旧车市场上所有待售汽车的平均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将只愿意根据汽车的平均质量来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所售汽车的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方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市场上将只留下质量低于平均水平的汽车。 不过,汽车平均质量的降低将进一步地压低买方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迫使那些在新标准下变得高于平均质量的汽车也退出了市场。依此类推。在旧车市场上,只有那些质量不高于平均水平的汽车成交,且待售汽车的质量越来越低。在极端情况下,旧车市场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交易,市场由此消失。 可见,在旧车市场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高质量的汽车在竞争中失败,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汽车。这就违背了优胜劣

4、汰的市场选择法则,因此叫做逆向选择。我们再举一个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的例子。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判定贷款客户的资信条件,所以它只能根据其潜在贷款客户的平均信用风险程度来确定贷款的利率水平。这一贷款利率水平自然要高于那些信用风险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所能接受的水平,使得这些优良客户不愿意借贷,从而退出信贷市场。而金融机构所设定的这一贷款利率水平一定会低于那些信用风险程度较高的借款人所能接受的水平,使得这些劣质客户产生追加申请贷款冲动。其结果是,真正拿到贷款或者更多地获得贷款的恰恰是金融机构本来并不愿意贷出的那些劣质借款人。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在逆向选择严重的情景下,由于信贷市场上只剩下那些信用风

5、险相对较高的贷款客户,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呆帐增加,净现金流入减少,所适用的基准折现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企业价值由此减少。二、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指的是已签约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而做出对签约对方不利的行动的可能性。或者说,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已签订合同的一方所面临着的签约对方可能采取损害本方利益的行为的风险。一般地说,道德风险是由于已签订合同的一方难以观察或监督到签约对方的行为(亦即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在道德风险的定义里,施加损害的一方只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而理性地选择自己行为,它并没有施加损害的主观意愿。而且道德风险强调的是一种可能性;道德败坏

6、强调的则是一种事实。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斯蒂格里茨曾给出一个经典的道德风险例子。他说,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自行车的被盗率大约为10%。有几个头脑灵活的学生于是决定开展保险业务,向自己的同学提供自行车保险服务。保险合同约定保费为保险标的的15%。按常理,作为保险人,这几个学生应可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便发现校园里自行车的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很快就突破15%,保险人因此亏损了。这几个保险人经调查才发现,原来参加投保的那些同学对自行车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措施都明显地较前减少了。在这个例子中,参加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理性地”采取了

7、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保险人则由于无法控制这种不作为的行为,从而面临着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道德风险。也就是说,这几个保险人尽管头脑灵活,发现了商机,但却忽略了其中的道德风险,从而对自己的保险经营的前景过分乐观了。我们再举一个信贷市场也存在道德风险的例子。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完全跟踪监控那些已经获得贷款的客户的资金使用效率及其风险管理决策,这就使得贷款客户有机会采取理性、但不利于金融机构顺利收回其贷款本息的行为,徒增信贷风险。这就是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所面临着的道德风险。在道德风险严重的情景下,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上升,呆帐增加,净现金流入也会减少。同时,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严重的情景下,

8、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增加,其所适用的均衡市场期望收益率也将相应提高。这样一来,伴随着净现金流量的萎缩以及所适用基准折现利率的提高,金融机构的企业价值势必减少。说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两个概念,人们最喜欢举医疗保险市场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身体状况越差的人,其对医保越感兴趣。但身体状况差的人却不是保险公司所钟情的目标客户。由于无法准确判断投保人的身体状况及其患病的可能性,保险公司只能根据其潜在参保客户身体状况的概率分布来统算出保费标准,设计出格式化的保险合同。这种格式化保险合同下的保费价格肯定要高于身体状况很好的那些潜在客户的期望水平。这些身体健壮的客户就会放弃投保,退出医保市场。于是医保市场只剩

9、下那些身体状况不属于最好之列的客户。这种状况反而促使保险公司进一步地提高保费的收取标准,进而再逼退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好的客户。依此类推,优质客户进一步流失的结果促使保险公司再一次提高保费的收取标准。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保险公司客户的质量逐步降低,保险市场趋于萎缩。这就是医保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方面,参加医保后,被保险人有可能因而降低保健的急迫感。诸如戒烟的意愿、注意饮食的意识、锻炼身体的意愿都会降低,或者更疏于体检等等。被保险人减少健康预防的措施势必会提高其患病的概率,从而损害到保险人的利益。这就是医保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可见,如何应对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是保险机构实现有效经营的关键。另外

10、,在医保实践中,被保险人无法对医生的处方做出科学的鉴定,所以经常喜欢医生开“大处方”和对自己实施“过度的治疗”。同样也是由于专业的局限性,保险人对于被保险人拿到的是否就是“大处方”、是否正在接受“过度治疗”也难以做出判断。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保险机构面临着“大处方”或“过度治疗”的道德风险。但在这个过程中,医院拥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医生应该最明白什么是“大处方”、什么是“过度治疗”。因此,开“大处方”、做“过度治疗”的医院就涉嫌道德败坏了。三、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克服只有尽量地完备信息、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性,才能够避免出现逆向选择,并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例如,在贷款实践中,金融机构特别乐于向信用历史

11、记录良好的借款人贷款。这就可以理解为金融机构基于弥补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对策。再例如,对贷款设置担保也是一种克服信息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其最大的问题是,假若金融机构的担保条件过于苛刻,则也有可能进一步地加剧逆向选择的程度。而且,担保的另外一个缺点是,金融机构并不能因为担保的设置而减轻对贷款客户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因为担保的质量同样会由于不当的决策而发生变化。这就属于道德风险的范畴了。因此,担保的效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和企业间的亲近程度。在这方面,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具有草根特性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很可能相对更有优势。可见,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危害方面,建立

12、“关系贷款客户”的模式要明显地优于设置贷款担保的模式。金融机构也可以主动地向新客户表达建立长期资金合作关系的愿望,并在其第一次贷款合同中就主动地提供优惠的贷款条件。然后再根据第一期合同完成的情况来修正对该新客户的风险判断,从而确定其第二期贷款合同的信贷条件。具体地说,如果企业的第一期贷款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则在第二期贷款合同中就允许该新客户继续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和抵押要求;反之,则将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和贷款抵押,甚或排除继续合作的可能性。由于第一期贷款合同的执行情况将要决定以后各期的信贷条件,所以贷款企业就很有可能不会采取损害其资信条件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在金融机构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假若金融机构通过某种形式的制度创新有效地解决了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问题,则可吸引优良客户重新返回信贷市场,从而明显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规模,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收入,并相应降低加权均衡期望收益率的水平,最终提高其企业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