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0307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一、投资领域的变化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投资领域确实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1、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较快1979-2007 年,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累计达到 297985 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 38.4%,年均增长 19.9%。其中,1979-1989 年的 11 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5479 亿元,年均增长 10.7%。1990-2002 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80249 亿元,年均增长 26%,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 4.5个百分点。2003 年到 2

2、007 年的 5 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 182703 亿元,是 1978 年到 2002 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 1.6 倍,5 年年均增长 24.9%。2、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2007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投资占 30%以上,其中,私营和个体企业占 18.3%,外商投资企业占 5.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 4.6%。3、地区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近年来,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投资呈现出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局面。1999-2007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 24.0%,西部地区为 22.9%,东北三省为24.8%,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

3、5.1、4.0、4.9 个百分点。2007 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 20.6%,比 1999 年提高 3.5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 20.9%,提高 2.2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占 10.4%,提高 2.2 个百分点。4、资金来源结构多样化表 1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显著下降,而自筹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显著上升,表明市场行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这一特征也比较明显。改革开放初期,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的资金中,基本上都是国家资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基础产

4、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1978 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国家财政资金,而在 2007 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 8.4%、国内贷款占 23%,利用外资占 1.8%,自筹资金占 59.9%。投资主体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占 62.3%,外资占 4.8%,私营个体占5.8%。虽然国有投资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占绝对控股地位,但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已逐步多样化。表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和按构成分固定资产投资构成(附后)5、中等项目投资额比重上升表 2 数据显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不同规模项目投资额呈现小项目和超大项目占比下降,

5、较大规模项目投资比重变化不大,中等项目投资额比重上升的趋势。表 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不同规模项目投资额占比(%)(附后)二、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这其中投资总量的迅猛增加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也可以说,投资带动战略是中国经济成功取得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经验之一。而投资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增长,除了与整个大环境的改善有关外,投资体制的改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投资效率创造了条件,打破了以往由政府主导的体制,使市场经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一个新型的投资体制:即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

6、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但是,由于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复杂性,尽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以改革为动力,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必须看到改革还不到位,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还不适应新的情况。科学决策、社会参与不够,长官意志形成干预过多等等,致使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在管理体制、总量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布局与生产力布局以及投资效益诸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1、农业、农村投资依然不足农业基本上属于“投资拉动型”产业,投资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主要靠投资,各类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直接决定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受

7、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明显滞后,影响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的生活。根据有关统计,全国还有 3 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占 80%;有近 100 个乡镇、近 4 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 70%左右,全国还有 2000 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投资力度一直很大。但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周期长,投资经营农业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农业投资收益很低,所以,农户等农业微观

8、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不强,加之政府农业投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中国农业投资严重不足,使得中国农业发展一直停留在传统小农经济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很低。数据表明,近年来第一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依然比较低,速度也低于平均增幅,所占比重也没有提高。若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城乡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明显慢于城镇,1982-2007 年、1991-2007 年以及 2001-2007 年三个时间段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 21.5%、23.7%和 23%,分别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 2.7、5.5 和 7.6 个百分点。2、公共领域投资增速偏低西方经济学界认为,从理论角度来看,公共领域的投资对于经

9、济增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扩张本身就意味着总需求的扩张;第二,公共领域投资往往具有典型的外部正效应,比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它的发展直接为以此为发展基础的相关产业部门的扩张提供了支持,从而为经济增长带来累积效应;第三,公共投资的一些特殊领域,比如教育与科技投资,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因此公共投资的意义可以有一部分通过技术进步的作用体现出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领域投资实践也说明,公共领域投资对总需求可以进行双向调节,同时公共领域投资将提高经济供给水平,对经济产生长期的促进作用。同时,公共领域的投资还有提供公共服务,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缩小居民差

10、距这样公平的含义。无疑,近年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示范下,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离基本满足居民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加大这些方面的投资是人们的共识。不过,数据显示,近年公共领域投资增速偏低,比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其投资增幅均低于平均增幅,在投资总量中所占比重 2007 年均比 2003 年出现了下降。3、自主设备投资不足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来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效益高、污染少的路子,为此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比如能够带动产业结构

11、升级的电子信息产业。事实上,这几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也确实迅猛,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但投资增量中大多靠外资推动,而我们自己的投资却上不去。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装备产业,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船舶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的自主投资增长也不尽人意。同样,我们希望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尽管这些年在装备制造业上搞了一些依托项目,轨道交通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方面依托一些项目搞国产化,但其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始终难以形成自主性品牌。4、高能耗行业增速偏快由于消费结构的升级,以住、行为代表出现了新一轮的消费热点,住房、汽车需求的增加拉动了与此相对应住宅业以及有关的建筑材料消费的增加,加上我们存在的

12、技术瓶颈制约,使我们很难向高技术战略性的产业投资,因此,近几年,出现了“钢铁热”、“建筑材料热”,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背的高能耗产业投资增速偏快。这意味着我们国家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依然没有改变。5、投资主体结构仍不尽合理客观上讲,近年来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对于经济的主导性明显上升,大量的经济资源要素配置权还集中在中央各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手中,资本要素、土地和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程度很低,此外还有税收、市场准入等各种花样翻新的优惠政策所制造行政垄断,导致整个资源要素价格被系统性扭曲。按照 2003 年资金流量表测算,在高达44%的储蓄率当中,政府部门的占比高达 21%,也就是,

13、有 9 个百分点的储蓄率是政府形成的,政府部门的高储蓄导致政府及政府主导投资趋势近些年明显上升,按照 2003 年资金流量表测算,政府直接进行和通过企业间接发生的投资目前已经占到整个经济中总投资份额的 1/4 左右。6、交通运输投资也不足1979 年至 2007 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 74246 亿元,年均增长 19.9%,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铁路营业里程由 1978 年的 5.2 万公里增至 2007 年的 7.8 万公里,增加了 2.6 万公里。2007 年,公路通车里程由 1978 年的 89 万公里增至 35

14、8 万公里,增长了 3 倍,其中高速公路由 1988 年的 0.01 万公里增至 5.39 万公里,增长了 538 倍。“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初步形成,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明显改善。但目前,铁路建设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2007 年,我国每万人铁路长度为 0.6 公里,美国 2005 年达到 5 公里以上,日本近 2 公里,交通运输投资仍有不足。三、2009 年固定资产投资分析尽管 2008 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已低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但是促进投资增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一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西部开发

15、建设稳步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地区间转移不断加快,这些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 2009 年继续存在。二是保持较高投资的理念在许多人特别是地方政府方面仍占据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以“高投资、高增长”为特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居于 40%以上。在以支出法计算的我国国民收入构成中,投资一直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且占比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维持投资的较高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所必须的。特别是地方政府在面对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改善、财政收入增加等压力下,着力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取向十分明显,在中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后,地方政府就列出了数额巨大的投资清单,表明地方政府投资欲望和信心依然

16、较强。三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设备投资以提高技术水平,这为固定资产投资拓展了空间。特别是,中央决定,2009 年进一步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游牧民定居、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灾区重建工作力度。所有这些不仅会极大改善我国的民生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而且会对冶金、建材、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产生巨大的直接的投资需求。四是增值税全面转型对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是实质性的利好。加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投资成本有了明显的下降,也有利于有效刺激投资需求的回升。但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依然不少:一是投资增长惯性在减弱,拉动本轮经济增长的投资高峰,自 2007 年起就开始从高峰滑落,主要表现为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率的下滑。2007年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就已经下降到 15%,扣除物价只有 10%,2008 年前 11 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77539 亿元,同比增长 5.4%,扣除物价已经是负增长。二是股市低迷不振,企业利润下降,对企业资金来源产生一定影响。2008 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震荡向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