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学的框架刍议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50055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教育学的框架刍议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历史教育学的框架刍议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历史教育学的框架刍议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育学的框架刍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育学的框架刍议(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历史教育学的框架刍议北京二中 李建红纵观今天的历史教育学研究状况,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一,研究的针对性不强。 从已经出版的专著或发表的论文来看,多是泛论历史教育学的理论、结构等问题,研究对 象比较笼统。是以中学历史教育为对象,还是以大学历史教育、社会历史教育为对象?没 有明确的范畴概念。第二,与旧有的教学法研究没有鲜明的分畛,在实质上,仅是对教学 法做了理论上的提高。显然,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到研究的实际运用价值。基 于此种原因,本文拟就中学历史教育学的研究框架问题,提些不成熟的意见。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历史教育,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国策,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 需要,必须注重其

2、教育职能的自身价值。概括起来有三:其一,必须着眼于全民文化素质 的提高;其二,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其三,必须体现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这是教 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学历史教育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指南。所谓“基础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水准。它最直接的社会效果,就是体 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是体现国力的标准之一。它既显示当今社会进步的现实性,又预 示未来社会发展力的潜能性。所以说基础教育是“水平教育”。它有别于专业性教育、升学 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而且是必须否定纯学问式训练、升学性训练和职业培训式训练的教 育方式。它突出的教育职能,就是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学生适应当代社

3、会环境, 做最现实、有效的素质准备。就中学的历史教育而言,对应上述的教育观念,应当不难得出明确的教育目的、内容 和方法。以往的教学研究,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主要是围绕着实用教材 的研究,归根到底是研究“教材的教法”。它既不突出理论的先导性,也极少具有教育的实 践性。所谓“历史教学法”,只不过是历史教科书从编纂到运用的理论说明。这是至今我们 没有建成独立的、系统的、现实的学科教育理论的一大原因。其次,纯粹面向教科书的教 育研究,在现实中有两个明显的弱点:第一,由于研究范围的狭窄及教科书内容的限定, 极难将“教法”理论化、系统化、弹性化,不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第二,对教育实践而 言

4、,“教法”研究者是教材的仆人,教师的婆婆,很容易造成“虚学”的印象。他们既不算是 实践的理论家,也不算是理论的实践家,这也是至今教法不具权威性的一大病因。要改变 这种研究状况,将学校历史教育真正变成一门既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意 义的学科,就只有依赖“历史教育学”的成立,将教育、教学、教法综合一体,全面而又科 学地确立新的历史教育观念。而产生怎样的教育观念,则首先是受中学教育职能的限定。 它理应体现如下的准则:1、中等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水准教育,是体现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潜 能性教育系统。同时,中等教育也更多地体现当今社会进步的现实性,它具有极强的社会 适应性。所以,中学

5、历史教育是纯粹的文化素质水准教育。它只需要教授那些有助于学生 了解过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识力的基本的历史知识。2、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中学历史教育是塑造学 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最佳课程。它理应综合历史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学、 逻辑学等诸多学科,利用历史教育的特殊功能,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特色。培养“四有”人才,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让历史教育真正在培养人的文化素 质方面发挥作用。3、中学历史教育必须否定完全为了升学而准备的教育,也必须否定完全为了学问而进 行能力训练的教育。因为这两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冲淡“水平教育”的质量和方向

6、,它不符合 大众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违背基础教育的原则。中学历史教育的总任务必须限定在“基础教育”的范畴。即增进知识、培养技能、陶冶 理想,都应有适度的范围和适度的水准。总之,建立“中学历史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就是必须把它放到基础教育的框 架上去研究,从基础教育的职能出发,切实地研究现实问题。二任何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学科体系建立的成败, 中学历史教育学也不例外。概括起来也有三个方面:即历史教育理论、普通教育理论和其 它基础理论(如图示)。但是,这不等于说“中学历史教育学”要包罗万象,且不能延伸, 成为甚难驾驭的学科。恰恰相反,这个新学科在实践中,应该是极易

7、理解,方便运用,教 犹深厚的学科。它为教育者提供的创造余地当比旧有的教学法自由得多、实在得多。而这 种自由和实在则有赖于各学科的知识包容,这也是历史教育自身特性所决定的。掌握历史理论是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最基本的条件。中学历史教育方面的 历史理论要求,有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在历届教学大纲中,我们对这方面强调颇 多,诸如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等。但是,多年来大家又只 习惯依据教材、教参的教学方式,很少深究理论问题,加之,我们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教师 进修和考核制度,所以,广大的第一线教师熟史实轻理论,很难有高水平的教学总结。而 专业研究人员,则更多的是关心现实教学状

8、况,年复一年,也不习惯去深究理论。这就使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至今仍在授课方式和考试两个方面兜圈圈。在教育理论和基础理论方 面也大致如此。即使是用到了某种理论,看上去也似乎都是“拿来主义”,与中学教育相吻 合的理论实在太少,更谈不上建立什么理论体系了。现在我们决心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首要的是扎实的基础研究,消化那些为我所用的 理论知识,并且明确划分出基础理论研究范畴,有效地进行综合和概括,从中抽出自己的 研究概念,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三所谓“中学历史教育学”,旨在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全过程,做适应性的和实效性的研究。 它将教育、教学、教法三大研究领域贯通起来,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树立起完整 的

9、、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教育观点。所以如何把握好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 方法这三个层次十分重要。具体地说,历史教育主要是确定中学的历史教育目的和方向问 题;历史教学主要是解决中学的历史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等问题;历史教学方 法主要是规范中学的历史教育手段,诸如各类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的选择和应用,教学 的评估和测试等问题。我们说:“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用。”历史教育在中学的不可替代性,正在于它有着 极强的“造人”作用。由此表来透视目前的中学历史教育和研究现状,就不能不做些调整, 或者是做根本性的改变,大体说来有5个方面:1、突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突出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以

10、代替过细地划分历 史时期和讲述历史事件的做法。2、突出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历史的教育内容,强调对当今社会的认识,以代替过细地描绘古代历史的做法。3、加大乡土史教育的比重,增强教材的弹性;加大文化史教育的比重,增强教材的美 育和伦理教育意义。4、把历史学习考核完全变成水平考核制度。不以考核的试题标准作为教育水平的绝对 标准。充分发挥教师在历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5、在教科书中或专门配制适量的阅读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加强各类 教材的研制工作,拓展中学历史教育的实践范围,使中学历史教育学能够直接地服务于中 学历史教学。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育学”的框架建设,在研究教育职能、研究基

11、础理论和研究层 次方面,各有3个问题,即:认清中等教育体现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准、体现社会的发展方向、 体现未来的需要,它突出人格教育的目的;历史教育理论、普通教育理论和其它基础研 究理论,体现学科教育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它突出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中学历史教育、 教学、教法三个层次,则体现学科教育的实际研究水准和运用水准,它是人格塑造的直接 手段。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中学历史教育学”理应在这个框架中 诞生。(此文原载首都师范大学高教研究1992年第3、4期合刊)_“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 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 学历史教学大纲,第一页。详见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格是指一个人各种反应趋势的总和。人格教育是造就精神统一,且能与外界关系 调和的自由而积极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