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政委撰文回顾军区人才培养过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0009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军区政委撰文回顾军区人才培养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州军区政委撰文回顾军区人才培养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州军区政委撰文回顾军区人才培养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州军区政委撰文回顾军区人才培养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州军区政委撰文回顾军区人才培养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州军区政委撰文回顾军区人才培养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军区政委撰文回顾军区人才培养过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物小传:人物小传:张阳,男,汉族,河北省武强县人,1951 年 8 月出生,1968 年 1 月入伍,1969 年 5 月入党,大学学历。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 主任、团政委、师副政委、政委、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政委、军区政治部主任。现为广州 军区政委,中将军衔。中共 17 届中央委员。 改制换装催人急改制换装催人急 2003 年 4 月 18 日,总 参谋部发布命令,广州军区某摩托化步兵师改编为机械化步兵师。编制的改革、装备的更 新、任务的调整,给该师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新的考验。 军区党委 对该师改制换装工作高度重视,时任军区司令员刘镇武同

2、志和政委刘书田同志、杨德清同 志带机关多次深入该师调查研究,现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给改制换装以坚强领 导和有力指导。 我作为集团军政委,见证了该师改制换装人才培养先行的艰难过程。两 年前,接到军委和军区的通知,该师要改编为机械化步兵师,营房库房设施要改建,训练 场地要重新规划,官兵的军事专业素质要转型,前期准备工作千头万绪,突破口选在哪里? 我和军长刘粤军同志带着常委“一班人”到该师现场办公,听了师领导汇报后,感到该师从 指挥员队伍到士兵队伍,主体是传统步兵出身,尽管有着多年应急机动部队建设的厚实基 础,但多数对机械化装备比较陌生,无论是搞基础建设还是组织训练,没有懂得专业的人 才无从

3、谈起。大家认真学习了军委、总部的指示精神,很快形成共识:把人才培养作为改 制换装的首要任务来抓,在部队叫响“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的口号。部队要转好型,关键取决于配备什么样的师团领导班子。这是我们集团军党委非常关注、 反复考虑的问题。刚开始有些不同意见,有的认为要多选配些装甲专业干部,有的则认为 该师长期经受重大任务行动摔打磨练,现有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很强,作风很过硬,还是用 这些干部比较放心。通过上下充分讨论,很快统一思想认识,形成配备班子的基本原则: 既要注重保留原有骨干,又要大胆选拔充实各类新装备专业干部,使原有干部的战术优势 和新进干部的技术优势完美地结合起来,尽快地打造

4、一支新型机械化部队。经过多次调整, 我们打破常规,将 32 名懂专业的装甲干部提拔交流到师团指挥员岗位,大大地改善了班子 结构,为改制换装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实现官兵素质能力从摩托化步兵向 机械化步兵转型,成为改制换装的急迫任务。在总部和军区的大力支持下,军师团挖掘各 种资源,拓宽多种渠道,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切资源为我所用”的人才培训生 动局面。立足自身条件抓培训,先后组织转行培训、装甲专业技术干部骨干短期集训、装 甲和自行火炮指挥干部集训 116 期,培训指挥、修理骨干 1 万余人次,培训预提和现职士 官 3600 多人次。依托社会资源抓代训,先后与 6 所军队院校、

5、11 家军工厂建立帮学关系, 选送 600 多名干部、1300 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入校进厂学习,邀请 400 多名专家、技术骨干 到部队授课指导。结合本职岗位抓成才,每年组织岗位练兵大比武,项目和内容覆盖全师 所有岗位、训练课目,有效调动了官兵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复合 型指挥员、新“六会”参谋、新“四会”教练员和“三能”士兵等各类骨干队伍逐渐壮大。先后 取得技术革新、战法训法改革成果 25 项。 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先行,结下丰硕的成果: 全师所有登车指挥员和参谋人员能熟练操作 2 种以上通信装备,乘(载)员等级率达 86%,各类专业修理技术人员对口率、称职率均达 90%以上,步

6、改装人员全部实现专业和 能力结构转型,保证了陆续列装的数千台(套)新装备一到部队,就能直接进入训练,实 现当年接装、当年单车单炮形成战斗力。 瓶颈问题的突破,加速了改制换装的进程。 2003 年 3 月中旬,军区主要领导同志专程到该师调研改制换装情况,现地察看新配发的武 器装备,检阅部分师团领导机关和部队操作新装备。一台台新型坦克、装甲输送车、自行 火炮在一片丘陵地带有序展开、战斗编队、急速前进。看到这种情景,领导高兴地说:“你 们提前两年抓新装备人才准备已见到明显成效,看来缩短从摩托化步兵转型为机械化步兵 周期是完全可能的。 ” 2003 年 9 月,军区在粤东组织一次重大实兵演习,该师机械

7、化分队 首次登台亮相,圆满完成了一系列海上复杂战术课目演练,现场观摩的军区首长,对该师营连形成作战能力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 2004 年 10 月,总部、军区对该师形成整体 作战能力进行综合检验评估,部队全员全装在大雨倾盆、道路狭窄、弯多坡陡的生疏地形 昼伏夜行,紧急机动 700 多公里,全部准时、安全、顺利到达指定地域,立即展开装载航 渡、泛水编波、突击上陆、巩固和扩大登陆场等一系列课目演练。总部、军区评估组认为, 该师初步实现了摩托化步兵向机械化步兵转变,基本具备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当年,该 师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师。 依照传统经验,机械化步兵师形成整体作战能力的周期 为 5 到 7

8、年。该师仅用三年就实现这个目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军区和全军部队产 生了深刻反响。 “1+3”效应破解难题效应破解难题 随着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 实施,一批批地方大学生干部携笔从戎,投身火热的军营。我在师和集团军工作期间,对 地方大学生干部做过多次调研,部队对他们的反映是两面的,既充分肯定他们具有知识面 宽、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等明显优势,又对他们不适应部队生活、第一任职能力弱的突 出问题反响强烈。这项改革是提高军队干部生长起点,从源头上改善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富 有远见卓识的战略举措,尽快补上他们的“短板”是我们部队各级必做的“功课”。 在集团 军党委的领导和推动下,各部队教育

9、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呈现出生动活泼局面,其中某炮 师摸索的“1+3”模式,即 1 名地方大学生干部与 3 名有不同特长的士官结成对子,干部教士 官学文化学科技,士官教干部学军事学管理,取得了很好成效。这一做法受到总政的高度 肯定。军区主要领导同志要求军区机关深入调查,搞好总结推广。 “1+3”模式,在我们 集团军部队很快起到了“酵母效应”:地方大学生干部普遍与一些优秀士官结成帮学对子, “你帮我学文化、我帮你学军事”蔚然成风, “学习型军营”在帮学活动中悄然形成。这样一取 众长、众补一短,实现了两支队伍文化与专业、智能与技能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至 2004 年底,集团军接收地方大学生干部近千名

10、,有 25%的走上团以上机关工作岗位,10% 的担任营连主官,在师以上组织的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的近一半是地方大学生干部, 给绿色军营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2004 年底,我担任广州军区政 治部主任。在军区人才领导小组组长刘镇武司令员、杨德清政委和分管领导周遇奇副政委 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军区政治部对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思考。此时, 国防生招收选拔数量大幅增加,成为部队接收地方大学生干部的主渠道。我们意识到,充 分利用国防生在校学习这一有利时机,促使他们提前完成向合格军人转变,能够大大缩短 地方大学生干部适应部队第一任职需要的周期。军区政治部派出工作组,深

11、入到武汉大学、 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签约高校,与高校领导共同“把脉问诊”,反复研讨国防生在校 期间教育培养问题。 2005 年初冬时节,军区部队分管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各签约高校领导, 聚集长沙中南大学,研究出台一系列加强国防生培养教育的配套措施:根据国防生的思想 实际,专门编写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为驻校选培办充实一批富有部队工作经验的骨干,加 强对国防生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日常管理;从军队院校、军区机关和部队聘请 38 名经 验丰富的领导、专家担任国防生兼职教员,向他们介绍部队建设政策制度和军队辉煌历程; 创建国防生军乐队、国旗护卫队和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创办国防生网站、国防生报等宣传 阵地,

12、积极构建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的国防生文化体系,激发他们献身国防的 荣誉感使命感;广泛开展评选“优秀国防生”活动,促进他们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学 管理,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国防生部队实践锻炼基地,每年组织三年级国防生到实践基地 进行 20 天实践锻炼。2006 年 2 月 22 日,教育部和总政治部联合下发文件,转发了广州 军区与签约高校合力抓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 。 2006 年 7 月,军区第一批国防 生到部队,拉开了实践锻炼帷幕。9 所签约高校的 400 多名三年级国防生分赴军区有着光 荣传统的 7 个师旅,主要进行政治教育、军事训练、代职锻炼。他们第一次体验兵的生活, 第

13、一次经受严格正规的军中磨练,第一次尝试军事组织指挥,无不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 时光,品味了一种苦中有乐的滋味。这是他们在即将完成学业、跨入解放军军官行列之前,强化军人素质的一次加钢淬火。 2007 年暑假,军区组织千余名新进国防生到军区综合训 练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政训练,完成“入伍教育训练”全部规定内容,使他们具备一个 “兵”的基本军政素质。30 天后,受训国防生举行盛大阅兵式和轻武器射击、军体拳、步兵 战术等课目表演,他们以严整的军容、良好的军姿、扎实的技能和顽强的作风,接受军区 首长和高校领导的检阅,取得了后备军官的“资格证”。返校后,他们直接成为各高校新生 军训教官,受到师生普遍赞誉

14、。 经过多年努力,军区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国防生健康成长 的制度机制,使国防生进入部队前,既掌握厚实的文化专业知识又具备基本的军事技能, 既熟悉军营生活又懂得带兵管理,加速了国防生到部队第一任职的适应进程。 解决人才解决人才 “两缺两缺”问题问题 军委、总部首长对军事斗争人才准备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军区 党委深刻领会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心和意图,高度重视军区部队军事斗争人才准备。 我任军区政治部主任后,军区主要领导同志找我谈话,明确指示政治机关要打破常规,急 事急办,特事特办,集中力量把人才准备抓紧抓好。 此前,军区四大机关组成联合工作 组,到军区所属 7 个大单位、9 个师级单位、

15、17 个旅团级单位,对军事斗争人才准备情况 进行全面摸底,形成了军区部队人才准备检查调研情况报告 。我认真研读了这份报告, 感到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军区分管人 才建设的领导同志和我们政治部先后 3 次开会研究,探讨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破解这 一难题的招数,制定解决人才“两缺”问题的年度实施计划,及时给军区党委提出意见建议。 连续两年,军区首长和我召集一线作战部队主要领导、政治部主任和干部部门领导现场办 公,研究解决人才准备问题。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一直是我们不断实践探索的重大现 实课题。借鉴外军的做法和兄弟单位的经验,我们摸索了以提高指挥员和参谋

16、人员科技水 平、复合素质、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打牢科学文化素 质基础,先后依托国防科技大学、军兵种指挥学院、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和中南大学、广西 大学等军地院校,开办高科技知识学习班、军兵种知识培训班、联合参谋业务培训班和硕 士研究生班,培训团以上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千余名,各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知识结构 得到很大改善。着力提高复合素质,认真组织跨军兵种交叉代职,加大机关干部与部队领 导双向任(代)职力度,积极推行基层干部军政岗位互换,注重从技术干部中选拔指挥干 部,极大地丰富了各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经历。强化实践锻炼,加强一体化联合作战训 练和演习,积极承担多样化军事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谋略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积 累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2008 年 5 月初,军委和总部首长分别对广州军区加速推进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军区的探索和做法。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