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834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届第三届“海宁杯海宁杯”中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暨百年越剧论坛参评论文中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暨百年越剧论坛参评论文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黄大同摘要:摘要:以消费的视角着眼,当今中国戏曲正是传承了自戏曲诞生不久就形成的、商业与民俗并存发展的双重消费结构,而这一结构现已进入到以戏曲民俗消费为主流形态的历史阶段,即,中国戏曲已从近现代商业消费和民俗消费并重且平行发展的对称性二元消费结构转入到当代由衰微的商业消费和兴盛的民俗消费所组成的一种非对称性二元消费结构。关键词:关键词:戏曲;商业消费;民俗消费;二元消费结构当戏曲一统天下、城市戏院夜夜人头攒动的景象已成

2、遥远记忆之时,当新闻界、戏曲界提出“濒危戏曲拿什么拯救你?1”的问题甚至发出“中国戏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的呼喊之时,近些年来中国农村戏曲状况的一连串调研数据却显示出截然相反并着实使人兴奋的景象。如福建沿海五个地区的民营戏曲剧团就约有 765 个,平均每年演出场次 16、54万场,观众超过 1 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 4 亿元。其演出“基本上都是跟酬神、祈福、求子、贺寿等等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3浙江民营剧团亦超 500 家,截至 2004年底,仅越剧之乡嵊州就有 101 家,从业者 3600 余人,年演出约 3、5 万场,观众 3、5 千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达 8 千万,所演

3、出的也都是些“生日戏、周岁戏、寿年戏、体面戏、吉利戏、彩头戏、庆贺戏、造屋戏、乔迁戏、庙会戏等等,不下 20 种。 ”4另一方面,由城市戏曲商业消费的衰微而身陷生存危机的许多国有戏曲团体,在不断开拓行业戏、校园戏、实验戏、戏曲青春版戏等城市戏曲多元化服务项目的同时,也将演出重点从城市向农村市场倾斜。如据文化部统计,2004 年我国各类国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在政策鼓励下和市场调节下,深入农村、乡镇,在庙会、商贸交易会和地方节庆等经济文化活动中“演出 22 万场,占总演出场次的 56。 ”5 我国戏曲的当代生存究竟是危机四伏还是生机勃勃?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解释这一似乎令人困惑的二律背反现象?我认为

4、,这种现象鲜明地凸现出,当今的中国戏曲正是传承了自戏曲诞生不久就形成的、商业与民俗并存发展的双重消费结构,而这一结构现已进1 陈茁濒危戏曲拿什么拯救你? ,河南日报,2004 年 11 月 4 日。2 木木中国戏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江南日报,2006 年 6 月 20 日。3 参见林瑞武民营剧团的生存状况也应予以关注 , 中国戏剧 ,2006(5) ,79 页。4 吕建华民营剧团来自草根的生力军 ,浙江省戏剧家协会调研报告,2005 年。5 刘玉珠, 2004 中国文化市场发展报告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年版,39 页。2入到以戏曲民俗消费为主流形态的历史阶段,即,中国戏曲已从近现代商业

5、消费和民俗消费并重且平行发展的对称性二元消费结构转入到当代由衰微的商业消费和兴盛的民俗消费所组成的一种非对称性二元消费结构。一、戏曲商业消费和民俗消费概念的提出一、戏曲商业消费和民俗消费概念的提出在经济的视野下,一切演出都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目前理论界和文化行政部门对演艺服务的这一经济行为和过程常以公益性和商业性类别加以区分。其实这种分类应该是专指演艺经济行为链运作所需的经费与收入来源的两种性质。即,所谓公益性演出,指的是一种靠国家财政拨款进行经济运作的演艺生产服务;商业性演出,指的是一种以票房收入进行经济运作的演艺生产服务。而对于生产和消费的本体来说,此分类并不完全适用。这

6、是由于,演出是以活劳动形式满足观众消费需要的一种特殊经济行为,它提供给消费者的是活动本身而不是某种物质载体,不具备一般消费品所有的空间储存以及生产与消费的时间差异等特点。由此这种劳务消费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的、整体性的,即劳务服务者的生产过程就是消费者劳务消费的过程,其生产过程的的结束也就是消费过程的结束,二者共存于一个演艺经济行为的整体之中,因此若对其进行分类,就应在类别的经济性质上体现出一致性来。而我们知道,虽然可以将公益性作为以国家财政拨款进行经济运作的演艺服务与消费这两个环节之间共同的经济性质,但在前述通常意义上的商业性演出类别中,有许多演艺服务的生产是商业性的而消费却不具商业性,从而

7、使这种所谓的商业性类别中的演艺服务与消费,在经济性质上及理论上不能统一形成类别的整体。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表演团体配合一些行业系统宣传教育所进行的行业戏的剧场演出,或是下乡的广场戏台演出的情况。这些演出的实施,对剧团来说都是市场营销的推动和为市场需求所提供演艺消费品的生产行为过程,其市场收益来自行业系统的企事业单位所支付和村庄个人、家庭或村落集体公摊所支付的演出费用。然而对欣赏行业戏的职工来说,其消费是完全免费的;对来自四面八方欣赏广场戏的的农民来说,绝大多数人的消费也是无偿的。于是从消费的角度看,这种所谓商业性的演出与公益性演出并无区别。此外,行业系统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的此类开支也常常纳入国

8、家财政拨款的经费使用渠道,在此前提下,即使从生产的角度审视,这一类所谓商业性的演艺生产运作,由于其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而与公益性演出在本质上也无区别。由此可见,具有特定所指的公益性和商业性演出的分类,并不是一种对演艺生产和消费的统一经济性质以及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整体经济行为可以作出对应和描述的能指。那么,该如何来为这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演出服务和消费本体作出适当的、有利于整体研究的结构分类呢?我认为,可以在消费文化的视野下,从消费者享用消费品的付费状况切入并将其作为划分依据,将演艺服务的消费品生产与消费分为商业消费和民俗消费两种形态。对戏曲而言,则就是戏曲的商业消费和民俗消3费。本文现将戏曲消

9、费的这两种概念试作如下表述:戏曲商业消费,是指由全体或大多数观众付费享受戏曲表演服务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戏曲民俗消费,是指由某些组织或个别人、少数人承担费用,而全体或大多数观众免费享受戏曲表演服务的习俗行为和过程。这两种戏曲消费的概念,其各自的消费环节与生产环节在经济性质上是一致的。即,在戏曲商业消费方面,其生产经费与消费开支都是来源于观众的支付;而在戏曲民俗消费方面,其生产经费与消费开支都不是来源于观众的支付,而是来自生产者与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出资者。 二、戏曲二元消费结构中的商业消费二、戏曲二元消费结构中的商业消费戏曲的商业消费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瓦舍勾栏中的戏演活动。据宋代郭彖睽车志 、元

10、代无名氏杂剧蓝采和和金元时期杜仁杰散曲庄家不识勾栏等文中所载,宋元的勾栏置有围墙和门,并有人把门收费(也有演出中途向观众收钱的另一种形式) ,凡入内看戏者均需付费1。这种勾栏内由全体或大多数观众付费享受戏曲表演服务的行为过程显然就已经是戏曲商业消费了。由于瓦舍是一个以数座乃至几十座勾栏组成集约式演艺中心并吸附饮食、字画、书坊、卜卦、货药等商业店铺、摊点及露天卖艺的城市民俗娱乐圈域,同时勾栏场内在表演、观赏之际还穿插有卖零食等活动2,观众也可随意走动,因而勾栏的演出观赏行为虽属商业消费却是处于民俗文化氛围之中的。从明代中期起勾栏剧场渐趋衰败,兴盛数百年的、消费目的十分清晰而单一的戏曲商业消费亦相

11、应冷落,取而代之的是明清期间兴起与酒馆的饮酒、茶园的品茶等民俗生活消费形式捆绑在一起的复合型戏曲商业消费。这种复合型戏曲商业消费的形式亦盛行数百年,一直到清末才再次出现转型,其标志是 1908 年摒弃泡茶、递毛巾和要小费等观戏旧习的上海“新舞台”的建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欧洲镜框式舞台、近代化设备以及实施欧州戏剧消费行为规范的戏曲剧场。很快,这种欧式剧场在我国各城市中纷纷涌现,其基本样式沿袭至今。同时,以这种欧式剧场为依托的、具有西方文化影响的我国近现代戏曲商业消费形态也从此形成。需要指出,我国近现代的戏曲商业消费与古代的戏曲商业消费虽然本质相同,即都是全体或大多数观众付费享受戏曲表演服务的经

12、济性行为和过程,但二者的表现风格有所不同。自北宋至清末的千余年间,不论是勾栏的单一型还是酒馆茶园的复合型,我国古代的戏曲商业消费均渗入了浓郁的民俗因素,如集聚的表演场所、依附的聊天和食饮等休闲功能与无约束的观剧行为等,均具有东方民族的文化特色。而我国近现代的戏曲商业消费,却主要是以非群落的独立表演场所、无依附的纯粹观戏功能和讲规矩的观众行为规范所组成的类西方模式来与千年传统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切割。1 参见景李虎宋金杂剧概论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年,6769 页。2 参见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400 页。4让我们再看看戏曲商业消费型的历史变化

13、规律。从前述可知,我国戏曲的商业消费主流形态是从宋元的单一型转到明清的复合型,再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初转变到近现代的单一型,于是欧式剧场的单一型戏曲商业消费以标新立异之态迅速崛起并兴盛数十年,而如今它的衰微现状又迫使其进入当代新一轮的转型期。显然,当今戏曲商业消费又呈现了种种复合型的主流趋向,与旅游消费的复合、与餐饮消费的复合、与品茶消费的复合以及与 DVD 消费的复合等等嬗变样式相继出现并发展迅猛。如2004 年中国文化市场发展报告说:“较为新颖的戏曲茶座也在悄然兴起,河南郑州已有戏曲茶座十余处,观众能在品尝正宗的河南风味食品的同时品味道地的豫剧表演,相当多消费者乐在其中。 ”1又如

14、浙江杭州黄龙洞旅游景区成立职业越剧团,为购票入园的游客上演脍炙人口的剧目而深受欢迎,形成了混业经营和复合消费的典型范例。如此看来,迄今为止戏曲商业消费型的历史变化规律所展示的是单一型消费与复合型消费方式的循环,当然这种循环并不是原样的往复,而是与时代发展紧紧相连的螺旋式变化再现和循环,像旅游休闲以及当代传媒与戏曲消费的互渗融合就只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戏曲消费的亮点之一。其实,戏曲商业消费型的历史变化规律也就是时尚与流行的变化规律。所谓时尚,指的是一个时期内社会大众对特定的风格、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式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的流行现象2,这种流行现象经常表现出周期性的循环变迁并循着极端而变的特点

15、。如,时装的裤脚总是在极宽的喇叭裤与极窄的小脚裤之间游移,时装的裙长也总是在不能再长的拖地长裙与不能再短的超短裙之间徘徊。在这两端的历史变迁中,今天的时尚可能是明天的陈旧,而今天的陈旧又完全可能是明天的时尚。历史上的戏曲商业消费就是这样:宋元瓦舍勾栏中的单一型戏曲商业消费形式,最初无疑是作为标新立异的新奇事物而出现的,并且这一需付出钱财代价的商业消费行为的实施,与之前早已存在的、以无偿为主的民俗消费行为相比,显然是奢侈和珍贵的,而奢侈和珍贵是地位和身份的显示,这就引来了一大批好奇的和不甘示弱的追随者争相效仿,而从众心理又驱使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进入到这类消费者的行列。勾栏的演艺消费便是如此。勾栏

16、内的观众一般是城市中有钱并有闲暇之人,但据散曲庄家不识勾栏所表,对时尚的随从与追求竟然使得庄稼人也会交上 200 文钱入勾栏看戏。一旦当一个时期后,这种新奇事物变成司空见惯的、社会大众普遍仿效和拥有的消费模式之时,消费者追求这种消费的心理动力就会减弱,社会的消费期望的规模也就缩小,随之而来的是这一消费型的衰退。于是在原来消费型的渐渐“过时”之际,转型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继宋元瓦舍勾栏的单一型后,明清的酒馆茶园和近现代的欧式剧场的戏曲消费形式的相继出现与随后转型,同样也都是时尚的时空新颖原则、显示奢侈原则、众人追随原则和旧型衰退原则的体现。因此,如果当代戏曲商业消费型的主体还未成功转至流行的时尚之时,其衰落的现状还将持续下去。而某些著名戏曲剧团在一个短期内商演的剧场1 刘玉珠, 2004 中国文化市场发展报告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年版,10 页。2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442 页。5高上座率,并不能作为其繁荣的例证,因为从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着眼,这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