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水土流失的发展及现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791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水土流失的发展及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内外水土流失的发展及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内外水土流失的发展及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内外水土流失的发展及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内外水土流失的发展及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水土流失的发展及现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外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于盲目地、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水土资源,造成如今日趋严重 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水土流失是人类不合理开发、滥 用水土资源产生的严重后果,水土流失状况是衡量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劣程 度的重要指标,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危及人 类生存和发展。 1水土流失现状 地球表面的表层土壤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当新土壤的形成速度超过侵蚀速 度,并经历漫长地质年代后,就形成了土地。土壤经过漫长的积累,形成了适 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反过来,植物又保护土壤免受侵蚀。但人类活动将这种关 联打破。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

2、资源)之一,是人类 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 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19 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 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 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而其中水土流失尤 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 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 70%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灾害的危害,地球表 面积为 5.1 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比例不足十分之三,计 1.49 亿平方公里,即 149 亿公顷

3、,折合 2235 亿亩。经过上亿年的沧桑演替,直至最近的数万年内, 地球表层水陆之比才基本稳定。在这 149 亿公顷陆地中,可耕地(包括草场、 旱土和水浇地)为 50 亿公顷,不可耕地即荒漠化土地为 36 亿公顷,森林覆盖 地 38 亿公顷,其余的 25 亿公顷则是冰天雪地和其它不毛之地。地球表面有利 用价值的土地,主要是指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逐渐减少。全球 50 亿 公顷可耕地中,已有 84%的草场、59%的旱土和 31%的水浇地明显贫瘠,饥 饿和营养不良逐渐扩大,土地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随 着森林资源的逐渐消减,水

4、土流失现象必然加剧,毁林灭草是加剧水土流失的 根本原因。目前,全球水土流失面积达 30%,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 250 亿 吨。每年损失 500 万-700 万公顷耕地。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每 20 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 亿公顷)。 中国工程院调查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截止 2004 年,已有 4200 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约占耕地总面积 的 43%;每年约有五十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 62%左右来自耕地表层。此外,土地荒漠化、盐硷化面积也不断扩大。据调查,1999 年时,中国土地荒 漠化、盐碱化面积即达 267

5、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西 北是中国荒漠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占全国沙漠、戈壁的 68%以上。耕地荒漠 化现象也日趋严重,目前中国耕地荒漠化面积累计已达一千万公顷,约占 耕地面积的 10%以上。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 的土地更为珍贵。耕地面积在减少,每年人口却增加 1400 万人,如这两个逆 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2.水土流失危害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使耕地表土变薄,质地粗化,土壤肥力下 降,蓄水能力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淤塞了下游河道和水库,削弱 了河道的泄洪和通航能力,

6、降低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加剧了防洪压力。 草原“三化”。水土流失使草原沙化、碱化、退化,同时造成湿地大面积萎 缩,高原湖泊大量消亡,草原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沙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严重的风蚀使土地沙漠化迅速扩大,同时为沙 尘暴的持续加剧提供沙尘来源。 滑坡、泥石流频发。泥石流易形成急流险滩,穿越山区的铁路,冲毁路基 桥涵,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 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常携带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残余有害有毒物质进入 江河湖库,污染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生态恶化,贫困加剧。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

7、态恶化,水旱等自然灾害加剧,农林牧业生产量降 低,人们生活贫困,贫困县几乎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3.我国水土流失特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土地面积 中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沙漠等占 35%。由于特殊自然地理和社会经 济条件,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 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几乎涉及所有省、市和自治区。 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 全国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 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每年

8、流失的土壤达 50 亿吨。2004 年全国土壤侵蚀量为 16.22 亿吨,相当 于从 12.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失掉 1 厘米厚的表层土壤。 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并由此导致水土资 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矿开发破坏了 原始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力, 增加了水土流失的潜在威胁。 4.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展到国土总面积的 38.2。黄河是典型的水土流 失的铁证,黄土高原的形成、大陆沙漠化的扩大都向我们敲响警钟,发出警告。 水土资源的丧失,是人类最大的损

9、失。对水土资源无度的开发破坏,是对人类 生存环境的侵害,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给国民经济 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第 2 次遥感普查结果表明,经过近年来的综合防治,我国部分地区水土 流失程度有所减轻,但从全国来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 有效遏制,总体来看,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目前,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 积达 1 万 km2,沙漠化也呈扩展趋势。据最新的卫星遥感图片显示,在我国 的北方,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一条东西长约 4500km,南北宽约 600km 的黄色带正在扩展。从治理上看,全国 367 万 km2水土流失面积 中,亟待治理的有 220

10、万 km2,还有 2666.67 万 hm2坡耕地要改造。长江 上游、黄河中游、风沙地区、黑土地等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如果按照现在的治理速度和技术水平,要半个世纪才能初步治理一遍。更为严 重的是,在土石山区、石灰岩地区、黑土地以及一些人口密集的水土流失区, 如果不能尽快治理,人们就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为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必须进 行巨大的补偿投资,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于治理难度太,时间长、效 率低,这种补偿投资往往比水土流失本身带来的经济损失太几倍乃至几十倍。 5.水土流失的原因 影响和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

11、度陡峭(地形),土体的 性质松软易蚀(地面组成物质),高强度暴雨(降雨),地面没有植被覆盖(植被)等。从水土流失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 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五六千年以前),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 生活,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到处青山绿水,基本上没有水土 流失。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平地种粮不够吃,就到山区、丘陵区去,毁林毁草, 陡坡开荒种粮,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生态 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人口增多,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 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致使水土流失就进一步加剧

12、。这种“越垦越穷, 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就是 典型的例证。从当前的现状看,有些地方仍旧继续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群众盲目向山地进军, 大面积毁林开荒,又由于科技意识较低,广种薄收,植被遭受了空前的破坏。 同时,山地开荒未成梯级地,山坡随意开垦,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随着各种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暴涨,木材、燃料的 需求日益增多,致使森林不断减少。光山秃岭不断由丘陵区向山区、高原和平 原转化扩展,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发展,人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正面临严峻的挑 战。 有些地区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

13、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 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 失。 随着经济建设日趋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济效益的驱 使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在生产建设中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自己利益无视社会利益;只顾当前不管后 人。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十分严重。环保意识差,水土保持观念淡漠,对水土 保持只顾短期效益,重建设轻治理,没有全盘统筹考虑的思想。 6 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 6.1 推广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以往治理水土流失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这不仅使生态环 境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而且投资

14、大、重复性投入难以克服,经济负担沉重。采 用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了荒山荒地,虽然一次性投资很大,但它的潜力也很大,在无需肥水的条件下,随着年限的增长,产投比迅速增大, 与此同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也得到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将由恶性循环 转变为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可观。 生物措施主要包括: 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做好生态恢复。 6.2 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战略思路 “重建设轻治理”、“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都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 因破坏容易,治理却难

15、上加难正如前面所言,治理水土流失所需要的资金 之大,所耗费的时问之长,难度之大,效率之低,这一切的投入远远超过了水 土流失本身所带来的损失。 水土保持的宗旨就是为保持土地具有永续的生产力,合理利用水土资 源在未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水土流失 区域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水土流失才能得以控制。 6.3 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保障。把植树造林、科 技扶贫、山区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结合,本着“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使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各路资金拼

16、盘使用,统筹计划, 统一安排,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6.4 植树造林 要加大加大对干热河谷地区、沙漠化地区等生态脆弱区造林投入力度,大 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做 好生态补偿工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6.5 树立水土保护意识,改进利用方式,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贫困的居民多居住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而对水土资源粗放、不合 理的开发利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利用资源为指导, 改变落后的利用方式,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增强环保意识,科学合理规划使用 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着力于解决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 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是水土保持的特色和 重要原则。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 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统筹兼顾生态、经济和 社会效益,将治理水土流失与脱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