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8989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 2008-12-20 15:15:261998 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汇率政策下,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赤字、增加政府投资。支持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来拉动经济增长。从 1998 至 2002 年,每年增发国债都在 1000 亿元以上,国债投资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并拉动了 gdp 的增长,对中国宏观经济保持 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发挥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但 2002 年 4 月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宣布中国要“淡出”积

2、极财政政策。他表示,中央政府财政出现“收入增长太低、支出增长太快”的严峻情况,积极财政政策在实行五年后必须“逐步淡出”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积极财政政策要“淡出”?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对策是什么?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1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及成效(1)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涵义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产品所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财政政策是政府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3、,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在弥补“场失灵”的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稳定的收入再分配、保持经济稳定的反周期操作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功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增长和社会稳定目标的实现。(2)中国启动积极则政政策的背景1998 年第一季度以来,由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加之一系列国内经济问题,迫切需要以宏观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实施反周期操作,于是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7 年 7 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

4、亚洲经济产生极大影响,并扩展到俄罗斯,波及拉美,进而使欧洲和美国也受到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1998 年逐渐显现,尤其是外贸方面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1998 年上半年外贸的出口额为 869.8 亿美元,同比增长 7.6,与 1997 年同期的 26.2和 1997 年全年的 20.9的增长速度相比,增长幅度明显放慢,并于 1998 年 5 月出现负增长,极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形势客观上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基本条件。第二,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迹象。1998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仅为 7,与全年 8的增长目标形成明显差距,

5、表明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同时,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均下降,被认为是通货紧缩的表现。第三,中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中国经济在改革前以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为主要特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先后出现过1983 年的“局部买方市场”和 1990 年的“市场疲软” ,19971998年转变为全局性的“买方市场”或“过剩经济” ,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内需求不旺,企业产成品库存总量不断增加,1998 年已达 4 万亿元,约相当于 gdp 的 40以上。买方市场的形成,意味着需求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第四, “下岗分流”和失业压力加大。随着国有经济的战

6、略性改组,必须继续积极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乃至破产,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恶化,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等因素的迭加,使企业困境进一步加剧,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分流人员,一年约1000 余万人,失业压力增大,并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第五,货币政策效果不佳。中国经济“陆”过程中,尽管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中央银行先后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改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 ,降低准备金率。颁布积极实行贷款支持的指导意见等等,以求扩大企业贷款需求刺激投资,但货币政策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其操作空间和余地已经相对狭小。综上所述,为实

7、现 8的经济增长目标,启动财政政策便是必然的选择。(3)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需要,主要是:一是扩大内需的需要。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需求约束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外需增长大幅下滑,只有依靠国内需求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此时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趋缓,只有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内需;二是调整政府投资重点的需要。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多数产品供给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投资只能向投资金额比较大,民间资本无力承担的道路、交通。环保等公共

8、投资领域倾斜,通过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等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承担改革成本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量历史遗留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工人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拖欠等一系列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都要求财政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4)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分析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也取得了巨大成效,表现在:首先扩大了投资,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建设国债,调整税收政策,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增加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成为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9982002 年发

9、行长期建设国债和特种国债共 6600 亿元,安排国债项目万余项,投资总规摸 3 万亿元以上,全国的基础设施和环保状况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其次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刺激了消费增长。政府出台了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中央财政还大幅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增资的转移支付补助,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银行降低利率,提供消费信贷。使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得到了改善。这些措施增加了居民收入,调节了收入差距,对刺激消费起了明显作用。1999 年居民消费增长 6.54,2000 年呈回升态势,达到了9.10,200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

10、总额 37595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10.1.第三完善了出口退税政策,稳定了进出口增长水平。自 1998 年以来,中国政府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 15.同时,还采取了完善加工贸易管理和扩大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等一系列配套性政策措施,刺激出口增长。第四加强了对重要产业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建设入手,加大了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投入,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带动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能力;三是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11、支付。第五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公路、铁路,城市供水。电信,电网、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些重要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经开工,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根本目标,或者说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更高标准,是看它是否把民间投资启动起来了,因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执行下去,它只能是在民间需求不足时,特别是经济发生较大动荡时实施的一项短期政策。因此今后是否继续实施,必须依据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来作判断,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2 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2002 年,前财政部部

12、长项怀诚在论述中国的财政政策时表示:“中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一定要逐步淡出,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够长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出问题。 ”根据项怀诚提出五个观点,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淡出也是必然的趋势,因为过多采用发行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存在其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国债投资是政府行为,过多发行国债不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适当发行国债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但过多发行国债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债资金投资是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主要是国有项目,形成的企业主要是国企,这样一方面改革老国企,另一方面

13、又再造一批新国企。如果新建的国企在产权关系上还是国有独资企业,体制、机制不变,那么若干年后可能还要进行新的国企改革。二是国债是由国家集中发行,国债投资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审批,而项目的实施者是企业和地方政府,两者是相互分离的主体,不能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三是过多的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增加了资源配置中的计划、行政色彩,妨碍了市场化改革进程,淡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四是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实行还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不能很好地发挥乘数作用,造成政府投资效率递减,既不能提高效率,又不能保证公平,直接导致政府信用和财政信用危机。另外,中国也应顺应国际潮流,削减赤字、降低债务。(2)过多发行

14、国债有可能带来金融风险,不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国债项目在中央国债资金投入的同时,要求地方资金和银行信贷配套,未来国债资金偿还可以通过发新还旧的方式解决,但银行贷款的偿还必须通过项目本身的盈利。国债项目大多是基础设施,收益性不强,这就给银行信贷带来了潜在的,巨大的坏账风险。目前国内需求不足,包括投资需求不足和受收入制约的最终消费需求不足。如果着重解决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忽略刺激消费需求,在中国下岗人数多、收入低,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各阶层、各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反过来会制约生产和投资增长,形成经济运行的恶性循环。(3)影响宏观经济管理平衡由于长期的国债投资必然带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

15、长,使投资的增速超过 gdp 的增速,而且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超过消费的比重。中国历年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积累占国民收入 30是合适的,通货膨胀和通货滞胀都不会产生,但目前这一比例将近40,影响了积累与消费的平衡,带来了宏观管理上的困难。(4)债务规模已达国际警戒线,财政债务偿还的压力较大国家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债务被看做中央财政的债务。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的银行不良资产为 1.4 万亿元,四大银行现有的不良资产估计在 27 亿元左右,银行部门的不良资产总数就在 3.5万亿元左右。同时国有企业未被剥离的不良资产和正在形成的不良资产估计总数也有一两万亿元。如此计算,政府财政之外的国有银行和

16、企业的债务规模约达 4 万5 万亿元,加上中央财政的债务余额 1.5 万亿元,整个国家财政的债务规模应该在 5 万6 万亿元之间,约占 gdp 的 60,已达到国际警戒线。中国的国债不像有些国家由中央和地方分级分担,而是多集中在中央财政,中央财政的负担很重且不利于收支平衡。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负效应。(5)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财政制度改革长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投资偏重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从目前居民消费的供需结构看,单靠对实物产品消费的增长来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较为有限,而居民对服务的消费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中国第三产业产出占 gdp 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还可以扩大就业、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国债的投入基本上是政府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国有资本,这就削弱了民间资本的投入,从而使达 11 万多亿元的民间储蓄资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