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漫谈 冯姓来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8903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姓氏漫谈  冯姓来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华姓氏漫谈  冯姓来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华姓氏漫谈  冯姓来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华姓氏漫谈  冯姓来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姓氏漫谈 冯姓来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姓氏漫谈 冯姓来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姓氏漫谈中华姓氏漫谈 冯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 、 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 15 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 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 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螈下意 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 ,不久竟真 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 把他抛弃于路口。但

2、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 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 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 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螈 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 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 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 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 姬姓。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

3、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 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 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 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 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 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 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 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

4、扩大。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 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 说的“周易” 。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 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 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 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 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 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 败犬戎、密须、

5、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 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 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 11 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 “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 ”这里所说的毕 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 “毕公高” 。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 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

6、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 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 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 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 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 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 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 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

7、途无量。 毕万受封 11 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 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 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 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 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 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 氏并称“六卿” ,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 家分晋” 。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

8、七雄中的 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 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 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 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 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 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 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 与贡献,郑国君

9、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 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 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 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 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 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 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 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

10、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 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知详情后, 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 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 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 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 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 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

11、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 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 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 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 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 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 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 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 “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

12、发生在这一 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 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 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 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 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 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 40 万除 200 人被“留报赵”外, 统统被屠杀。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 仍留居上党

13、。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 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 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 留守咸 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冯毋 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 从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 变” ,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

14、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结果 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锄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 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 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凌辱后腰斩于市井。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 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 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

15、秦制,天下甫定。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在秦末战争、楚汉战 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 伟绩。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 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 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 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 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 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

16、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 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 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 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 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 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 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 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 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 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 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