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课件 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48839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6.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课件 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课件 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课件 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课件 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课件 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课件 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课件 人民版必修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 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 2课 辛亥革命本课课从背景、准备备、过过程、影响等方面讲讲述辛亥革命的概况。图图示:1知识识梳理2疑难难探究3拓展深化4随堂演练练5课课 时时 作 业业知 识识 梳 理一、武昌起义义1背景(1)19世纪纪末20世纪纪初,中华华民族危机空前严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动卖 国的本质质逐渐渐暴露无遗遗。(2)清政府相继继打出了“新政”和“_”的幌子,为资产阶级为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准备备了一些条件。预备预备 立宪宪 2条件(1)1894年,孙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_,其他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革命团团体也纷纷纷纷建立。(2)1905年,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_成立。

2、(3)同盟会发动发动 的_起义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义,加速了革命进进程的发发展。(4)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军镇压 四川_,为为起义义提供了机会。(5)湖北革命团团体_和文学社在新军军中的努力。兴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黄花岗岗 保路运动动 共进进会 3过过程(1)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发动 起义义。次日,占领领_。(2)成立_,推举举新军军将领领黎元洪为为都督,改国号为为中华华民国。4影响各省纷纷纷纷 响应应,清朝统统治土崩瓦解。武昌 湖北军军政府 二、中华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华民国临时临时 政府(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孙中山在_宣誓就职职,宣告中华华民国成立。采

3、用五色旗为为国旗,以中华华民国纪纪年。(2)性质质:是一个以_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政府。(3)措施:颁颁布了一系列移风风易俗和保护护_发发展的法令和措施。南京 革命派 民族资资本主义义 点拨拨提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及其判断依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1)从人员组成看,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2)从其颁布的法令措施看,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尤其是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民主性。(3)从代表利益看,其对内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对外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充分说明了民族资

4、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中华华民国临时约临时约 法(1)颁颁布:1912年3月,参议议院制定,孙孙中山颁颁布。(2)内容:中华华民国主权权属于_。按照立法、行政、司法_的原则则构建政治体制。实实行_。(3)性质质:是中国第一部_宪宪法。(4)意义义:从法律上宣告了_制度的灭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为近代中国_进进程的一座丰碑。国民全体 三权权分立 责责任内阁阁制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君主专专制 民主化 三、辛亥革命的历历史功绩绩1结结果袁世凯篡夺凯篡夺 革命果实实。(1)原因武昌起义义爆发发后,袁世凯凯在_的支持下,逐渐渐攫取清政府大权权,并向南方革命党人施加压压力。孙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妥

5、协协退让让。帝国主义义 (2)过过程1912年2月12日,宣统统帝_,统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结束。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凯通电电声明_,孙孙中山向南京参议议院提出辞职职。南京参议议院选举选举 袁世凯为凯为 _。1912年3月,袁世凯凯在北京就任。4月,孙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临时 大总统职总统职务务,临时临时 政府迁往北京。 正式下诏诏退位 赞赞成共和 临时临时 大总统总统 2性质质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比较较完全意义义上的_。3功绩绩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点拨拨提示:1.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关键看评价的角度。说它是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

6、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其最大的贡献。说它是失败的,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疑 难难 探 究史料史料一 “就辛亥革命的效果而言,与其说1911年发生了一场革命,不如说旧秩序那一年崩塌了。”史料二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主题题 辛亥革命的历历史意义义 史料三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7、。”林伯渠史料四 思考从材料一、二、三、四中总结总结 辛亥革命的伟伟大历历史意义义。提示(1)从革命史观观的角度说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是一次反封建的资产阶资产阶级级民主革命。(2)从政治现现代化的角度说说明辛亥革命为为中国近代化发发展扫扫清了障碍。(3)从思想现现代化的角度说说明了辛亥革命解放人们们思想,使民主共和观观念深入人心。(4)从社会史观观的角度说说明辛亥革命推动动人们们在社会习习俗方面的变变革,具体表现为现为 剪辫辫易服。拓 展 深 化1对对中华华民国临时约临时约 法的认识认识(1)目的: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凯专 制独裁。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维护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制度。(2

8、)内容:主权权在民;民族平等;自由权权利;参选权选权 利;责责任内阁阁制;三权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性质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共和国宪宪法性质质的国家临时临时 大法。(4)特点:为为限制袁世凯凯的权权力,规规定实实行内阁阁制;为为加强对对袁世凯凯的监监督,进进一步扩扩大参议议院的权权力;为为防止袁世凯凯破坏临时约临时约 法,规规定了严严格的修改程序。(5)地位:政治上,废废除封建君主专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观念深入人心;经济经济 上,有利于民族资资本主义义的发发展。规规定的政治权权利、自由平等原则则,体现现了资产阶级

9、资产阶级 力图图通过过法制手段,防止独裁、维护维护 共和的愿望。强调调中国领领土完整、主权权独立,激发发了爱爱国主义义的民族情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力的资产阶资产阶级宪级宪 法。对对点训练训练 1(2017太原)中华华民国南京临时临时 政府时时期政体采用美国式的总统总统 制,但在中华华民国临时约临时约 法中却将总统总统 制改为为法国式的内阁阁制。这这一修改( )A是当时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B避免了政权权的频频繁更替和政局动荡动荡C体现现了孙孙中山政治理念的改变变D反映了革命派有“因人设设法”的嫌疑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孙中山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实

10、行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的,从增进宪法意识角度看,是因人设法的做法,不利于弘扬法治精神,故D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将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体现不出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是革命派为限制袁世凯而实行的,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因为人选的不同轻易改变政体,主观性的临时改变结果导致后来的社会动荡,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将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体现了孙中山的局限性,但孙中山的政治理念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2从不足之处处看辛亥革命(1)失败败的依据:封建制度本身并没有终结终结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凯为 首的北洋军阀军阀 ,就是帝国主义义和封建势势力的代表,中国仍是半殖民

11、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革命仍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2)失败败的原因:主观观上是因为为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的软软弱性和妥协协性,主要表现现在辛亥革命没有彻彻底的反帝纲领纲领 ,没有彻彻底的反对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纲领。客观观上,帝国主义义和国内封建势势力相互勾结结,破坏了中国革命。(3)失败败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势力相互勾结结力量强大,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具有软软弱性。因此,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对对点训练训练 2(2017山西联联考)学者费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间社会极其遥远远。可见见,该该学者认为认为 当时时(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中国应该实应该实 行社会改良D共和制难难植根于中国社会【解析】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政体缺乏相应的社会及群众基础,即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选D项。A、C两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材料反映了“新政体”而非“革命”,故B项错误。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