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境中感悟化学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8713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情境中感悟化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9 页从情境中感悟化学从情境中感悟化学新新课课程高中化学有效程高中化学有效“问题问题情境情境”创设实创设实践研究践研究倪海军萧山第三高级中学 (311209)摘要: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教师过去关注的一个视角。但在新课程下化学问题情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它对化学教学的意义是什么?人们的疑惑是什么?在教学实施中又该注意如何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让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地为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支撑,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提供土壤,应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问题”与“

2、情境”出发,探讨了在新课程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对每种创设方式进行了辅助说明,指明了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关键词:关键词: 新课程 问题情境 有效 创设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化学世界。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积极创设化学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目前,新课程化学情境创设与教学,虽然有王祖浩老师主编的高中化学新教

3、材教学情境设计一书参考,但各种情境的功能尚有待课堂实践检验,尚缺乏配套的原则和方法指导教师自己去创设情境。因此有些教师由于不善于创设化学情境,仍然实施抽象的说教式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搞题海战术,教学与情境脱离,学生学得被动、吃力、缺乏兴趣。也有些教师虽然应用情境教学,但效率不高,价值不大:有的情境缺乏目的性,对学生常起误导作用;有的情境缺乏典型性, “生活原型”的引入与化学内容格格不入;有的情境缺乏思考性,情节过于复杂、有趣,导致学生沉湎于情境之中;有的情境滥用多媒体,片面追求在音响、视觉上给学生全新的感觉,忽视了学生的化学思考。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已成为当前新课程化学教学面临的重大

4、课题。 二、创设有效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的理论基础“问题情境”并不是在新课程中才孕育而生的,在之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新的理念要求化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要把学生的个人知杭州市化学会 2008 年年会论文第 2 页 共 9 页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而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有效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在他的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中提出了教学的五个过程,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

5、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他认为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给学生设置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起思考。后来,杜威把前两个过程修改为“暗示”与“问题”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情境”与“问题” 。而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识结构所容纳,才能被学习者所学习。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师适应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理论依据,我们

6、有理由相信在新课程改革探索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支撑,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提供土壤。三、有效三、有效“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特征的特征 1 可及性可及性: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要有适当的启发性和可及性,要寓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经验之中。 2 思考性:思考性: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化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3 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

7、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开拓思维,让学生能够通过情境使思维与创造发挥较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4 挑战性:挑战性:作为教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机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 、 “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 5 体验性:体验性:化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对情境的关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机能,

8、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等,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化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四、创设有效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呈现方式的选择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呈现方式的选择性第 3 页 共 9 页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的选择是多样的,如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认知冲突、借助化学史料、通过具体实验等。所以,对于问题情境的呈现应根据具体知识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尽量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或学生熟知的素材,创设能够体现化学的概念、结论及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

9、感到化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例如对于学习各类物质性质时,很多化学物质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直接从生活实例引入,如学习化学必修 2(苏教版) “油脂”时正好是夏天已至,笔者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工人们每天早上清洁游泳池时,除了更换水外,还会向池内加入一些白色物质纯碱,请学生说明加入纯碱的道理。更具冲击力的问题探究如实验室里的棉花很容易吸收水,大家都知道棉花树是在野外生长的,那如果开花时碰到下雨,棉花树会不会遭灭顶之灾?回答这两个问题要从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考虑。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给了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并使这些问题成为一堂课的关键性

10、问题。况且通过联系实际,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升华,这样就有效地提高新课改课堂教学效果。当然,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如联系实际生活,要考虑这样的实际生活学生是否熟知,采用动手操作,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如此的操作能力,利用认知冲突,要考虑学生是否真的存在新旧知识的矛盾或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等。因此,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万能的呈现方式,也没有最优的呈现方式,恰当的才是最好的。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形成系列化、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形成系列化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确

11、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呈现问题情境,其次学生要读懂问题情境,才能转化为化学问题,这必定比“开门见山”花费的教学时间多。这就引起我们这样的思考:既然化学教学需要必要的情境支撑,我们能否在一节甚至在一章内容的学习中用同一个问题情境来贯穿,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有利于化学知识学习与掌握,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例如在学习离子共存一节时,我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例例题题引路引路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AAl3+、NO3-、CO32-、Na+ BFe2+、H+、NO3-、Cl-CFe3+、Na+、SCN-、Cl- DI-

12、、H+、Na+、NO3- 让学生分析得出:NO3-在酸性条件下(即与 H+共存时)具有强氧化性.变变式式 1: :某溶液中含有大量 Fe2+、Fe3+、Mg2+和 NH4+,其中 c(H+)=10-2mol/L,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 )第 4 页 共 9 页A. SO42 B. NO3 C.SCN D.CO32-变变式式 2: :在稀盐酸中加入铜片,铜片不溶解。加入适量下列物质后铜片会溶解的( )A.浓盐酸 B.FeCl3 C.NaNO3 D.Na2SO4变变式式 3: :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再加入下列物质,会有三价铁生成的( )A.硫酸 B.氯水 C.硝酸锌 D.氯化铜变变式

13、式 4: :在烧杯中加入铁和铜混合物,再加入一定量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质量为m1g;再向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醋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的质量为 m2g;则 m1与 m2之间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 m1可能等于 m2 B. m1一定等于 m2 C. m1可能等于 m2 D. m1 一定大于 m2变变式式 5: :某溶液 100mL,其中含硫酸 0.03mol,硝酸 0.04mol,若在该溶液中投入 1.92g 铜粉微热,反应后放出一氧化氮气体约为( )A.0.02mol B.0.01mol C.O.O15mol D.无法计算变变式式 6: :在浅绿色的 Fe(NO3)2溶液中存在如下平

14、衡: Fe2+ + 2H2O Fe(OH)2 + 2 H+,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硝酸,则溶液的颜色( )A.变浅 B.变深 C.变成棕黄色 D. 无法判断 教教师师点点评评: :HNO3陷阱的设置是比较隐蔽的。有时是体系中原来有 NO3- ,后来引入 H+;有时是体系中原来有 H+,后来引入 NO3-。因此,遇到 NO3-时应提高警惕,小心应对。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知觉空间和定向联想,使学生知识系列化、有序化,组合成一块一块的知识组块。通过对习题的条件进行变化,让化学问题情境发生变化,让学生获得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机会。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性明确性,显

15、然是指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情境一定要紧扣课题,为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直接有利于当时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而设,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问的角度和方法。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学化学、用化学,所以千万不能因为情境反而丢了化学。目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将问题充斥了整堂课,教师经常设置一些“趣味性”情境,课堂气氛宽松、活泼,学生学得也很开心,但一节课完了以后,问学生这节课第 5 页 共 9 页有哪些收获,学生说不上来或丝毫不涉及化学。 ,显然,这些问题的创设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我想是没有明确“为谁而创,如何创” 。 五、创设有效五、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案例分析的案例分析1、利用生活、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情境教师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两相融 通创设问题情境,如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 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 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 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案例 1】1】 在学习“铁和铁的化合物”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