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13

上传人:Wt****f 文档编号:4048572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1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1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1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1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1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tuWgifWtuWgif1天天练天天练 39 论述性文本阅读专练论述性文本阅读专练(基础过关篇基础过关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幸福悖论” ,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1974 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 ,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

2、,也称“幸福悖论” “幸福收入之谜” 。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

3、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权利,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

4、。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WtuWgifWtuWgif2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选自求实 ,有删改)1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的增加。B

5、 “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收入之谜” 。C “幸福悖论”产生的条件是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D “幸福悖论”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答案:C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原文关注的是“幸福问题” ,选项是“幸福悖论” ,所以曲解文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生产总值没有把许多人当作生活的

6、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B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的观点。答案:B解析:说法片面。文中说“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 ,除了文化特征外,还有其他因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WtuWgifWtuWgif3A关于“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B当今社会变富了,可

7、人们却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C研究表明,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D “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答案:D解析:无中生有。 “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陈望衡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

8、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

9、、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体现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WtuWgifWtuWgif4谐提升到生

10、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

11、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选自光明日报 ,略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D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答案:A解

12、析:A 项,偷换概念。原文是“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 。 “主要”一词说明人类除了经历过这三种文明类型外,还经历过其他文明类型。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B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D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

13、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WtuWgifWtuWgif5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答案:D解析:D 项对“生命意味的美”和“生态意味的美”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第四段中“第三”内容意思不符。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B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C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答案:B解析:B 项,原文第三段为“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