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励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8538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激励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激励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激励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激励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激励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激励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激励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激励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评价策略研究东阳市实验小学 许培卿摘要摘要: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对于这样的课程,采取怎样的评价,值得我们共同探讨。本文的观点是实施发展性评价,注重从评价情境生活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合理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结果动态化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评价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在评价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评价;发展;生活;促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实施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能力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

2、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激发积极性,提高自信心,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更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作了如下探索:一、评价情境生活化一、评价情境生活化思想品德,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行为准则,它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活动实现和体现的。正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 ”因此,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只有把道德评价放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他们发自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认识,

3、道德行为。把评价寓于日常生活中,采用行为观察法、家庭访问法、调查问卷法等。例如:从劳动中观察到学生爱劳动的品质是否形成,畏难的情绪是否存在;在班级活动中,可以观察到孩子是否具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家校联系时,可以了解学生在家是否孝敬父母,热爱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等,把学生放入生活这一自然状态下观察,他的思想品德水平才能得以真实的反映与客观的评价。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取消对立:传统的评价模式中,教师、家长、同学成为学生评价的主宰,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没有活力的客体,这种评价模式导致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消极对立、 “精神内耗” ,教育的民主化与人性化也就无从谈起。新课程指出,评

4、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在评价中,我注重变“带着评价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评价” 。注重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与协商,关注评价的结果认同程度,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从而自觉地改善自我、完善自我。2、引导反思: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德育过程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心理活动构成一种矛盾时,学生才能时时处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从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发展。例如,学了我长大了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

5、个阶段性评价,这样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从而自律学习、主动发展。星期 内容一二三四五六日整理书包整理书桌和 抽屉整理玩具整理图书整理房间备注:每天晚上进行自我评价,是自己整理的就在相应的日期下面画上笑脸图,一星期后比一比,看谁最能干。三、评价内容合理化三、评价内容合理化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重点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道德和生活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级的考查范围,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适当考查过去学过的内容。行为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

6、与生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查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查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通常与考查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起来进行。评价的具体内容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地说就是“爱” ,有了爱才会快乐地成长。让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2、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遵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

7、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3、交流与合作:热心参与交流与合作,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4、学习能力:对有关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创新精神。5、个性与态度: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大自然。四、评价方式多样化四、评价方式多样化1、展示学生成果,促进其发展。成果展示既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的一个小结,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还是学生自我评价欣赏他人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8、手,进行各种展示活动。发挥墙壁作用,让教室每面墙壁都成为学生展示成果的园地。如:大自然真美丽这一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图片等张贴在教室墙壁上进行展示;我的手儿巧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图画、剪贴树叶、制作的陀螺和小玩艺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这样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教室也成为了学生活动的乐园。利用假日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利用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建队节、重阳节、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活动,让学生大显身手,自己布置教室;虽然学生的作品很稚嫩,但这都是他们自己动手的,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特别喜爱。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

9、生的自信心更强,为今后的活动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利用成长纪录袋,实施个性化指导。成长纪录袋是收集和保存学生成长信息的资料袋,将学生参加的课内外活动的突出表现、学习成果、活动记录、心得体会、表现记录能激发学生发展的“闪光点”收集于成长纪录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在内容和形式上,除了能反映学生的阶段特征外,还能反映学生的连续特征,即既能纪录学生的阶段发展情况,又能纪录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各方面发展情况。成长纪录袋是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较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个性化指导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将学生各种活动的作品,给予个别指导与评价,很好地发挥了成长纪录袋的作用。3、随机展示,满足学生对评价的需要。学

10、生的成果不一定要活动结束时才展示出来,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生取得小小的成功时,就应该满足学生展示的欲望,及时提供展示的机会。如:一位学生上“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主题活动时,自编了一首诗, “我和同学在一起,活动游戏真快乐,你不会时我帮你,我们永远不分离。 ”当时,我给予了学生及时的表扬,这位学生回家后,特别高兴,逢人便诵这首诗。我想:教师的评价已在这位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为她今后学好文学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评价结果动态化五、评价结果动态化课程标准突出评价对学生持续发展的促进功能。反观以往那“贴标签”式的评价,我们常常以一时一事的表现轻率地断定其今后的发展限度,以一种形而上学的

11、眼光对待持续发展的学生,这种片面的、静止的评价给予学生的更多的是自尊的摧残和自信的失落。在新课程实践中,我注重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观察学生,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纠正学生的某些回落行为,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和时空,评价结果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个起点,一个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不断发展。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中,要求我们老师转变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形成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在评价过程中,不要用一把统一的尺子去度量和评价所有的学生,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主动发展,使每一个儿童构建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内化品质,懂得生活,让每个儿童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汪潮:评价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3范晓玲:教学评价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24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