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概况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8109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农业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河南省农业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农业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农业概况(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农业概况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个农业大省。据统计部门统计,到 1997 年底,全省共 设 15 个地级市,2 个地区;114 个县(市),44 个市辖区。土地总面积 16.7 万平 方公里,耕地面积 677.34 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 433.31 万公顷;人口 924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7644 万人,人均耕地 1.1 亩。1997 年农民人均纯收 入 1734 元。河南省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的总体特征 是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山地、丘陵、平原(包括盆地)面积分别为 4.44 万平方 公里、2.96 万平方公里、9.30 万平方公里, 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

2、的 26.6%、17.7%、55.7%。西部以山地为主, 中东部绝大部分是平坦广阔的平原。 平原地区以沙颍河为界,以北是以黄河为主体的冲积扇平原,以南则为淮河及 其支流泛滥冲积和洪沼堆积而成的低缓平原。在平原边缘与山地交接地带为洪 积平原区。境内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大别山脉。河南省地貌基本形态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 5 类。地貌类 型虽然复杂多样,但规律明显,且分布与组合的区域差异显著,为因地制宜合 理利用和改造地貌条件,促进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部为暖温 带,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 7

3、0%,南部为亚热带。气候过渡性明显, 温暖适中, 兼有南北之长,利于多种作物生长。但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加之南北纬 度不同,东西地形差异明显,气候的地区差异较大,干旱、风涝、冰雹等气象 灾害频繁严重。全省年平均气温 1315,年平均无霜期为 190230 天,年 平均日照时数约 20002600 小时,热量资源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喜温作物两 年三熟轮作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肥水等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机械化程度的不 断提高,河南省的种植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50-60 年代种植制度主要有:以冬季(夏季)休闲为主的两-年三熟制、烟叶集中产区的两年三熟制、一年 两熟制和棉花、花生一年

4、一熟制。70 年代,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以间作套种 为中心的种植制度改革遍及全省。主要套种方法有麦垄套种玉米、玉米和大豆 间作、麦棉套种及两粮、两肥(或油菜)间作套种。进入 80 年代以后,人增地减 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作物种植制度逐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依靠增加物质投入 和科技进步实现多熟高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省农作物复种 指数 70 年代以前为 150%左右,80 年代为 160%,90 年代增加至 170%以上, 1997 年达到 18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70 年代末河南农村

5、经济 基本上是农业,农业中基本上是种植业,种植业之中又基本上是粮食生产的格 局。通过 80 年代以来的逐步调整,河南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已趋向合理。 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从第一产业起步的,主要是种植业,其布局重点在豫北 平原、南阳盆地。进入 80 年代,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展到中部 地区,伴随着第一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二、三产业的布局,正好和第一产业发展相反,重点在豫西和黄河以北的太行山一线,其次是原来的产粮区,与第一产 业发展不同的是,二、三产业相对集中在小城市、小集镇,以及公路、铁路沿 线,人口相对集中,交通、通讯相对发达的地区。1995 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 到 4577.7

6、9 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 1304.25 亿元,第二产业 2791.3 亿元,第三产 业 482.24 亿元, 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是 28.49:60.97:10.54。种植业内部以粮食与经济作物为主体,全省的种植业是由粮食作物、经济 作物和其它作物构成。在粮食作物中,主要是小麦、玉米、红薯、水稻、高梁、 大豆、谷子、绿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油料(芝麻、花生、油菜籽)、烟 叶、麻类等,其它作物主要是蔬菜、瓜果类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结 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明显特点是,始终保持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 它作物的三元结构,而且粮食作物所占比重始终居种植业之首,处于主导地位。

7、改革开放后,河南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确保粮食 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1997 年,粮食作物和 经济作物、其他作物的比例已由改革前的 83:17 调整到 72:28。河南省气候兼有南北之长,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绵延起伏的山脉和 黄河、淮河水的滋养,使中原大地物产丰富,名优农产品众多。如:原阳大米, 以其无污染、无公害、无残毒、品质优良、晶莹剔透、软筋香甜而享有“中国 第一米”之美誉。开封无籽西瓜,花色多,个头适中,皮薄,脆沙多汁,甘甜 爽口,中心含糖 12 度,享有“开封西瓜甜到皮”的美 誉。中牟大蒜,瓣大茎粗、肉白皮薄、味道鲜美、质地纯正

8、、蒜瓣只要不脱离, 久放不坏。永城辣椒,不但畅销北京、上海等各大中城市,还远销至香港、日 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淮阳黄花菜有 7 根金针似的花蕊,馏晒后色泽 金黄,菜条丰润,油份大,弹性强,久煮不烂,鲜嫩甜脆,品质之优良,居全 国黄花菜之冠。信阳毛尖,历史悠久,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洛阳牡丹、 鄢陵腊梅等花卉名更是闻名全国。灵宝苹果,具有果实硕大,色艳味浓,含糖 量高,耐贮运,易加工等特点,因而久负盛名,享誉国内外。 “新红星” 、 “青香 蕉” 、 “小国光” 、 “红富士”等品种,在国家组织的鉴评中,多次夺得第一名。 位于海拔 1300 米高的寺河山优质苹果基地,被誉为“东亚第一高

9、山果园” 。新 郑红枣,味道纯正,甜而不酸,糖量高,水分少,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在 同类产品之上。四大怀药,即“怀生地、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 ,是非常名 贵的中药材,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日、美等国,有“珍贵礼品” 、 “华药”之盛誉。其它还有内乡山茱萸、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延津县胙城无花 果、卢氏核桃、仰韶杏、信阳板栗、新县银杏、西峡西洋参和猕猴桃等都在国 内享有盛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级政府注重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大投入 力度,并鼓励农民增加生产性支出,使全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基础 设施和现代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到 97 年底,全省旱涝保收田达 3416.32 千公 顷,机电井总数达 99.99 万眼,水库蓄水能力 267.30 亿立方米。全省农业机械 总动力达 4337.87 万千瓦,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 6.40 千瓦。农田作业机械 化水平不断提高,联合收割机数量达 1.1 万台, 全省机耕面积 5282.48 千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 78%;机播面积 3392.16 千 公顷,机收面积 3690.48 千公顷。 全省平均每公顷耕地用电量为 1744.45 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为 524.07 公斤, 化学农药施用量达 8.49 万吨,农膜施用量为 6.95 万吨,农村电气化、化学化水 平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