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7947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微格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一、案例分析思维模式二、案例分析的表达模式(1)您认为本案例中蕴含了哪些教育理论?(2)您认为案例中教育(教学)行为有哪些优点?(3)您认为案例中教育(教学)行为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4)您认为上述不足之处该如何改进?(5)请结合本案例,谈谈您的感想。三、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2、针对信息、正确判断。3、联系理论、对号入座。4、针对信息、具体分析。5、语言表述、全面准确。案例 1: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 ,如 C 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 ,

2、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 100 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 B级、A 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一)整体阅读、提取信息。(二)针对信息、正确判断。思考: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该教师的做法丰富了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三)联系理论、对号入座。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

3、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3、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4、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

4、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关注评价的主体性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四)、针对要点,具体分析。1、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该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评分标准衡量

5、不同的学生,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该教师利用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向更的目标奋斗,达到这种效果,归功于老师采用的“按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法。3、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使评价进入学生的进程之中。4、关注评价的主体性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6、五)语言表述、全面准确。在上述教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做丰富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势。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第四,突出了主体性。秋儿之死一、案例7 月 12 日(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 ,高二年级的秋儿在家把开煤气阀门,服过量安眠药,并割腕自杀身亡。早晨,秋儿和平常一样起床洗漱后,冲了一碗燕麦片,又在微波炉里热了个汉堡。吃完,她

7、就推着自行车出门了。早晨 7 点 30 分又回到了家里,以后就没有看到她下楼。8 点 15 分秋儿的同桌打电话给秋儿,因为老师让她立即通知秋儿会考有两门不及格,要补考,让秋儿到学校去交照片和 16 元钱。9 点以后再打就没人接了下午五点半,秋儿父亲下班回家。开防盗门锁时,门却拉不开,怀疑坏人进家偷盗,拨打了 110 报警电话。十分钟左右来了两辆警车,十多个警察将门撞开,屋里没有发现人。室内充满浓烈的煤气味,厨房的门被反锁着。警察从阳台进入厨房,发现秋儿躺在地上,手腕上用刀割了两个小口子,口中有白沫。厨房桌上放着两把菜刀,平台上放着她的笔记本;客厅窗台上放着打开的药盒,里面的安定药片全都不见了。

8、送到医院抢救,结果充满才艺的秋儿秋儿给人的印象特别好,感觉她很平易近人,跟大家交谈很自然,一看就知道她不是一个内向的人。在音乐方面特别有天赋。会跳芭蕾舞、现代舞,会编排舞蹈。高一寒假的时候,学校有个文娱活动,秋儿编的现代舞动作都很自然、很和谐,不是那种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同学们都叫好。秋儿在高二的时候做了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她在同学中是很有影响力的,学校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文艺部长了。秋儿在学校的艺术节上亮了几次相以后,同学们对她的印象特别深,全校都知道班有个秋儿,连低年级的学生,像初一、初二的学生都在议论秋儿。经常能够听到不认识秋儿的人在谈论秋儿。作为文艺部长,秋儿做了很多事。她组织同学唱歌跳舞

9、,还参与各种评比发奖活动。她做事特别利索,头一天开了会,第二天就能把活动的方案拿出来。其实,她完全可以把一些事情推给副部长来做,但她从不这样,她是一个很负责的人。秋儿刚开始做文艺部长的时候,有的人很不服气,但秋儿上任以后,那些人就服气了,还到处说“秋儿真是才华横溢” 。秋儿的同学说,和秋儿交往了那么长时间,我以为秋儿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一位国际影星呢!她爱唱歌,爱跳舞,会画画,会弹钢琴,我觉得她的每一个特长都可以使她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她的语言能力很强,上初中时,英语口语方面便已出众。在动荡不定的生活里长大秋儿很小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由于性格不合离了婚。她先是在妈妈家住。可是妈妈是个要强的人,她对秋儿

10、的要求相当严格,脾气又有些暴躁,母女两个人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于是,秋儿又住到了姥姥家。姥姥对秋儿倾注了全身心的爱。可是,妈妈却认为姥姥对秋儿很娇惯,就和爸爸协商,又让秋儿去了奶奶家。奶奶特别爱干净,她喜欢家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喜欢安静而有秩序的生活。秋儿是一个淘气的小姑娘,怎么能顺得了奶奶的心呢?最后,秋儿又住在了姑姑家。姑姑是位大学教师,懂得教育心理学,她认为自己有责任给秋儿一个安定的少年时代。况且,秋儿的表姐燕燕和秋儿仅差了两岁,两个人在一起也许可以互相帮助。于是秋儿的 14 岁是在姑姑家度过的。秋儿是不快乐的。不快乐的原因并非姑姑一家待她不好,而是因为在秋儿的心中,那毕竟是“寄人篱下

11、” 。去年 10 月的一页日记也许可以反映当时秋儿的心情:寄人篱下的生活,其实滋味并不好受。今天,姑姑对我说了一句话,我真的好想哭,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妈妈对我说:“秋儿,你走吧,我不要你了,你去你姑姑家住吧!”而今,我来姑姑家借住了,姑姑却因为我把裤子泡在水里两天没洗而对我说:“秋儿,你太脏了,再这样,我不让你住我们家了!”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谁能帮帮我?我发现,姑姑爱我不那么深了,姑姑的心里只有表姐,而爸爸心里却只有我的学习,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现在,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让我死吧!很多时候我都希望自己能死掉,我不会后悔。我觉得活着好累好累。我恨爸爸妈妈,为什么他们要生下我

12、,我恨!秋儿非常渴望能够有人关注她。表姐的生日宴会那天,她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表姐的生日,她请了 35 位女同学到家里来庆贺生日。唉,看到她有那么多朋友,大家送她那么多礼物,我的心里凉了一大截,因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送过我什么礼物,而放在床边和书架上的礼物,大多是自己辛苦攒钱买下来的。大家问我,我只能回答那是同学、朋友送的。 ”同时,秋儿也很在意与亲人、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她的日记里,我们发现有多处描述亲人和朋友对她的态度:“我发现我和姑姑的关系似乎密切了很多,今天去早市买东西回家的路上,我差点儿就叫她妈妈了” “我觉得同学好像特别喜欢我”初中毕业以后,秋儿回到了爸爸家,因为爸爸有了新房子。

13、秋儿也因此有了自己的小房间。那些天,秋儿非常快乐,她在日记中多次记述了她的新家,那是一种少女对美好生活的真正憧憬。秋儿的情感渴求(“早恋事件” )然而,追随着秋儿的生活轨迹走下去,我们发现秋儿仍然是不快乐的,她对“情”的渴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与日俱增。这里是秋儿的一篇随笔:当人影一个个离我远去的时候,当喧嚣的教室一下子寂静的时候,这时的我就会对“情”字充满了浓浓的眷恋。寂静带给我对他的思念,无声带给我想大哭一场的感觉。人走,席散,鸟飞,声绝,一切竟是如此凄切、悲凉。我的归宿在哪儿?我的依靠是谁?我大声地问自己,可没有任何声音回答我。摸摸自己仍在跳动的心脏,知道我还在为命运奔波。为班里关上最后一

14、扇窗户,我静静地站在走廊中,享受着等待的甜蜜。但如死一般的寂静又加浓了心中的忧愁。17 岁,虽然美梦纷呈,甜蜜不断,但仅 17 岁的我,承受了如此之多的悲欢离合。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在为“情”所苦?从这篇看似随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秋儿的心境其实很不好。在她的心里,不仅缠绕着对亲情的眷恋,而且夹杂着对爱情的渴望。她的追求又似乎并非少女怀春,而是在寻找一种依靠,一种亲情、友情、爱情的混合体。那么,秋儿苦苦等待的“他”又是谁呢?“他”就是秋儿后来在日记中多次提到的潇儿。当时,秋儿读高二,潇儿读高三。由于秋儿做过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因此,在学校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两人在组织文娱活动中成了朋友。在秋儿的眼里,

15、潇儿是一个相当优秀的男孩子,秋儿曾经这样描述他:他不仅聪明,而且个性极强,最令我心动的还是他的幽默和多才,一首感人至深、饱含真情的小诗,体现出他语言的功底与思想的丰富;一张风景素描展示了他粗中带细的性格特点;一份精致而又韵味十足的礼物给我带来欣喜。这样一个多彩的男孩子闯入了我的生活,我庆幸,我感激,我要好好地把握住他。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对我来说,已不再是一个机会、一个梦想,而是我生命的全部在孤寂的生活里,潇儿的出现无疑给秋儿的心灵带来了难得的慰藉。因此,和潇儿交往的那段时间里,可以说是秋儿 17 年的生命旅程中最快乐的日子。从秋儿留下的日记里可以发现,那段时间的日记,连字体都像在

16、飞一样。我们知道,秋儿的心也一样快乐得要飞起来。然而,父女俩还是因为潇儿起了冲突。当爸爸知道秋儿竟然和一个男孩子产生了感情的时候,爸爸并没有像有些父亲那样暴跳如雷。他约潇儿进行了一次谈话。那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谈话,共同的话题自然是秋儿。谈话之后,爸爸觉得潇儿的确是个不错的男孩子,看起来有才气,又很关心秋儿。然而,爸爸仍然理智地对潇儿说:“你们年龄都还小,应该以学习为重。 ”同时,爸爸也和秋儿进行了一番谈话:“都高二了,不抓紧时间学习,谈什么个人感情!将来考不上大学,连工作都找不到!”“我们俩交往没耽误学习。他还经常给我补课呢!”“哪有谈朋友不分散精力的?你赶快停止和他来往,把成绩提上去,这才是真本事!”秋儿知道爸爸是最爱她的,也是最依顺她的。同时,她也知道爸爸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期望。秋儿见爸爸有些生气了,赶紧顺从地说:“那好吧,我们不再来往了!”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一次家长会后,老师和秋儿的爸爸谈话。老师说潇儿是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希望秋儿的爸爸能管管秋儿,不要让秋儿和潇儿来往。爸爸回到家里,把老师的话告诉了秋儿,要求秋儿不要再和潇儿来往了。秋儿听了爸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