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环境问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7893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解决环境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怎样解决环境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怎样解决环境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怎样解决环境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怎样解决环境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解决环境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解决环境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解决环境问题怎样解决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专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前景似难以为继,令人担忧,尤其是生态问题。虽然,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人类追求文明与幸福的理想正在逐步得到实现。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正当人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沾沾自喜时,却不知不觉地步入了自己挖掘的陷井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问题:1空气污染。煤和石油等在燃烧的过程中,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等,排放到空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这些酸性物质随着降

2、水等回到地球的表面而形成的酸雨;煤、石油等燃烧使硫、氮等发生氧化作用,消耗空气中极富活性的臭氧,再加上作为超制冷剂、烟雾剂、杀虫剂原料的氟利昂也会降解臭氧,使大气中臭氧量减少,太阳紫外线能更多地穿透到大地,人类正逐渐失去臭氧层对生命的保护;工业气体排放物,尤其是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的气体进入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的大规模变化等。2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林草覆盖率低。省内森林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关山、黄龙山和乔山 5 个林区。五个林区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44%,而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 78%,森林覆盖率达到51%;其余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省的 56%,森林面积只占全省的 22%

3、,平均森林覆盖率只有 11.3%。最突出的表现在陕北黄土高原区,表土植被稀少,林草覆盖率更低,大面积的裸露黄土,受日晒、雨冲、风蚀,流失极为严重。且现有森林多数为天然次生林,林分质量差,生态功能低。现有草场以天然草场为主,占草地面积的 69.1%,并且退化严重,产草量下降。3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目前。在全省 10.75 万 km2水土流失面积中,中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 4.2 万 km2。从区域分布看,陕北、渭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在黄河中游 138 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中,该区域就有 48 个县。全省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达9.2 亿吨,占全国江河输沙总量的 1/5,其中入黄河泥沙

4、8 亿吨,占三门峡以上地区输沙量的 50%。全省 70%的人口和 80%的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持续降低,土地承载能力降低,河道泄洪能力降低,直接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了我省经济的发展。4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陕西是我国北方沙漠化分布较广的省区之一, 风沙区年输沙模数为 500-5000t/km?a,局部地区高达 1 万 t/km2?a。沙地绝大部分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地带,属毛乌素沙漠的南缘。现有沙漠化土地 36.3 万 hm2,其中中强度以上沙漠化土地 22 万 hm2 (包括流动沙丘 14.5 万 hm2),盐漠及重盐碱地 1.3万 hm2

5、。治理任务艰巨,难度越来越大。5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陕西水资源总量 442 亿m3,居全国第 18 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1240 m3,是全国人均量2300 m3 的 53.9%;耕地亩均占有量 574 m3,是全国平均占有量1300 m3 的 44.2%。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不均,特别是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关中地区,水资源总量仅有 73 亿 m3,人均 410 m3,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 1/6。据测算,目前全省年缺水量 25 亿 m3,给工农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6自然灾害频繁,水旱灾害交替发生。陕西态型农业转变,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为调整的重点。要在保护和不断提

6、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培养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开拓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陕南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名优稀特产品,优化水稻品种,扩大油料作物;陕北要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林果业、饲草业、畜牧业,优化果树品种,建设生态农业;关中要以粮果菜牧为重点,开发后续优质品种,改善品质,逐步向多种经营、优质专业品种转变,建成绿色食品基地。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生态环境,重在保护。在抓好原有

7、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监督的同时,要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的突破口来抓。要坚持“三高”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达到“三保” (保土、保水、保肥) ,实现“三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 ,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以流域为单元,一条沟、一面坡、一架山的系统规划,山、水、林、田、路、草综合配套,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互补充,全面提高小流域投入力度。通过清理河道、加固河堤和增加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流失。要把综合治理与科技开发相结合,通过治理一条流域,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最终实现山绿、水清、村美、人富的目标。4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要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

8、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山川秀美工程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退耕还林要以造定退,重点是 25 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要尊重群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对一时退不下来的陡坡耕地,要实行经济林草与粮油作物间作逐步退耕。以便做到退耕不减产,还林要增收,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陕北以窖灌为重点,大力实施集雨节灌,拦泥淤地工程;陕南要搞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关中平原要搞好林网绿化;全省要主攻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树种草,尽快实现林草茂密,山川秀美。要分地区、分步骤搞好封山育林。按照“统一规划、集中配置、统一管理、政府控制的原则

9、,搞好种苗基地建设,抓好省级和区域性重点苗圃,为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奠定良好的基础。5加强管理,保护资源,实现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针对目前全省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相对薄弱的现状,必须进一步落实保护措施,切实加强管理,以确保自然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防止掠夺式开发利用。一是保护好天然林草资源,落实林业采伐政策,严禁乱砍滥伐;二是加强对已治理区域的管理和保护,对自然及人为造成的破坏及时采取维修和弥补措施,提高治理保护率;三是坚决制止新的垦荒行为,严格推行封山禁牧,把人工治理与植被的自然恢复结合起来。避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四是要坚决关闭和取缔“五小”企业

10、,对地、市、县属工业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不符合排放规定的企业不允许开机生产,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不受污染;五是对地下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要详细规划,配套建设各项开发设施,逐步开发利用,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杜绝破坏性、掠夺性开发;六是要进一步落实环保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确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利用,环境能够可持续地维护。6政府应把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不搞“面子工程” 、 “形象工程” 。然而,事实上却往往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淮河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工程之一,在 2004 年 8

11、月初却出现了惊人的一幕:淮河部分支流一场暴雨,使沿途各地藏污闸门被迫打开;5 亿多吨高指标污水形成 150 多公里长的污水带,“扫荡”淮河中下游。而淮河治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已花费了十年多的时间,其成果竟然是这样的“辉煌” 。而在此之前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则成绩不小,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主要污染物硫酸为 70 万吨,10 年降低了约 50%,为“逐年下降”;而隶属水利部的淮河水资源管理局测定 200 年污水排放量 123 万吨,接近治理前水平。然而事实是淮河“河蚌死了,野鸭死了,鱼虾全死光了” 。淮河治理,历时十年,投入数百亿元,涉及 1.8 亿人口。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和环保部

12、门,只是“口头治污” “书面治污”,只出数字、没有成果,贻害国家、贻害百姓这充分说明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僚主义和渎职,被人们称为“十年治污十年丑” 。7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涵就是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实现发展的社会进步过程,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方面表现在工业生产环节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源节约型的公众生活消费领域,主要涉及居民生活用能、公共建筑用能和交通节能,即住房和汽车领域。从总体上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主要包括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内容。而要建立节约型社会,不仅要靠政府、社会的舆论宣传,更要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而最重要的是靠我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