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自然观在汉初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的自然观在汉初的作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老子的自然观在汉初的作用周清明提要:本文论述老子的自然观在汉初的政治经济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说明汉初的社会经济发 展是受了老子的影响,是遵循“道”的规律的结果。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道” 是自然规律,二、汉初为什么崇尚道学、三、老子思想在汉初的积极作用。结论是老子 的无为政治对自然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老子的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历经惠、文、景,直至武帝初年,在此七十余年中,西汉社会的 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上升较快, 史称“文景之治”。这一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大的成就?本人认为与西汉 的统治者
2、尊崇“黄老之术”,实施无为而治有很大的关系。汉初盛行黄老之术,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经典是老子和 黄帝内经,尊奉这两部经典的称之为道家学派,以此学术为指导的称为黄老思想,或曰 黄老之术。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据考证抄写在老子前,有四篇古佚书黄 帝四经。在黄帝四经中,贯串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内容。老子的中心思想是 “道”,本文根据对道德分析和解读来探索老子思想对汉初所起的作用。一、“道”是自然规律关于“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固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 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3、。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 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 章,以下省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 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稀;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 为一。其上不噭,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復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 惚。”(十四章)根据老子说“道”,我们可以把道解释为以下几点:1.道是物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
4、有精。”这么说,道是物质的,是生在天地之前的, 但又不是实体的物质,它在恍惚之中有物,有象,有精。它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 闻,名曰稀;博之不得,名曰微。”根据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得知,“道”是物,又不是具 体的物,是看不到听不到拿不到的物,是物的抽象的概念,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而又区别于任 何实体的物质。这种道,可以实可以虚,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表象的又是虚拟的, 是看不见而又能感觉到的东西。22.道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固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是 无声无形的,独立存在,不停运转,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它独立存在而永不枯竭,它 循环运行,永不怠倦。“道生一,
5、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说,道可以为天地母, 也是产生万物的基础。3.道是运动着的物质,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运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这种运动的东西我也不知道叫什么,故勉强叫做道,或叫 做大。4.道是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 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十五章)。,以自然规律为法则。遵循 这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能“惟道是从”的话,就能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章)综其以上四点,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基母,万物的一生一灭,就是道的循环运动。依此来 解释,道就是自然规律。掌握
6、这种道,并运用到社会中,实行“惟道是从”那么这个道,就 成为可以认知的社会规律,运用这个道,就能治天下。道既然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能支配 万事万物的产生变化,那么遵循道,顺应道,让社会在自然规律中自由成长发展,不要强为 之,不去破坏道的运行规律,就能够治理好国家。怎样把道运用到治国上,老子提出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自然”这一概念是老子首创的,但他所说的自然并无近现代大自然或自然界的涵义。从 古文字学看,自然是自己如此、从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和自己成就自己,以及与 “人为”相对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先秦并没有自然界或大自 然的概念,与之相当者是天地或天地万物。
7、要准确地把握老子所说的自然的主要涵义,应当考察他在有关章节中是在什么意义上使 用这一概念的。在老子中,“自然”一词共出现 5 次,分别见于“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 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 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 敢为。”(六十四章)。现在就以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为例加以说明。这里的“自然”也主要 是“自成”的意思。这是因为:道是“独立而不改”的,是“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 (庄子大宗师
8、)的。道是最高的实体,而“自然”则是最高的实体所体现的最高的价 值或原则。道不依赖于任何外力,也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左右它,完全是自己成就自己的。这 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道法自然”的意思是说,道以自己的样态为依归,以自己的内 因决定了自身的存在及样态,亦即以自成为法则;就道对万物而言,“道法自然”是指道顺 应万物的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涉,以听任万物依其本性而自生、自长、自化、自成为法则,亦 即因任万物按照“自己那样”而存在和发展变化。3由此可见,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表征宇宙万物的本性和本然状态的范畴,它所强调的 是人与物依据自身的性质和规律而存在和发展变化,亦即不受外在人为因素的无端干预和任 意
9、宰制而独立自主,率性而为,自己成就自己。其实,自然之“自成”的涵义与自然的其他 涵义也多是相通的,因为自然是事物总体状态的和谐。老子以自然而然的和谐为事物的理想 状态,以个体自由、个性解放及其基础上的社会和谐为最高价值。老子所提倡的“自然”的 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成为人们常识的一部分,它对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和 行为方式以深刻的影响。老子最为关注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保持和万民的命运,他以人生命的本真状态与合理的 生存状态为“自然”,以对人生命的本真状态与合理生存状态的无端干涉和宰制为“反自然” 。老子之所以提出“自然”范畴,是因为他看到统治者“反自然”的行为大行其道,而广大 民众活
10、得太不“自然”了。老子之所以特别凸显自然之“自成”的涵义,一是因为对于万民 来说,自然而然莫过于自己成就自己,“自成”的梦想成真之日,就是“民自化”、“民自 富”的实现之时;二是因为从“自成”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它是自然的诸多涵义的基础与核 心,比如只有在自成的情况下和过程中,才有真正的自然而然的心态和生存状态;三是因为 万民“自成”的最大障碍是侯王等统治者的胡作非为和任意妄为。二汉初为什么崇尚黄老之学(一)汉初黄老思想占主流刘邦为什么要采用“黄老之治” (黄帝、老子)? 刘邦采用黄老思想治国,原因是多方 面的: ( 1)其他学派都不景气。儒家经历秦火,尚未完全复苏;申、韩术家亡秦, 前车可 鉴
11、; 墨家转向了自然科学等。(2)黄学在当时已成显学。先秦诸子包括史书,如管子、 吕氏春秋、韩非子、国语等都推崇过黄帝思想,黄学大盛。( 3)黄学本身有许 多优势。黄帝信仰有民族亲和力,如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学的“五色帝”、“五 德终始”有利于改朝换代,如有人编造刘邦是“赤帝子”;“高祖十月始至霸上推五德 之运,以为汉当水德”等;黄帝战胜炎帝、蚩尤等传说,有利于增强人们武力统一中国的信 心; 黄帝“立诸侯”、“制律历”等传说,有利于开国时期各项大政方针的建设,如黄帝 四经十六经立命说:“吾受命于天,定立(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乃肥(配) 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数日、磿
12、(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等等。 这是刘邦采用“黄老之治”的主要原因。黄老思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吸收刑名之学和法家精华而形成“黄老之术”。他与先 秦道家的不同之处是把“法”揉进了“道”中,故曰“道生法”。这一学派既强调“无为” 又强调“法治”。故黄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在统一的封建王朝初期,这种思想较适合当 时的国情,有利于治理国家。汉初的黄老思想主要以老子为主导,与先秦的道家思想具 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是强调“无为而治”,休养生息,顺应自然规律,顺势利导的治理国家。汉初最早以黄老思想治民的当数曹参,曹参任齐相时,曾集合了数百名儒生讨 论治民之道,结果“言人人殊”。曹参没办法,只得又向
13、通晓黄老之学的盖公请教, 答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于是以黄老思想治齐,齐国大治。惠帝二4年,曹参为相国,把“清静无为”这一治民方针定为治国之策(史记曹相国世 家)。以后,黄老思想对汉初历代统治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势力受到沉重打击,直到汉初还没有恢复元气。高祖建国之初, 使叔孙通治礼仪,到鲁地招募儒生,人才稀少,仅仅招募了 30 余人,鲁地是儒学发源地,可 见当时的儒家势力已经十分的薄弱了。由于坑儒、战乱,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凋蔽,儒学没有 得以回生。在高帝到景帝时期,汉儒还不能成为主要的政治势力。西汉建国初期,政治经济 都十分残破,儒家思想也未必能使一个残破的社
14、会恢复经济。儒家重礼仪轻农耕,重义轻利。 汉初必须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这样儒家思想就不适合汉初的治国方针。从两个儒生答叔孙通话中可以看出:“於是通使召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 曰: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 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舍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史记叔孙通传)从 这里就看出,连儒生自己也认为国刚兴,徳未积而不能行礼乐。这也可以证明儒家思想对于 治国,一般是在经济恢复,生产发展,政权稳定以后才能发生作用。由此看来,儒家思想在 汉初不能起到治国利民的作用,那么汉初立国要靠什么来作为统治思想呢?秦采用法治,使 老百姓“苦
15、秦久也”,刘邦一伙起义将领都是从下层农民走出来的,他们深受秦法之害,对 法家思想恨之入骨,因此法家思想在汉初肯定不能被刘邦采用。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而与道家,也成分庭抗礼之势,所谓“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可是,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中经秦汉的转换,至汉初,却突然消失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对墨家已不甚了了,而以后则更少有人提及。人们只知其大概,对这一学派的真实情况,却少有了解。直到两千年后,清人在整理道藏时,才发现被误收入其中的墨子书,这才有了乾、嘉以来墨学研究的兴起。先秦诸子学到了汉代,或显或隐、或盛或衰,大多有踪迹可寻,唯独墨家,却
16、象谜一样消失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里不作阐述,总之汉初时的墨家思想没有传人,是故不能作为汉初的统治思想。当时流行的学派还有阴阳家、纵横家,但这两者一是迷信,一是权变之术,其思想方法 既不能立国也不能治国。汉初最为流行的就是道家了,道家思想起于战国之初,历经老子、 庄子成为著名学派。到了汉初,道家托黄帝之言,制作一部黄帝四经,尊奉老子和 黄帝四经的形成黄老学派。黄帝四经揉合了道家、法家和刑名之学,形成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是为“治”而服务的,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是从道中产 生的,从中可知,“道”是黄帝四经的灵魂。因而在此以“道”作为解剖的刀子。道家的思想是清净无为,汉初的战乱刚结束,人心思治,社会需稳定,老百姓希望少受 干涉,奴婢希望获得自由。道家的无为而治正迎合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适应了社会的 需要。刘邦等都是贫苦百姓出身,对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深深了解。统治者借亡秦之鉴,为收 拢民心,而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实施无为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