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7580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2009/05/20 10:45 生活空间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精湛的艺术,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自成一派,独树一帜。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还是我们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就是一部部石刻木雕的史书,时时激发我们对祖先的崇敬,时时唤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博大精深,笔者试图从古代传统住宅、城市公共建筑、建筑物用色、柱子装饰等几方面的演变来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进行粗浅的梳理。 一、中国传统住宅的演变 早在六七千年前,人类就已经从树上下来,从天然洞中出来,浙江河姆渡文化出现榫卯

2、结构的木构干阑式住宅,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现穴居式住宅。可见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建筑“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不同类型的住宅。 “构木为巢”的巢居是为适应长江流域潮湿多雨的气候而产生的。“穴而处”的“穴居”则是因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质特点应运而生。这两种住宅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地区特点和文化特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数千年不衰,成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开山鼻祖” 。这两种住宅的建筑形式的不断发展,形成窑洞建筑、干阑式建筑和林构架建筑三种基本的建筑类型,组成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基本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古代最基本的建筑类型,也是中国宗教建筑

3、、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等建筑类型的总根。 1、建筑材料的演变。古代人们受生活与生产水平限制,只能以泥土草木为材料建造住宅,住宅也只是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考古研究表明,西周时出现瓦件,战国以后瓦件才广泛用于建造屋顶。秦朝开始出现砖墙,然而江南一带广泛用砖砌墙已经是东晋以后的事。新疆交河、高昌故城遗址表明,唐以前的住宅建筑多为土坯,夯土建造。而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已经大量使用砖瓦。 2、住宅布局形式的演变。住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在追求其实用性的同时,始终不断地追求它的精神功能和艺术性,并形成了阶级社会的门弟观。 春秋士大夫的住宅大门为三间,中间为门,左右为“塾” ,是办公与“家教”的场所,

4、门内是庭院,上方为“堂” ,是生活起居会宾礼仪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 ,堂后的房子为“寝” 。 汉代贵族住宅不但有门、塾、堂、厢等,还有车房、马厩、厨房、仓库及仆人住房。建筑形式多为木结构和干阑式,悬山屋顶,出现了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式的窗户,并有各种窗棂。用围墙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已经出现,也有二、三层楼的坞壁式住宅。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贵族的住宅庭院多为对称布局,大门多为庑殿式,围墙内侧有廊围绕的庭院,在一个宅院中,有数组回廊包绕,有数个厅堂供不同之用。 隋唐五代时期,贵族的住宅布局更为自由活泼,出现不对称布局的庭院,大门由乌头门代替了庑殿式,有直棂窗回廊组成庭院。宋代著名的清明上

5、河图中描绘了农村草舍、城市瓦屋等住宅的多种形式。城市住宅多为四合布局,歇山、悬山屋顶,有的加前檐后厦,有的有转角十字,有的开设开窗。有的建筑细部栏杆,梁架,美观实用,那时人们已经开始注意住宅庭院的绿化和美化,这表明人们在使住宅建筑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讲究其满足精神功能与艺术功能。 历史上宋、金政权长期对峙,这使得南北住宅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一直影响到元明清。这种差异的出现加上人文历史的不同,造成了此后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多样化。 到了明清时期,住宅大致可分为规整式格局和自由式格局。规整式格局作为传统住宅样式的主流一般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清政府还对住宅的格式、尺度、等级进行严格

6、的规定。有“一正二厢”严格内外、尊卑有序,这促规整式住宅为封闭内向型院落,建筑物都有中轴线,均齐对称,主次分明,体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生活观念。 二、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建筑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夯土为主要材料的城墙。三国至南北朝,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是城墙的主要做法。到了明代,大多用砖石包砌重要城池,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一般深达 20 米左右,最深可达80 米。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加建箭楼,代表建筑是至今保存的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等。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已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为砖砌的墩台,上为

7、木构或砖石的层楼。 三、建筑物用色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用色丰富多彩,与古希腊、古罗马等建筑相比,较为绚丽多姿。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物的色彩,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有过恰当的描述:“故中国建筑物虽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占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缛者,亦可名淆杂俚俗之弊焉。 ” 古代中国原始建筑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多为草木土等建筑植被的本色,原始质朴。后来,出现了用红土、白土、蚌壳来装饰和防护的建筑物,随着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的出现,人们开始依据喜好、图腾象征和风水,用红、白、黑、黄等颜色装饰建筑物。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 到了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反映

8、在建筑的等级和色彩上,建筑物上的色彩带上了浓厚的阶级内容。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 ” 殷商时期“四阿重屋”的宫殿的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用色彩斑斓的“锦绣被堂”即(帷幔、壁衣之类)织绣、绘品装饰,显示出统治者建筑的高贵奢华和富丽堂皇。周代规定以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宫殿、柱墙、台基大多涂以红色。从此,这种以红色为高贵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战国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方,可见是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的方位。这个时期,建筑的梁架上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物的色彩更趋丰富。 汉代则在宫殿与官署建筑上大量使用红色,有“丹楹

9、” 、 “朱阙” 、“丹墀”之称。但汉以后,黄色在尊贵等级上超过了红色。这个时期,人们还利用青、红、白、红、黄等色彩进行多种组合和对比,并且对建筑物彩画图案作了规定:“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谓之绣。 ” 魏晋南北朝以后,琉璃瓦出现,并作为屋顶的建筑材料。黄色成为至高无上的颜色。 隋唐时,宫殿、庙宇、官邸等建筑屋顶为灰瓦、黑瓦与彩色琉璃瓦,红柱、白墙、梁架上有彩画,还出现了“剪边”屋顶。 宋元以后,宫殿为白石台基,红墙、红柱,黄色或绿色琉璃瓦屋顶,屋檐下则“五彩遍装”布满彩画,还增强了建筑物阴影中色彩冷暖的对比。 明清时期继续受宋元时期雕梁画栋的影响,建筑物

10、色彩等级更为严格。琉璃瓦屋顶以黄色最高贵,绿色次之,其余蓝、紫、黑、白各色用途各异。线条美丽、色彩丰富的琉璃瓦屋顶, “青绿叠晕棱间装”的雕梁画栋,以及多姿多彩的屋脊、兽吻,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大体说来,中国古代皇家建筑以白色台基、红墙黄瓦呼应蓝天绿树,原色对比十分强烈。而暖色的建筑与冷色的檐下彩画又构成色彩的冷暖对比,整体色彩格调显得富丽堂皇。而古代民居则以白墙、灰瓦,绿色和粟色的梁架与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显出自然质朴和秀丽淡雅的色彩格调。 四、对柱子的装饰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因其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

11、相接触,故地位突出,被称为“屋之主也” 。古人由此赋予柱子很多象征意义。柱子因此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古代对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方便、快捷、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除此之外,还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更是以奢华和新奇著称,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春秋时期,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柱子都是以单色涂刷为主,不作或只作局部彩绘。那个时期,刷饰柱

12、子的颜色多种多样,有刷红、黑、青、黄等不同颜色的。到了后世,基本上是以朱红色系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柱子一律刷红,不再用其它颜色。柱子上涂刷的色彩根据礼制的要求,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不得僭越。春秋时期,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黑、青、黄。 汉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为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保障,而且礼制的约束相对松弛,僭越已成为普遍现象。彼时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装饰成风。汉代重要建筑的柱子装饰是雕、绘并用的,但雕饰更为突出,雕刻技术已极为成熟,并被广泛使用。如山东微山县两城和曲阜县旧县等出土的画像石,画中柱子满雕波浪纹或出形纹,说明汉时贵族建筑之柱大多通身雕刻几何形纹样以作装饰。当时彩绘的

13、技术还不太成熟,应用范围也不如雕饰广泛。柱子雕饰一般以剪影式浮雕方式在柱子上满雕纹样;也有在雕刻之上再施彩的手法,以朱色为多;还有雕刻上施铜漆的方式。柱子彩饰还是以单色通刷的方式为主,且多用丹朱之色。虽然汉代柱子饰色也是以丹为贵,这是袭自周礼的传统,但并不被严格遵守,民间也常有用丹朱之色的。重要建筑物的柱子经常绘有各种纹样,图案题材与当时所流行的装饰题材一致,多为云气、花卉、符瑞辟邪等。除雕刻彩画以外,也有不少王公贵族的府第用金玉、锦绣等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可见秦汉时期柱子装饰手法远比春秋时期丰富和复杂,装饰部位也由原来的几处重点部位发展为通身雕绘。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外来图案、纹饰、色调与

14、装饰技法,也随佛教输入,对传统装饰艺术产生较大影响。彩画和雕刻技术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出现了“晕染”与“叠晕”技法。其时,装饰柱子的手段也更为多样化,当时的柱子大约有以下几种装饰手法。一是柱子通刷朱红,这仍然是最普遍的装饰方法。这一时期的宫殿和庙宇等高级别建筑,已广泛流行墙面涂白、木面涂朱的施色方法。北魏杨之的洛阳伽蓝记有“朱柱素壁” “白壁丹楹”等描述,另晋代陆刿邺中记中也有“朱柱白壁”之语,在敦煌石窟北朝壁画和诸多阙形龛上也经常可见。南朝梁赋中多见“紫柱”之称谓,其色或稍深于丹朱,也属于这种柱子装饰范畴。大面积的白色衬托框架形的红色,富有朴素大方而又不失明艳的色彩效果,此后成为中国建筑

15、尤其是北方官式建筑最常采用的施色方式。此时的丹、朱之被广泛使用,不再限于天子之用。柱子在红底上通身彩绘。这是较单色涂饰更进一步的柱子装饰手法。河北北响堂石窟第七窟是北齐时开凿的石窟,其室内佛龛的壁柱柱身就是红地上满绘花卉;敦煌第 251 窟中的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已变色)和石绿相间的卷草坟,这些都是很好的实物例证。文献中也有这类记载, 南史?后妃传下有“花梁绣柱”之语, 洛阳伽蓝记也有“绣柱”与“绮柱”之称。此时建筑彩画(包括柱子彩画)已产生出以朱、青、绿三色为主要色彩的施色特点,一般以朱为地,青绿色界边或绘花纹,整个彩画效果呈朱红暖色。而柱身上所绘的装饰纹样常用的有仰覆束莲纹、忍冬卷

16、草纹、连珠纹等的装饰纹样。雕刻楹柱也是该时期装饰柱子的主要方式。 拾遗记中记载了后赵石虎在邺都“太极殿前起楼,屋柱皆隐起为龙凤百兽之形,雕斫众宝,以饰楹柱。”这是一种隐起华的雕刻手法,装饰效果与彩绘相近,后世为彩画所替代。龙门古阳洞的上层大龛(约北魏太和末年,498 年前后)中,有两处龛柱雕饰束莲。北齐响堂山石窟檐立柱及龛柱几乎都采用“火珠束莲柱”这种外来造型,这是北齐时期十分流行的柱式。北魏嵩岳寺塔的底层椅柱,也饰有火珠垂莲。这种柱身装饰到隋唐以后逐渐演变为柱身彩画。除了用彩画雕刻等手法装饰柱子外,特别奢华的建筑还有用金银铜、织物等包裹柱子,甚至有用曲镜包裹柱子的。这种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大约源自春秋时期的金装饰。金 本为加固木构件而产生,后逐渐演变纯装饰构件,至魏晋南北南时期,又演变成用种种华美材料包裹木构件以作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对后世彩画图构成的形式影响极大。此时,柱子装饰还是彩、雕并用,但彩绘的地位已逐渐提高,大有超越雕饰之势。 隋唐五代时期,彩画已成为柱子装饰的主要手段,雕刻柱子的作法仅在少数佛寺、宫殿等高级建筑中有所保留。其他装饰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