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结束农民工的“无根化”状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7253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结束农民工的“无根化”状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怎样结束农民工的“无根化”状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怎样结束农民工的“无根化”状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结束农民工的“无根化”状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结束农民工的“无根化”状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结束农民工的“无根化”状态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城市化的本质与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是农村人口融入城市当中。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目前很多住在城市或者在城市工作的农村人都非常苦恼自己尴尬的身份,虽然出生在农村可是不被农村接受,虽现在身处农村可是却没有城市人的种种保障,还要被所谓土生土长的城市人看不起,不被城市真正的接纳,他们就一直处在城市的边缘,时刻忍住着城市“边缘人”漂泊的痛,一直处于“无根化”状态。中国目前城市化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居住在城市当中的大量农民工及其家属生活的“无根化”状态。中国现在的农民总人数为 2.4 亿。在城市工作或者居住,首先个人的婚姻问题难以解

2、决,其次“身份”成为难以逾越的隐形门槛所以农村人难以真正在城市建个窝,没有窝归属感就无从谈起。随着农村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受教育也比较难,如果要上公办学校不仅学费、赞助费、借读费高昂,而且缺少专门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公立学校;而他们又没有城市户籍;考大学成为难题;再有不公平待遇和歧视,使农民工子女心灵受到创伤;再说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许可证,没有合法地位,没有政府支持;教师队伍不稳定,生源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说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城乡间设置了一道壁垒,但这种现象的本质不是户口问题,而是户口背后所附着的利益分配, “由于中央政策的倾斜,目前农村户口比较

3、吃香,但是居住在农村的城市人不被城市接纳,而农村又回不去,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所以很多社会性保障机制与福利都享受不到。城市里的下岗人员在城市里没有任何资源,而农村又回不去。农村限制城市人员来创业;所以这些人虽然在城市挣扎,却连回农村去创业的想法都不敢有;因为国家政策将这些人的退路堵了,艰难的他们只能在城市煎熬中。在全社会品尝改革成果之时,只有这些人在品尝改革的苦果;而且直到生命的终结,他们恐怕也没有甜的日子。城市里要你下岗,而农村又不允许你去创业;他们只能咋样,只能在饥寒交迫中萧瑟。如果说如同当年毛泽东那样城里没有饭吃,回农村也应该使相当多的下岗人员成功。然而正因为如此,这些人只能在

4、城里徘徊。那么该如何解决城市外来人员的精神困惑与无根危机,让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平等地位呢?首先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打破户籍壁垒和地域限制,使公共服务普遍惠及城市生活与工作的每个群体、每一名个人,要将外来人员普遍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给予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全方位的普遍保障,要让外来人员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才能促使他们落地生根,特别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

5、法,推动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同等待遇”就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公共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和紧密衔接,这理应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着力。解决无根化危机,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予外来人员以精神上的呵护,一些“摇摆人”之所以感到难以融入城市,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的大门没有向他们打开,在加大文化公共服务建议力度的过程中,要突出对外来人员的重视,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打造融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于一体的文化共建、共享体系,让外来人员参与共建,分享城市精神文明的成果,在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无根的一代”长出根来,关键在城市。城市应当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生根”,从政策、观念和实际待遇,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城市要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扎根,才意味着城市繁荣和长治久安。更不必说,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生根”,是城市对农村的反哺。这种反哺是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必然要做的事,是一个社会发展规律。如果违背规律,该反哺却不反哺,或者延迟反哺,最终城市也必须为自已当初的短视“埋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