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47250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朱朱 隆隆综综合合课课程与教程与教师师素素质质适适应应性性问题问题的思考的思考综合课程是当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同时,这也是和广大教师有密切关系的一个问题,课程改革需要有教师素质的保障。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的成功或者失败与教师素质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试从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着眼,探讨综合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从现有师资培训和师范教育改革两方面探讨如何使教师素质适应综合课程的要求。综合课程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那么,什么是综合课程呢

2、?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认识是: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了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对原有分科课程采用合并方式组成的新课程。综合课程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课程现代化的潮流;综合课程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在目前的试验和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师资问题,目前的分科型教师难以适应综合课程教学的需要。教材编写问题。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学校软硬件配套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在以上这些问题中,师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课程改革再好,如果没有

3、教师的支持和参与,没有相适应的教师素质的保障,则还是可能受到挫折。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综合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怎么样的,它与分科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何不同。其次,应对如何使教师素质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看法。一、综合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从现有的一些试验报告来看,一些基层学校认为综合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主要在于教师在所任教的综合课的知识上有缺口,教学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至于观念上,则仅仅是要教师打消“综合课会不会降低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课教师的待遇、职称问题怎么解决”等顾虑。我认为,这些认识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应该从教师素质的各个方面来分析综合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具体地说有

4、以下几方面:(一)对综合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从笔者所接触到的一些中学教师来看,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尚未听说“综合课程”这个词,更不用说对综合课程理念的认识了。一些听说过综合课程的教师对综合课程开设的意义、目标等也不十分清楚,只知道综合课程是将多门学科并在一起,担心自己教惯了某一分科课程,如果改教综合课程则知识广度不够。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认真审视真正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什么,而以拼命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作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会主动去关心课程改革,只是把上面的指令作为行动的准则,也就是说,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没有主动性。如果教师仍然以这样的观念来看待综合课程,则可

5、以预料,学生的负担将不会减轻,综合素质将得不到真正良好的培育。一位重点中学校长认为,在这样的情境下,不管高考考几门,学生的学业负担是一样沉重的,我深有同感。同样可以认为,如果教师对综合课程没有正确的认识,则很可能导致将一门综合课程肢解为几门原有的分科课程来教的危险,这样将不能达到综合课程的本意。那么,应该要求教师对综合课程具有哪些正确的观念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项:1综合课程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问题综合化、学生认识综合化和知识体系综合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2综合课程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超越,是在原有各学科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整合,它打破了原有各学科的自身体系,各学科知识将以服从新的综合课程体系的面目

6、呈现,因此不能用原有的分科教学模式来进行综合课程教学。3综合课程的教学更注重让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道问题的现成答案。这将使儿童养成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并且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4综合课程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目标,它不是强调学生掌握系统的各门学科知识,而是注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5.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的综合性要求我们不能采用原有的单一的评价手段与方式,而应采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综合性、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方式。教师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以上关于综合课程的理念进行理解、把握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观念

7、真正适应综合课程的要求。(二)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非教育方面的其他各方面知识,条件性知识则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在分科教学状况下,教师大都偏重于所任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的掌握,而对其他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关注不够,导致缺乏宽厚的知识基础,同时又缺乏内化的教育教学知识。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真正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而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因此,不仅仅是对综合课程教师,而是对所有教师来说,掌握有用的、真正能起到促进学

8、生学习作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条件性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了。而在本体性知识方面,要求教师的知识基础应当是宽厚的、多学科综合的。这种知识综合的意思一是知识涉及面要广,而不要太追求深度;二是可以由一门学科知识来整合其他知识,如可以从生物学角度来整合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也可以用历史知识来整合其他社会科学知识;三是更重要的在于要凸显综合知识的优势,即它更强调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掌握,科学态度的形成,以及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总之,只有具备上述知识条件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真正有别于原来分科教学时的知识结构。(三)富于时代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里所说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操

9、作能力,学生学业的评价能力和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等。综合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应富于时代感。综合课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究,教师不再扮演“知识权威”的角色。事实上,教师不可能对各种知识都了如指掌,甚至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教师会丧失知识优势。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更应扮演“学习组织者”的角色,即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关于社会和自然的一些问题。即使需要教师传递知识,这种知识也应该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样,综合课的教学就与传统的分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与后者相比,前者不太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而注重让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业时采用与原先分科课程教学评价有所不同的内容和

10、方式方法。原先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鉴定性评价而综合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探究能力的养成,因此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和能力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也应不局限于原来单一的书面考试方式,而应综合采用实验考查、课题研究和成果验收、面试问答等与评价内容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方式。综合课程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对教育教学的反思研究能力。综合课程是一种较新的课程形态,其教学经验的积累尚嫌浅薄。综合课程的教学是否能实现其课程改革的最初目的,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综合课程的理念,这些都需要综合课程教师不断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研究,从而实现教学的不断改进。以上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是综合课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1、此外,乐于、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敬业、热爱生活、尊重学生等个性品质也是综合课程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二、优化教师素质,适应课程综合化趋势综合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论是对现在的师范生还是对在职教师来说,都产生了新的适应性问题。对照综合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应该探讨一下目前教师教育的两个阶段:师范教育(即职前培养阶段)和职后培训这两方面的有关改革问题。(一)师范教育的改革我国目前中等学校的新师资主要是由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从理论上来说,高师的教育改革应适应并引导中等学校的教育改革。有学者认为,“高师不应只跟随中学,作为仆人,而应更有远见,更加高瞻远瞩,成为推动整个教育改革的催

12、化剂。”但实际上我们看到,高师教育的变革通常滞后于中等教育的改革。中小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而高师课程改革依然是和风细雨。因此,面对课程综合化趋势,师范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我认为,师范教育的改革应致力于培养“通才”,而且是由“学术通才”进一步优化为“教育通才”,即既有宽厚的学术知识基础,又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知识水平,并能对这两者进行创造性综合从而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特点是专业化过早,甚至可追溯到高中时期就开始的文理分班,结果导致文科学生缺乏科学素养,而理科学生则缺乏人文素养。这也使高师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毕业后一般只能任教一门学科。因此,我国高师教育的课程改革首先要拓宽学生

13、的知识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索养和人文素质,而不是过早地划分专业,把师范生的知识素养圈进小胡同里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对知识的迅速增长和变革显示出较高的适应性。这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培养“学术通才”。其次,我们应该把“学术通才”进一步打造为能适应并引领中学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教育通才”。这方面的培养主要牵涉到高师的教育类课程改革问题。这不仅仅是使原先的各门教材教学法综合化的问题,而是要使师范生的素质整体优化的问题。有学者建议打破教育学科的界限,设置教育类综合课程,笔者较为赞同。其课程展开的三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了解各种教育现象,从而为教育理论的学习提供一个经验背景,并引导师范生

14、把这些现象分析转化为一系列理论上的课题;第二阶段,学习综合的教育课程,如德育研究、智育研究、体育与美育研究、各科课程与教学(综合性的,如自然科学课程与教学)、班级管理等,深入学习和研究第一阶段中发现和总结的各类课题,并强化教育实践;第三阶段,将所学知识按教育理论的分类体系编制成主题索引,在此基础上,设置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分科的教育课程,供选修或自学,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研究水平。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教育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使师范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而这正是综合课程所要求的。(二)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转型目前综合课程在中小学遇到的现实问题之一是在职教

15、师的不适应。如何培训在职教师,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转型,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性。目前通行的教师培训方式还是脱离教师教育工作实际的培训,且多为原有专业知识的更新,这只能强化分科教学。国内有的地区在进行综合课程改革实验时,加强了教师的参与性,更好地实现了对综合课教师的培训目标。其培训分两步走:第一步,边编写教材边培训,旨在让实验教师通过参与教材编写,熟悉教材内容,了解综合课程的理念;第二步,边实验边培训,让教师在实验中重新组合学科知识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有教师真正参与到改革进程中去,才能使其自觉弥补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观念认识的不足。同时

16、,让教师亲自参与改革实践,有利于教师扮演“研究者”的角色,能使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研究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素质和教育教学素质。在目前有些开设综合课程的学校中,由于教师在综合性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不足,就让原任教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互帮互学、协作教学,这也许是培训教师的一种较为实用的方式,但必须注意到,这种形式一不小心就会滑向原先分科教学的老路,还是慎用为好。此外在我国学校中常有的“老带新”的教师培养方式在综合课程教学中将被暂时冻结,这将促使各学校采取措施,激励所有在职教师的潜能,鼓励教师在综合课程教学中发挥所长,尽快成才。综合课程在目前还是一个新事物。广大中小学教师和高师院校教师以及教育科研人员应该共同努力,大胆试验,勇于革新,为课程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