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47078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文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文教育都承担着继承和延续本民族文化的任务。所以,我们探讨一个国家或民族母语教育的发展就不能忽视该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加以考察,其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东西方混合模式。一、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模式

2、这里讲的西方古典模式,大而言之,主要是指西欧国家的传统语文教学。从历史上看,英、法、德、意等西欧国家的传统语文教学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产物。文艺复兴运动不仅给文学艺术带来了极大的繁荣,也使教育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如果说西方中世纪的语文课程只是基督教会的一种工具,教材以宗教教条为主要内容,那么文艺复兴之后,人文学科的兴起,使语文尤其是古典语文盛极一时,扮演了人文主义课程的主角,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当时的教学目的虽有让学生接受现实主义精神的感染,抵制中世纪腐朽的教会意识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语文课主要把古代诗人和散文作家的作品作为榜样来改善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3、。只有在那些专门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校,如英国的现代中学、法国的技术中学、联邦德国的初级中学和中间学校等才不设立古典语文学科。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的课程设置也逐渐增多,原先的文法科开始分化为文法、文学和历史三科,以后又发展为语言与文学科。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以后,各国的语文科逐步形成了一套带有民族特色、比较适合本国国情的教学和教学体系,但教学的主要目的始终是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英国的文学教材把分析作品的创作手法和作家的艺术风格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重视作品的道德基础。法国传统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入选教材的作品多为内容博大精深,文采斑斓绚丽的语言艺术的名家名篇,其根本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古典人道主

4、义教育。德国的传统语文课也偏重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而且以文学史为序,系统地讲授作家作品。西欧国家的传统语文教学无疑旨在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作好思想、道德、情感诸方面的准备。当时确信,这样的语文教学对培养政治家、文职人员、行政干部和律师等具有无可置疑的长处。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知识价值观仍没有跳出人文主义的认识范畴。这正如 19 世纪英国的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曾尖锐批评英国古典中学课程的非实用性时指出的那样,学校只把那些装饰性的知识放在第一位,“所考虑的不是什么知识最有真正的价值,而是什么能获得最多的称赞、荣誉和尊敬,什么最能取得社会地位和影响,怎样表现得最神气。”这完全是由绅士教

5、育的目的所决定的。除此之外,由于以语法、修辞为代表的西方经典语言学科导源于欧洲,于 19 世纪基本定型,所以在二次大战以前欧洲国家的语文教学与“文学”并行的还有“语言”,并且各有自己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分别组成教学系列。“文学”以选篇(包含大量节选)为主要形式,重视经典名著,注意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修养和比较系统的文化常识。“语言”则以语法知识为主体。具体而言,以英国为例,“英语”一词在英国有两种含义,一是仅指英国语言,一是兼指英国语言和文学。英国中小学开设的英语课,包含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英国的中学,直到 1904 年教育部才明令全国开设英语课。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奇怪,因为在十九世纪以前的英国

6、,如同在欧洲其他各国一样,重视的是拉丁语以及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而本民族的语言、文学则被认为是世俗的东西。语文课在世纪之交进入学校,其实是新的中产阶级地位上升的结果。据学者研究,从 20 世纪初到 50 年代的半个世纪里,英国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贵族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五大弊端。一是袭用古典。当时认为,只有用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典方法来研究英国语文,才能显示出英国语文的地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一切都以袭用古典研究的方法为能事。教材被当作训诂研究的材料,名作被肢解成语法和词源考释的练习,文学史变成作家、作品和发表日期的目录。古典病中最典型的是语法,英语被硬塞进拉丁语法的框架。当时最著名的英语语法

7、书纳氏文法,就把英语当作拉丁语一样的静止的、死的语言,从而规定了一系列烦琐的、必须遵循的规则。修辞则是开列一长串的“修辞格”。学习修辞就是一一指出文章中所包含的修辞格。认为语法、修辞及作诗法是学好写作的前提。二是崇古。这里的“古”指的是古英语。古英语是一种已经没有生命力的死的语言,然而一度曾相当时髦。由于十九世纪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的进展,推动了英语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有人甚至认为只有重视古英语的地位,英国语文才会在学术上真正受到尊重,因此不仅研究生、大学生把古英语作为研究课题,中学的高级证书课程也列入了古英语内容。而且在中学课堂里,古英语热逐渐演变成了大讲英语发展史知识。三是鼓励模仿。这是指

8、作文教学。一方面是鼓励学生抄袭、模仿、重写。抄袭是大段大段抄写名文,据说抄多了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模仿指模仿名作;重写是教师念一段文字后,学生尽量按记忆把它重写下来。另一方面强调命题作文,不仅作文题陈陈相因,连提纲都往往早已拟就(有的出自课本编者,有的出自教师)。学生的任务只是按提纲扩展成文。更有采取“双重翻译法”来教作文的,教师或教材编写者把一段文字(往往是名文)摘要编成提纲,让学生按提纲扩展成文,再把学生的作文与原文作对照比较,找出“差距”,以利提高。这类作文教学法的特点是完全抹杀了学生新鲜活泼的思想,硬把儿童当作小大人,从小就写大人一样的文章。四是片面强调载“道”。文学作品不是作为文学本身

9、,而是首先被作用道德说教的材料。学生阅读的东西必须包含“优秀的活动”,学生的作品则应反映“高尚的情操”,否则就没有价值可言。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某一年专学反映爱国主义的作品,某一年专学反映助人为乐的题材,等等。这种做法,实质上也是用成人的规范去限制学生。由于不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学来学,而模糊了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文课甚至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属品。五是过于重视语法。由于受拉丁语学习的影响,过于重视语法,认为语法是训练逻辑能力的手段。而语法的内容则是烦琐的分析,从词到短语到句子,从简单句到复杂句,甚至搞莎士比亚作品的语法表解。作文则完全被语法所左右,作文成了测试语法的手段。教师批改作文,重视的是拼写错

10、误、标点错误、时态呼应等,而根本不在乎学生写的是什么,“语法是作文的基础”成了普遍接受的命题。英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另一个特点,就是文学中心论。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英国的语文教学曾经是“语言”,尤其是语法的一统天下。英国文学从 20 年代才开始真正进入语文课范围,但由于古典病的影响,文学始终是语言学的附庸,充斥的是与文学欣赏本身无关,而又大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注释、考证、作家生平等内容。只是到了 40 年代,情况才起了变化。一是拉丁式语法教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摒弃,二是新批评主义的提出,改革了整个文学研究和学习的方向,从传记、历史、语法方面转到了文学欣赏方面,强调作品的风格、作家的创作意图、

11、作品的艺术结构、象征意义或讽喻意义等。文学一跃而取代语法在语文教学中占了中心地位。这一传统一直维持到 60 年代。(潘文国:英国中学语文教学)然而在现当代,西欧各国长期形成的语文教学传统却遭到越来越多的本国教育工作者的怀疑和反对。前法国教育部中学总学监皮埃尔克拉腊克在法国语文教学一书中说:学习本国语言不是为了成为文人学者,不是为了口才出众或成为一个天才的作家。法国语文界的许多教师对法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文学教学为主的局面也感到不满,认为那种以为法语教学的活力仅仅在于传播古典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观点是不全面的,教材只选名家名篇是不适当的。他们还指出:法语课不是一门知识课,不应该成为一门记忆课,而是一门

12、口、笔语表达和思维训练课。不要把文学作品看成崇拜的对象,而应该作为练习说写的材料。在教材方面,他们主张扩大阅读范围,凡社会上流行的阅读教材都应让学生有所接触。这些意见在新的语文教材中已得到反映,从阅读的种类看,有书籍、报刊、信件、文牍、律令、广告、说明书等;从内容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学、历史等许多方面。英国前教育大巨约瑟夫在谈到课程改革时也曾强调,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论达到什么样的深度,都应与现实相关联。英国语文教育界也认识到文学课程的大纲应该接近生活,并且这种观念正日益得到加强。联邦德国于 70 年代否定了文学课统治阅读教学的做法,并指出: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知识教学忽视

13、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如同鹦鹉学舌一样生吞活、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语言教学过于繁琐,从语言规则到时态变化、句子结构等包罗万象,而对学生纠正语法错误却作用不大,教学进度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总之,西欧各国对于只讲思想熏陶,不讲实际运用的语文教学观念已普遍感到不满。由此可见,西欧国家,尤其是英国,语文教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由重视文学熏陶和语法教学,而逐步走向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模式美国文化导源于欧洲,又由于自身的历史条件而形成与其文化母体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引下,其母语教学衍变为“阅读”和“语言”两科。各州教学与课本虽然存在着差异

14、,但有着以下的共同特点:注重实用性,语言教学吸收现代语言学的成果,选文以“时代”为主,其内容向社会生活各方向拓展;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提倡个性发展,开设了大量选修课。(章熊:中西方语文教学模式的比较)美国主要是由欧洲移民组成的国家。自独立以来,要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美国化,英语乃是学校课程中主要的必修科,而其他学科,包括数、理、化、生都可以是选修科,语文教学的重要在美国由此可见一斑。工业革命开创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现实生活的先河,从这个意义上讲,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工业生产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美国在二次大战之前博采西欧各国之长,并能根据本

15、国的实际进行独特的创造。他们把准备就业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美国的语文教学把报纸、杂志、各种单行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把目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等都作为教材。他们强调培养实际有用的读书能力,反映在教学上,教师以一定的生活需要为主题组织单元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简称“单元学习”。有人将它与学科单元相区分,称之为“生活单元”。很显然,二次大战前美国的语文教学比西欧一些国家要进步得多。50 年代,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震惊了美国朝野,因此从 50 年代末开始,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如果以 50 年代实施“国防教育法”的课程教育改革为第一

16、次教改(这次改革使科学课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那么第二次教改则是 60 年代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将英语、历史、公民等学科列作改进课程。通过改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教学虽有成功的一面,但由于忽视了系统知识的教学,只注意教学的近期效果,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贫乏,缺乏起码的读写能力。有些美国学者甚至认为,美国在教改中“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成效不大,缺乏英语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的支持是原因之一。70 年代的第三次改革他们提出了“恢复基础教育”的口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针对以往改革忽视读、写、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出了提高阅读、写作和数学教学水平的要求。这次改革强调: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提高阅读、写作、数学教学水平。在中学阶段,则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70 年代以后,课程改革仍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中心,美国人民要求改革语文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各种改革设想不断付诸实施,英语被列作需要加强之列。80 年代,美国的调查发现,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下降。针对公民文化水平普遍下降,出现了教育危机与文化素质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