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6962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文明、秩序是网络传播核心语境的表达摘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带来信息表达的高度自由,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平静状态,模糊了“受”与“传”的界限,从而造成虚拟环境与现实制度的不和谐。在网络带来的混乱时空中,人类的信息生态遭到一定破坏,威胁到人类的现实生存。因此,有效的文明和秩序同样是信息社会的核心语境。 关键词 文明和秩序,网络传播,核心语境,表达 在科学技术和时代演进的前提下,人们对互联网和网络传播方式已不再陌生。互联网实现了远程资源共享;海量信息让网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扫视全球各种信息和资讯;同时,互联网实现了信息、意见

2、的互动交流,用最快的速度了解别人的意图以及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互联网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享用到了丰富而味美的信息快餐!从一定意义上讲, “计算机不再和计算机相关 ,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 ” 其实,互联网是头“信息怪兽” ,它既善良,又恶毒。善良是因为它真的给人们带来方便,恶毒是因为它泥沙俱下。人们在面对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的时候,很习惯被动接受传统传播载体传播的信息内容,而面对互联网,人们却以信息主人的角色登场。网络传播互动的特点,模糊了“传”与“受”的界限,因而使受者获得了话语的自由。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网络受众变得活跃和虚幻,网络舆论变得鱼龙混杂,让人捉摸不定。当真实与虚假、善意与

3、恶毒,责任与放纵等成分复杂的信息洪流冲击我们的现实生活的时候,人类传播体系存在的真正意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人类传播体系当中的新成员互联网的强大信息攻势使民众原有的信息信任堡垒变得十分脆弱,因为人们的信息空间在无限膨胀,网络舆论表达出一种高度自由。在这种状态下,信息监管显得十分棘手!因此,网络舆论开始呼唤真诚而有效的文明和秩序,并产生了如下清醒的认识:“人类在享受网络技术恩惠的同时,要通过人文文化的交流,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我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培养尊重个性、平等、自由,追求理想情操和人格完善,具有对他人、社会、人类责任意识的新的伦理精神。 ” 一、 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理论的突破

4、 (一) 互联网时代“把关人”信息监管权的弱化 “把关人”概念自从 K.卢因(Lewin)首次作为传播学研究理论运用以来,就一直受到传播学领域研究者们的重视。后来者的研究更加丰富了“把关人”理论的内容。传统的“把关人”理论研究围绕着“评定信息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择取与剔除的原因” 这一思想进行,侧重点在于信息发布者的“信息监管”行为。 “评定” 、 “择取” 、 “剔除”这些“把关”权力高度集中,并被传统媒体视为特权(当然,这也是一定社会传播体制赋予他们的权利) 。在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过程中,每一条信息都经过专业人员的层层把关,最终进入受众视线的是带有“把关”人员价值观的文字、声音或图像符号。这些

5、符号被受众被动接收,但并不反映受众的真实信息需求。 网络是一种互动的媒体,在这里,人们有信息发布、浏览和选择 web 站点的自由。与传统媒介“只有怎么样,才能怎么样”的原则不同,网络信息遵循的普遍原则是“只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前者准入和选择空间狭小,后者准入和选择空间几乎是没有限制的。也是因为网络的这种特点,才决定了网络条件下信息监管与控制程序的松动。按照传统传播学“把关人”理论的观点, “把关人”掌握着信息发布渠道,所有的信息必须在渠道中过滤。这种“过滤”权完全掌握在对媒介信息进行控制的记者、编辑、媒体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手里。然而在互联网媒体中,信息发布是多渠道、多角度的,任何信息都可

6、以通过某种网络技术传播到它想要到达的地方。在电子邮件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字、图片信息;在 BBS里也可能在某个贴子上不小心就点击了不良信息,尽管你不愿意,也不是故意。 在网络技术越加发达的状态下,互联网自由的空间就越大。这种自由空间越是扩大, “把关人”的监管权就越弱化! 网络技术在造就了一个虚拟世界的时候,似乎就出现了一个舆论自由的“天堂” 。“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是不可能的。 ”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网络受众的各种身份特征变得无可求证。因而就有解除了各种束缚的心理感受。不能否认,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

7、都有追求自由的愿望,现实社会给了我们相对自由,而在网络虚拟环境下,这种自由的范围又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网络环境给了网民释放个性的广阔空间。你可以自己建个人网站,你可以发布消息、发表评论,也可以放入各种影音文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都能够对你的这些信息有所反映;你也可以登陆某一社区,浏览各种意见以及发表自己的观点。BBS、新闻组、电子邮件等都给了你发表意见的宽广渠道。虚拟环境甚至可以传递你真实的内心感受。 虚拟环境下的信息,真伪难辨,好坏难分。色情、不法组织的宣传、谣言等垃圾信息是自由流通的。如果带着传统的价值判断去扫视网络信息,肯定是一种痛苦的思想旅程! 所以,在虚拟社会中,任何

8、人都成了信息渠道的“守门人” ,都在把握着自己的“关” 。高度自由导致“把关”权利的分散,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概念在这里变得很模糊。网络舆论也在“把关人”权力弱化的前提下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二) 网络议程设置的特征 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已经被各国传播机构以及传媒人员熟练运用, “议程设置”也成了学理研究的主要课题和媒体意见提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体制中,议题的设置被控制在政府和传媒的意识形态之下,用新闻报道的方式设置某种有利的观点,以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多数人群有利的舆论氛围。 传统媒介当中“议题设置”的最大特点是议题内容和数量都被严格控制,在对价值判断之后将新闻素材进行

9、选择、取舍,最后形成某种价值观状态下的新闻报道传输给受众。庞大的信息接受群由于信息接收的局限,在强大的议题“攻击”下,受众的舆论倾向都会出现一边倒的趋势。 然而在网络环境下,议题设置不完全由主流意识人群来控制。网络虚拟社会可以容纳各种言论,在这里,自由语境给了网民一个非常宽松的思想释放空间。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观点、价值评判作为议题,只要有网民响应,就可以完成一项议题设置。因此,网络议题设置的内容是广泛的,数量也是巨大的。 首先,网络人际交流缺乏具体的语境支持。在完全不知道交流对象的身份、表情、声音等辅助语言的情况下,所有的思想都靠文字材料表达,思想显得更加自由。所以人们在现实人际交流

10、中无法或不想由有声、有形语言来表达的观点、看法,却可以在没有现实语境限制下的网络空间用单纯的、不能识别身份的文字信息来完成。比如 BBS 的出现并成为网络言论的主要阵地,也正是基于它的无具体语境特征。其次,网络信息传播可以实现真正的分众传播。在同一个网站,同一个社区可以同时有不同的、甚至是互相冲突的言论存在,从而满足不同社会地位、年龄兴趣、学术水准以及思想水平网民要求。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网络受众可以选择他感兴趣、适合他的论坛、社区登陆,在那里畅所欲言。在每一个交流场所,网民都可以自由的设置议题,一群对此议题有话要说的网民讨论讨论。当他们的讨论成为其他网民关注的焦点的时候,一项更大范

11、围的讨论又开始了。第三,在网络议题设置中,存在跨意识形态的信息交流。网络技术的一大贡献是可以让全世界的计算机实现信息共享,那么当网民对本国主流人群的议题设置不信任或不满足时,他们的鼠标就会出现在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外网络信息的链接条上。比如 2001 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有很多网民在各大 BBS 站点上转贴美国各大媒体关于此次事件的新闻报道。充分满足了很多网民对事件进行全面了解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对此事件以及相关信息的讨论热情。 网络议题设置的一个重要场所BBS 的号召力不可小视。在这里,每个网民都化身为一个虚拟 ID,凭着这个 ID,你就可以成为某项议题的设置者,甚至有可能成为网络舆论领袖;

12、你也可以随时脱离现在的讨论组,去寻求响应你或你感兴趣话题的 BBS 社区。这个多元的舆论空间,成为社会各种人群的思想阵地,并能为弱势群体提供表达的场所,让他们也有意见倾诉的平台和时机。 但是,由于 BBS 这种自由开放的特点,各种信息都会出现在电脑的显示器上,如洪流一般冲击着广大网民的思想壁垒。这种信息洪流的泛滥应该受到社会民众的高度重视,毕竟,一种制度下的社会成员有责任维护社会主流思想和社会行为规范。因此,BBS 以及互联网的议题设置仍旧需要适度控制,因为舆论影响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三) 对传统“沉默螺旋”理论的挑战 大众传媒能够产生强效果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气候,舆论气候影响立场

13、不坚定或是暂时持反对意见的人。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内尔纽曼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提出“沉默螺旋”理论以来,至今仍就有很大的说服力。在这一理论假设中纽曼认为,舆论的形成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个人对社会中其他人的看法三个方面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大多数人都会有和其他人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在事态和言论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会观察哪些观点受到重视,哪些观点不受重视。 “许多人由于不能广泛的进行人际交流,了解他人的看法,往往会相信大众传播媒介,而认为自己是少数派,并匆匆的改变原有的看法和态度。 ” 久而久之,很多人因为害怕自己的观点与处于强势地位的观点不同而受到孤立,改变或默认处于强势地位的观点,从而

14、表现出和多数人一样处于主流观点的舆论氛围中。 “沉默螺旋”理论认为:当人们对某种事物形成各种观点和看法以后,有很多人会处于观望状态,随着事态与时间的发展、推移,会出现观点与看法的一边倒趋势。持某种观点的人数会逐渐增多。与此相对,持另外观点的人数就会逐渐减少,就像螺旋一样上升扩大或下降减少!纽曼认为,大众传媒所制造的意见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改变态度的人群。因为人们都怕因为意见与大多数人不同而处于孤立状态,这种从众心理成了纽曼以及支持“沉默螺旋”理论的人们的重要依据。 网络是人类思想表达的自由空间。网民虽然也是现实社会个人实体的角色转换,但是他们的知晓权、表达权的束缚已不再像现实生活交流中那样严格

15、。虚拟的社会环境,隐匿的身份地位,快捷的信息传递等等网络特征都使得网络舆论环境不再那样单纯。传统管治体制、社会人文心态等束缚下形成的舆论气候让多数民众感到压抑,由于网络传播的特征产生出了新的舆论气候,民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 首先,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让网民有更加灵活的游动空间。这个空间由数字 0 和 1 所组成的编码构成,所有的信息都是一串串的数字代码,通过光纤和无线信号传输虚拟代码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接收终端。其次,身份的隐匿性让网民有了更大的活动权利。一种思想、一种观点可以随着一个简单的 ID 码址出现在网络上。有人不同意某种看法,意见盟主可以用各种网络言论来求证,去说服,如果不相信这种

16、求证,不能被说服,这种不同的看法又会出现在别的空间,直到他找到“志同道合”的盟友为止。而在现实社会中,即使有较自由的思想争鸣环境,人们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向趋同状态(即使是表面上的) 。在网络环境中,一个 ID 号代表真实的个人,所以即使有和这个空间一致意见相反的看法,也不会因为身份上的原因造成心理压力。此时,意见就不是“沉默”的意见。第三,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及时性也会让众多的“意见另类”迅速找到盟友,而不至于成为网络孤儿。 “虚拟社群无论在什么位置、身居何处都不影响社群的构成,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人群、人对社群的感情、对社群众人的认同。 ” 当然,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中并没有完全消失,有些时候网络也成为螺旋上升或下降的助推器。说网络中的“螺旋”不再沉默,是因为互联网本身的信息传播特征让普通受众有了更自由的意见表达空间,很大程度上不再受制于传统舆论气候的制约。所以,网络只是为舆论表达添加了诸多自由因素,而并没有使“沉默的螺旋”彻底消失。 二、数字鸿沟对网络舆论控制影响 互联网时代是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时代,数字资源的分配问题也就成了互联网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