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睆 0811060027 客居心理与“自在”丧失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6530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睆 0811060027 客居心理与“自在”丧失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张睆 0811060027 客居心理与“自在”丧失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张睆 0811060027 客居心理与“自在”丧失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张睆 0811060027 客居心理与“自在”丧失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张睆 0811060027 客居心理与“自在”丧失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睆 0811060027 客居心理与“自在”丧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睆 0811060027 客居心理与“自在”丧失(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客居心理与“自在”丧失农村老年人对城市文化适应的一项访谈研究张睆 0811060027 认知发展1绪论:绪论:1.1城乡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1.1.1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含义:文化一词,含义颇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据统计:自18711951 年 80 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 164 条之多。总的来看:文化的含义有两种取向,作为一种静态的样式,文化指一个群体所表现出的思维和行动 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样式。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和“教化”有密切的 关系。所谓适应,本文讨论的文化适应,指个人对于一种新的生活样式的适应。 指人们习得新的环境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

2、1.1.2城乡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如果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样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心理内容,那么, 目前中国的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就可以看做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农村文化是由农村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观念文化等构成的一个庞大 体系 ,它具有的师法自然、 务实精神、 恒久变易、 安土乐天、 中庸思想、 围合心态、 宗法社会、 家国同构等特质(费孝通, 1985) 。 在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层面,城乡之间有许多的不同(李远行, 2005) 。城市 里的一切重人为,尚人力,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统治与征服,讲求效率,尤为 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而立足于农业生产的传统乡村,守四时之变,信万物有 律,深得

3、“天人和谐”的传统之精义,顺天应物,勤俭克己,安心守分,然而 办事效率不高,缺乏时间观念,忽视技术技能。城市人多数善抓机遇,不怕冒 险,讲究实惠实利,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人际关系复杂。而乡村深受以 和为贵以及重义轻利思想影响,做事求和、求稳,不易冒险,因而气氛平和, 民风淳朴,情感单纯,人生观念质朴,交际方式憨厚,邻里关系融洽。1.2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与老年移民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与老年移民全面走向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志与民族梦想。西方学者总结的现代 化包括了城市化,世俗化和工业化等要素。而在当代中国,在新民族主义的大 国崛起梦想的推动下,国家经济力量的扩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社会

4、各个阶层的认同,经济振兴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话语。而可以将各种资源高度集中 的城市化路径无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 因此,城市化的现代化之路获得了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并持续成 为中国的国家战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费孝通教授提出小城镇发展战略始, 先后有人提出建特大城市(或曰城市圈)理论,乃至最近有人提出农民自己造 新城推进农村城镇化,其方案是全国广大农民在基层政府的强力领导和推 动下,依照自愿、自筹、自治的原则,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将目前农村尚 存九亿农民中的八亿(实际上不止这个数,因为还有三十年中新增的二到三亿 人口)转移至城市,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社会人口从乡村 进

5、入城市生活,其中包括大量的老年人的流动。而这个流动的方向,正是从乡 村到城市。 但是,从乡村到城市的生活转变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会像我们更换一 件衣物那么简单。如果把文化理解为一种生活样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心理内容, 那么,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而从乡村到城市, 则要面临一个艰难的文化适应过程,正如著名社会学家托马斯在其名著身处 欧美的波兰农民中所言:“这种生活,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 。1.3老年移民面临的文化适应老年移民面临的文化适应1.3.1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理论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理论文化适应是当今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真正第一次使用到“acculturat

6、ion”这个词的是美国民族事务局的 J. W. Powell。他在 1883 年把“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外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 一个更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 Redfield, Linton 和 Herskovits 在 1936 年给出的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 发生持续的、 直接的文 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余伟 & 郑钢, 2005) 虽然从 Redfield, Linton 和 Herskovits 对文化适应的定义来看,文化适应的过程 实际上对发生相互接触的这两个不同文化都会产生影响,但在相互接触的两种

7、文化中,主流文化群体和非主流文化群体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作为移民的非 主流文化群体,显然受到了更显著而全面的影响,文化适应的研究也多以非主 流文化群体在主流文化中的文化适应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早期的文化适应研究主要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进行的,一般都是针对群 体的研究,在集体层面上描述文化适应的机制。心理学家对这个领域的贡献来 自近几十年的工作,他们往往注重从个体的心理层次上探讨文化适应的过程。 许多心理学家,特别是跨文化心理学家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对这些理论 的验证和比较有力地推动了文化适应理论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有单 维度模型和双维度模型。 最初的文化适应理论是单维度,且单

8、方向的。这种单维度模型的历史相对 而言最长,最初由 Parks 和 Miller 在 1921 年提出,后来由这一理论 Gordon 等 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文化适应中的个体总是位于从完全的原有文化到完全的主流文化这样一个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并且这些个体最终将到达完全的主流 文化这一点,也就是说对于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个体来说,其文化适应的最后 结果必然是被主流文化所同化。同时,个体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越多,原来民 族文化对他的影响就相应地越少。这一连续体的中点是一种双文化的状态。此 时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在某些方面已经被主流文化所同化,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 却仍然受原来的文化的影响。这一理论具体体现在

9、美国就是美国社会的“熔炉” (melting pot)观,或者对移民“美国化”(Americanization)的期望。 虽然单维度模型在 20 世纪前期和中期都占据着统治地位,但是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它提出了挑战。一些心理学家相继提出了他 们的双维度模型, 并且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现在研究中使用最多 的双维度模型是 Berry 所发展出来的模型。他提出的两个维度分别是保持传统 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以及和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 并且他认为这两个 维度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对某种文化的高认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 认同就低。 Berry 进一步根据文

10、化适应中的个体对自己原来所在群体和现在与之相处的 新群体的态度(orientation)来区分了 4 种文化适应策略:整合(integration),同化 (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有些研究者,特别 是荷兰的一些心理学家提出要注意移民在不同生活领域的不同文化适应策略。 。 以往的研究倾向于把所有的生活领域等同化,在测量一个移民的文化适应时, 经常都是把他在各个项目(领域)上的得分简单相加,以此来确定他的文化适 应程度或者文化适应策略。这些研究者认为这样做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 一个移民很可能会追求经济和工作上的同化

11、,语言上的整合,但是在家庭、婚 姻和饮食等问题上却采用分离的策略(余伟 & 郑钢, 2005) 。 在文化适应的层次方面, Ward 和她的同事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把文化 适应分成两种类型:心理层次上的以及社会文化层次上的文化适应(Ward & Rana-Deuba, 1999) 。本文也主要从这两个层面来考察乡村老年人在城市生活的 文化适应过程。1.3.2毕生发展观与老年人的适应机能毕生发展观与老年人的适应机能面临适应,机体需要做出调整和发展。然而老年人的适应机能与年轻人相 比大不相同。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认为: 1 生物与文化因素共同构成了个体发展的框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资源。 2 老

12、年人的这两个因素不平衡,可塑性降低,利用文化资源获得发展的能力降 低, 3 老年期的发展目标在于对丧失的控制,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是有补偿的选择 性优化, 因此,当老年人面临新的文化情境的时候,客观上环境要求他们充分利用 新的环境资源维持已有的适应能力。但是文化资源越新,要求个体利用文化资 源的能力就越高。而老年人在越来越依赖于文化资源保持适应能力,获得适应 性发展的同时,对文化资源的利用能力却在降低,即个体的可塑性降低。这两 者构成了老年人在面临文化适应时的特有矛盾。这种矛盾给老年人通过有补偿 的选择性优化策略而成功老化带来了困难。因为这种策略实际上通过选择更少 的任务,并使用替代性方法完成这

13、些任务来达到成功老化的。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老年人更难以根据对环境的熟悉性发展出替代性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假 定,在需要文化适应的老年人之中,获得这种策略的过程是比较艰难的过程。 甚至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老年人会最终拒绝这种适应,采用回迁的方式继续生 活。2问题的提出:乡村老人迁徙到城市养老后的文化适应过程:问题的提出:乡村老人迁徙到城市养老后的文化适应过程:如果说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样式,那么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显然代表了两种 完全不同的文化。在中国以城市化为方向的现代化过程中,很多乡村人面临了 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本研究关注的正是那些从乡土社会迁徙进入城市社会养老 的老年人。当他们面临的年龄老化和

14、生活样式转变的双重变化时,他们应该如 何应对。3研究的方法:深度访谈研究的方法:深度访谈3.1为什么要使用深度访谈为什么要使用深度访谈1 对于所研究的问题,从前研究方法的缺陷. 以前的文化适应研究往往量表来研究,这种研究具有一些缺陷(Ward & Kennedy, 1999)。正如法国社会学家 Pierre Bourdieu 所指出的,因为研究者们从 主流社会的立场来研究“移民” ,仅仅从“移民”可能给主流社会带来问题这个 角度来看待“移民” ,而没有同时从“移民”的角度进行多元思考,真正了解移 民的感受和他们的适应问题,实际上并不能深入探讨那些导致人口流动和不同 流动过程的各种原因。 2 研

15、究对象的稀缺性与年龄特征。3.2访谈提纲:访谈提纲:访谈提纲: 以文化适应的纵向过程为线索, 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体验到的变化,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 什么在变化: 1 老年人如何看待原有的文化, (原有文化认同) 2 以及如何看待新的文化。 (新文化认同) 3 他们如何想的,感受怎样, (心理适应) 4 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如何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效的接触。 (社会文化适应)二如何变化: 5 特别注意那些引起他们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关键点。在这个点,要追问是什么触发了变化(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具体有:生活方式的变化,体验到的社会 支持,感受到的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以及个体如何评价和应对这种外在的 变化

16、。 6 在不同的领域他们是否相同?家里,外面, (适应策略的领域性差异) 7 整体的适应程度的变化:u 型过程?3.3取样取样本次访谈,选取了两个从农村生活和工作,老年后到城市生活的老人。选 择了两个语文老师,主要是考虑到表达和沟通的问题。这两个人一个事五十年 代的师范生,一个是文革前的高中生,在农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因此有 不错的文化素养,对一些问题的简洁也很深刻。这种取样带来的问题是,这些 老师都有自己的经济收入,而且还能补贴子女一点。不过这种独立的生存状态, 可以使他们对这种农村到城市的差异体验的更明显。4结果结果研究者本希望探讨农村老年人在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是如何从生活和心理 两个层面组间融入城市生活的。但是,根据访谈的结果,发现老人其实很很难 适应这种变化,特别是在跟随儿女生活的情况下,这种转变不是更容易,而是 更难。访谈一: 访谈对象: 太原市的郊区乡村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已经退休在家,儿女在太原市内 居住,因为帮助儿女照看孙子外孙,和儿女一起居住了半年,夏天返回自己家 中居住。访谈内容: 1 和老人来气了他的业余爱好,老人爱打太极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