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如东古寺庙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46161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城如东古寺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城如东古寺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城如东古寺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城如东古寺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城如东古寺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城如东古寺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城如东古寺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城如东古寺庙如东曾有多少古寺庙,说法不一。仅掘港就有“九桥十庙”之说,其实,掘港的桥不只 9 座,庙也不止 10 处。其他古镇一般都宣称曾有过十多座乃至几十座古寺庙。据此估计,到民国初年,全县有古寺庙(不包括祠堂、家庙、土地庙)至少不下 100 座。每个古镇佛寺、道观都有,具体名称很多,如国清寺、西方寺、寿圣寺、大圣寺、东林禅院、西林禅院、上真观、文昌宫、三元宫、天后宫、都天庙、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东岳庙、白衣庵、准提庵、观音堂、三官殿、眼光殿、吕祖阁等等。宗教界所供奉的神、佛、仙等,这些寺庙差不多都已涵盖。寺庙有大有小。规模庞大的寺庙有国清寺、寿圣寺、大王庙等。这些庙宇的主体建筑高大雄

2、伟,气势恢宏。大都为三进,即山门、大殿、后殿,另有偏殿、厢房、斋堂、法堂、敞厅、方丈室等。 历史最为悠久,距今已近 1200 年的寺庙是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的国清寺,史称“皋东第一丛林古刹” 。国清寺 掘港国清寺是江海平原著名佛寺,曾受过皇帝的敕封。唐朝初期,崇尚佛教。唐太宗曾下旨:“交兵之处,各建寺刹,招延僧侣,法鼓所振,变灾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 ”唐元和年间() ,天台山(今浙江省内)国清寺天台宗第十祖、著名法师行满奉命,在时为海防门户的掘港按天台山国清寺风格建筑佛寺。所建佛寺也取名国清寺。建寺期间,行满法师亲手在新落成的大雄宝殿后植银杏两株,其树枝繁叶茂,绵延

3、千年。新寺庙入寺有照壁一座,进山门便是天王殿,殿正中是一尊大肚弥勒佛,背面是韦驮菩萨。东西两侧四大天王造型独特,为江苏寺庙所罕见。出天王殿,天井正中安放宝鼎一座,铭曰:“佛是心” 。两侧各有深井一眼,西井称“海井” ;东井称“江井” 。墙壁上镶有明万历九年()的重建国清寺碑记石碑一方,碑文云:“掘港环大海中,当东南半壁之襟喉,而倭夷百国之越禁最险要处也。唐元和间建寺以镇兹土,名曰国清”存留的乾隆年间法器铁磬上,亦有铭文曰:“国清寺建自唐朝,历今千有余年” 。二进是大雄宝殿。中心莲花座上安放着释迦牟尼坐像,上方高悬“唐来圣像”横匾。佛像两侧的侍者是禅宗认定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迦叶和第二代祖师阿难

4、,在丛林佛寺中亦不多见。佛像背面是“海岛观音”巨幅浮雕,场面恢宏,气度非凡。殿内两侧塑有 18 尊罗汉,形象生动,神采奕奕,锦衣绣带,流光溢彩。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楼上设有佛龛,供奉“三宝如来” ,两旁分列 20 缘觉。橱内藏有明永乐刊本大方广佛华经81 卷, 宋碛砂藏经影印本 1 部,计 591 函。寺院内另有配殿、祖堂和僧房等。掘港国清古刹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沧桑,为宗教文化史、旅游文化史写下了辉煌篇章。唐开成年间(836840),日本高僧圆仁随第十三批遣唐使西渡求法,海上历险,弃舟登陆,来到掘港国清寺。他住宿寺内半月有余, “求法请益” 。在他后来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对掘港国清寺有详细记

5、述。在世界旅游文化宝库里,日本圆仁和尚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与中国玄奘和尚的大唐西域记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被列为“世界三大旅行游记” ,名播四海五洲。 行记的面世使“掘港” 、如东“国清寺”之名在历史典籍中首次亮相,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圆仁和尚回国后成为日本天台宗开山祖师, “入唐八大家” 、 “五大师”之一。圆寂后,被天皇谥封为“慈觉大师” ,并建堂纪念。 上真观 民间传说,隋朝末年,道教尊神八仙之一铁拐李曾化为跛脚道人,云游至掘港结庐修行。时人待跛脚道人羽化后在其结庐处,即掘港镇北街与竖街交汇处一带,创建上真观。道教称修炼得道的人为上真,观名故为上真。据考,掘港上

6、真观建于明代,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主体建筑有山门、真武殿、玉皇宫共三进。清光绪年间(18751908) ,掘港场主簿张梦熊与当地绅董筹款再次修葺,增建戏楼、仪门、过殿、厢房。后又在上真观东侧增建都天庙,与上真观融为一体,形成依观傍庙的格局。上真观大殿供有“当今皇帝万万岁”的龙牌和“圣旨”二字的石碑,故又称“皇宫” 。地方官员每逢新年或国家盛典及重要节日,都在这里举行朝贺大礼。平时农历初一、月半在这里讲圣谕、广训。这两项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掘港上真观属道教武当派,后归并于正一派,与如皋灵威观同宗相承。因古代掘港地处扶海洲东端,居江海交汇处,平时多风多雨多海潮,故当地人供奉主

7、北方水的佑圣真君玄天上帝,俗称真武大帝。真武大帝黑衣披发,手执七星青锋剑,脚踏龟蛇二神,斩蛟降龙,伏邪主水。上真观自建观数百年来,一直以广施医药、粥饭、棺木等善事而闻名遐迩。歇后语“上真观做善事大得人心”源出于此并流传后世。观内曾置落地煮粥蒸灶 19 口。每逢自然灾害或青黄不接之际,对贫民、灾民施饭粥相助,普渡众生。观内还研制了二龙丹、四虎汤、六月散、八珍糕、九九归一丸等十多种药物,济世活人,其中六月散、八珍糕等药物配方还在民间流传。由于上真观房屋宽敞,辛亥革命后,保甲局、演讲所、蠙山日报社均曾设置于此。抗日战争期间,三纵队陶勇司令、吉洛(姬鹏飞)政委等人曾在观内开办军政学校,培养抗日军政人员

8、。 城隍庙 传说城隍爷是土地菩萨的上司,是百姓的地方官。亦说城隍是有真人真名的。如有人办事业绩卓著,成了当地知名的贤人,死后报皇上封爵,受封后就成了当地的城隍。过去,全国各地普遍建有城隍庙,规模大小不一,是道士驻庙传承道教的场所。如东也有多座城隍庙,规模大一点的数掘港和马塘的两座。掘港的城隍庙座落在镇区南串场河校场桥北堍,建于明代。城隍庙主体建筑共有四进,山门(中间戏楼) 、大殿、仪门、后宫及厢房等,共 99 间。大殿供奉城隍、城隍娘娘。配殿供奉雷神、痘神、黑白无常、陆二老爷等诸神,另有眼光殿、太极殿、张公祠、十二司殿等。后宫为城隍娘娘的寝宫。清末状元张謇曾为大殿题写“威灵显赫”镏金匾额。城隍

9、庙的一株古银杏树华盖如翠,郁郁葱葱,每年结白果二百多斤。城隍庙是一座开放的庙,每逢香期、庙会热闹非凡,唱戏的、卖小吃的、做杂耍的汇集于此,观者如云。每年城隍庙最隆重的活动是城隍出巡。民国 24 年(1935)7 月,掘港第一次放无声电影就在这里,国民党区党部曾在此办公,并设中山堂,纪念孙中山先生。 寿圣寺 寿圣寺位于栟茶镇西郊古盐运河北,俗称西寺庙。据史料记载,西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 ,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重修,清乾隆二十年(1755)复修。寿圣寺的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后殿和藏经楼共四进,旁有观音殿和伽蓝殿,边厢和后院建有僧房 160 余间,后院尚有寺院

10、一所,红墙碧瓦,规模宏敞。该寺占地数十亩,东首建有砖塔 1 座,名大圣塔,塔中供奉大圣菩萨,塔身九层,高耸入云,十数里之外亦可见。寺北有数十米高的土山 1 座,西寺依山而筑。天王殿和大佛殿前各有古银杏树两棵,高大挺拔,盘根错节,尤以大佛殿前的两棵为巨,要六七个人方可合抱,树龄约在500 年以上。更为称奇的是,西边的一棵银杏树从树干半腰的洞中长出一株桑树,干粗如钵,枝繁叶茂。因有“百(白)果上上(桑) ”的吉祥寄语,世人视为奇树,虔敬有加,香客敬佛之后总要在树前顶拜一番。寺内山门有哼哈二将,二门有四大金刚。天王殿正中供奉有大肚弥勒佛,背面是韦驮菩萨,两侧是四大天王。大佛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两旁有

11、十八罗汉。后殿二层是藏经楼,设供佛龛一座,藏有佛经百卷。寿圣寺于抗日战争前,曾放戒多次。民国 23 年(1943) ,为该寺最后一次放戒,信徒僧众上千人集于寺院。寺中历来名僧辈出,高僧念慈曾住持高邮善国寺;其徒孙振宗曾住持南通寺、姜堰岱岳寺;其曾徒孙寂然曾主南京栖霞监院。该寺西房僧玉成主镇江鹤林寺方丈、上海玉佛寺首座。从清代开始,寿圣寺与多位著名将领结缘。清光绪八年(1882) ,两江总督左宗棠巡视察勘江海堤防曾在寿圣寺小住,副将随员兵丁等一干人马皆驻寺院。1940 年 10 月东进栟茶,第八团团部即驻于该寺。翌年在栟茶徐家祠成立苏中军区,代军长陈毅一度就下榻于寿圣寺。寺院一时成为苏中军区的指

12、挥中心。 圣护寺 马塘古刹圣护寺,位于南街头东侧,新市河北岸,原名“关帝庙” 。此庙清雍正二年(1724)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邑人王大溥修,同治六年(1867)王氏后裔王浚于原址重修大殿、三义阁,增建后宫、藏经楼、斋寮,遂改名为圣护寺。后经住持僧立成募缘,建大雄宝殿、白云斋、指月轩、各堂墙门,并由如皋知县李振黉立碑为记。经过多次修建、增建,马塘圣护寺形成人称“十三个半天井”规模的大寺庙,占地约一百多亩。圣护寺座北朝南,分东西两大院。西院因供奉关羽、岳飞二武圣,称“关岳庙” 。西院前山门为正门,门前分立一对大青石狮,再前两边各有一口水井。水井前有一对高达数丈的杉木桅杆。桅杆上部还饰有巨大

13、的方型斗盘。步入山门一进为金刚殿,供奉弥勒佛和四大金刚。金刚殿后乃一大院,分立在大院里的两株银杏树,粗壮高大,枝干两相吻接。大院正中设立一只一人多高的大铁鼎。二进为正殿,正殿供奉关、岳二神像,两边排列众武将塑像,殿前西厢有马夫房。三进为大雄宝殿,飞檐斗拱,屋脊高峙,脊上镶有“风调雨顺” 、 “国泰民安”八个大字,脊中还有一只红色瓷葫芦,气势宏伟。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金身坐像,以及观音等诸佛像和十八罗汉。最后为藏经楼。东院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称“三义阁” 。三义阁庙前有一副对联:“师卧龙友子龙 龙师龙友 弟翼德 兄玄德德弟德兄 ” ,为三义阁点睛。东院向后依次为奶奶宫、延寿堂、方丈室、知

14、客处以及厢房僧院共 80 余间。圣护寺历来名僧辈出,名人书画珍藏极多。藏经楼藏有清乾隆时刊刻的龙经本一部,堪称佛经珍宝。据传,乾隆年间,马塘人王燧任杭嘉湖道时,于杭州净慈寺恭请玉圆国师五代佛裔禅师来马塘说法。这位禅师住持圣护寺一年后,传法立成老和尚,使之成为文武双全的高僧。1926 年,马塘名士邓朴君等发起于圣护寺建立马塘佛学会,后由圆成法师主持。佛学会成立,马塘地区许多“信士”也入会虔诚诵经,每年冬令“打佛七”颇见盛况。旧时圣护寺有“三盛”:四时八节香火盛,秋季水陆道场盛,兴办庙会游人盛。 大圣寺 丰利有“先有大圣寺,后有丰利镇”之说。据史料记载: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7984)建丰利场

15、之前,这里就建有一座寺庙,名“大圣寺” 。大圣寺正梁上镌有“尉迟宝林监制”字样。尉迟宝林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继承封爵后,主事全国寺庙的建筑,丰利大圣寺应于其间建造。据此推算,大圣寺先于丰利建场有二三百年。大圣寺地址在丰利北街,北盐河头。寺内有正殿、门堂、厢房等房屋 16 间。长有两棵四人合抱的大银杏树。有传说寺前曾长有两棵枫树,丰利正是缘于枫树而得名。大殿供奉“大圣菩萨” ,其像身披龙袍,头戴毗卢帽。大圣菩萨本称“僧伽” ,历史上确有其人,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有僧伽歌 。僧伽自唐显庆二年(657)来唐,至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坐化,终年 83 岁。作为一代高僧,唐中宗李显也奉之为师。佛界

16、称其为观音菩萨化身。唐代宗敕:“天下凡建精庐,必立僧伽真相。 ”根据尉迟宝林生卒年限推测,丰利大圣寺可能建于唐代宗敕令之前僧伽圆寂后不久,是黄海之滨具有悠久历史的一座佛教寺院。丰利大圣寺与南通狼山广教寺供奉的是同一“僧伽” 。南通民间流传的“大圣菩萨借狼山” 、 “大圣菩萨借宝塔”都是说他生前之事。狼山供奉大圣菩萨,相传是宋时智幻和尚中兴狼山始建大圣殿之时,在时间上后于丰利大圣寺。丰利建造大圣寺之早,可能是丰利镇原处于“扶海洲”东北隅。僧伽在南通狼山传道期间,丰利之北尚无海堤,潮汐、水涝之灾,常为忧患。丰利与狼山仅百里之距,徒步一日可达。热衷于治水防涝的僧伽来过丰利,为防治水患作过贡献,亦有可能。僧伽圆寂后不久,丰利地区的人们因为崇敬他,所以建大圣寺供奉僧伽。 东岳庙 双甸镇西南部有一个东阳庙村,因村内有东岳庙(谐音东阳庙)而得名。据传唐代之前,这里有一条横江通海。先民为了祈求平安,在潮墩最高处建起了一座庙宇,取名为“镇海寺” 。镇海寺经过多年扩建,占地十余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