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6154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 (2004 年 03 月 24 日 08:25)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问题。最近中央要求,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安全、卫生和无公害的农畜产品,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贯彻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和中央要求,一些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应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意义发

2、展外向型农业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发展成为农业强国,必须推动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与国际接轨步伐。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潜在的,挑战则是现实的。如,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非关税壁垒有增无减,其中诸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屡屡成为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口设限的武器。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农业标准化明显滞后,这不仅不利于扩大对外出口,而且不利于合理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因此,我们必须以加

3、入世贸组织为契机,结合我国国情,合理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能够较好地解决分散的小生产与多变的大市场之间矛盾的经营模式,它必然随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条件、内在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创新。加入世贸组织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即把产业化与外向型农业结合起来,引导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发展。其基本内涵是:增加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外向度,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更加注重国际市场;农产品生产由数量

4、效益型为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更加注重标准化;农业资本构成由以国内融资为主向国内外融资转变,更加注重利用外资;农业组织方式由“公司加农户”为主向“公司加基地联农户”转变,更加注重规模化经营;农业科技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更加注重运用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的外向型和现代化进程。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非常普遍,水平也比较高。在我国,这项工作起步较晚。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大宗农产品如禽肉、蔬菜、果品等的出口,多次遭到国外的退货、设限和封关。这里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高是不可否认的。

5、今后,农产品如果不按标准组织生产,就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所必须要过的一道重要关口。农业标准化不仅关系到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是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外延型、数量扩张的发展路子,使农业走上精细化、规程化、工业化、科技型、内涵型的现代化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将跃上新台阶,农产品的品质将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山东省潍坊市近几年借鉴国外经验,先后制定了 84个农业操作规范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成了 5 个市级检测中心、32个县级检测站以

6、及 1000 多个市场、企业、基地的检测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并发展了 200 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和5000 多处标准化饲养小区,农业标准化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这只是初步的,要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各地应当立足实际,从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入手,并逐步扩大范围,提高水平。一是增强全民的标准化意识。群众是实行标准化的主体,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标准化工作就会失去基础。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搞好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充分宣传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广大群众重视标准化、认识标准化、实践标准化。二是加快制定农业标准。没有标准,就

7、谈不上标准化。无论种养业还是加工、流通业,有标准的应严格执行,并参照国际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没有标准的应坚持高起点,抓紧研究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原则是:国际上承认,国家认可,便于操作执行。三是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保证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检验检测体系带有公共物品性质,需要一定的投入,可采取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龙头企业及市场建立检测站点,配齐配强监测人员和设备,对农产品实行有效监测。四是实行规模化种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良种、技术、管理难以统一,不利于实施标准化。应在一定层次上适当集中,严格按标准发展种养小区,推行规模化经营。目前最好的办法是推广“公

8、司加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在土地、规划等方面搞好协调服务,帮助其建立原料基地,加快规模化种养的形成和发展。努力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农业工业化,实际上就是按照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用发达的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用工业管理的方法管理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农业工业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和必然结果。综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工业化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现阶段农业工业化应具备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在生产方式上,逐步改变以人的体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采用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9、在经营方式上,逐步实行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在农业效益上,逐步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使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业的工业化水平,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农产品要变成工业品,农业要提高比较效益,农民要向非农领域转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龙头企业。潍坊市目前龙头企业已发展到 4000 多家,其中创汇过千万美元的 20 多家,70 多万农民成为龙头企业的员工。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冬暖式大棚种植、室内育苗和小区饲养,实际上就是工厂化农业的雏形,应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另外,我国农业机械

10、化程度普遍偏低,应加大力度,加快研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同时鼓励农民通过股份合作、合伙等多种形式购买使用农业机械,实行机械化生产。三是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成果,是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好办法。应采取有效措施,搞好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示范引导,加快良种推广,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改善农产品品质。四是按照工业化原则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从宏观上讲,就是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现要素重组和优势互补,提高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从微观上讲,就是把处在同一产业链条上的基地、企业、农户等种养、加工、销售诸环节,作为企

11、业的不同车间来对待,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运作。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基地为依托,组建紧密型企业集团,推行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的企业化管理水平。培育农村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一味依靠政府扶持、保护的经济是长不大的,具有自主发展、自我创新能力的经济才有竞争力、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从长远看,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向外向型农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着力增强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各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在实践中,随着农业产

12、业化的深化和向外向型的推进,新型农村经济组织逐渐萌生。这些经济组织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专业服务组织,像乡镇的农机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水利站等,它们从自身职能出发,为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专业服务;二是生产经营组织,主要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通过与广大农民的利益连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承担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农民经营的任务;三是各类合作组织,像各类专业合作社、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主要职能是运用经济手段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分工分业,提供产供销服务;四是中介组织,主要是行业协会,它们既是政府联系企业和农民的桥梁与纽带,又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这些经济组织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了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改变了传统农业组织方式,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在潍坊市,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已发展到 8000 多个,70以上的农民通过这些经济组织的连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经营。当然,建立和完善各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创新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和要求,循序渐进地推进。来源:人民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