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5232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新课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评价价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评价问题已经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一方面,大家都在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的两难问题不断产生,许多具体问题并没能得到真正解决。现在对于评价问题需要化大气重点加以研究和解决。一、 我国中小学历来和现今还存在的评价中的问题1、评价标准不客观,在评价的标准方面,一方面强调相对评价标准,即被评价对象的的相对位置,如学生在学校中,班级中的排名顺序,教师在全市、全校中的排名,学校在全省、全市中的排名等等,根本不重视以被评价对象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过多强调共性的一般趋势,忽略了

2、个性的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2、评价内容单一,在评价的内容方面,过分强调可以量化的内容,如对学生强调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对知识的数量和难度进行量化,强调掌握了多少具体的技能,对学校和教师强调他们所教学生的升学率、会考合格率,优秀率,等等,忽略了难以量化的内容的评价,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师德等的评价。3、评价方法片面,在评价的方法上过多偏重定量方面方法的评价,而忽视定性的评价手段,书面纸笔的考试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4、评价主体单元,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其意见和人格得不到必要的

3、尊重,不能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和管理者等多主体的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5、评价时间终端,对评价的关注重心过分集中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6、评价结果作用扩大,不恰当地使用评价结果,过分扩大评价的功能,使评价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如对教师采用奖惩性的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奖金挂钩。用高考的成绩衡量学校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甚至是教育行政官员的政绩。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目的和方法1、如果说原有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诊断、筛选和排序,是在知识为中心的背景下的产物,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应该说

4、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提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把这种评价喻为“发展性评价”或“成长性评价”。2、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它包括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这里特别要强调是被评价对象的自评。3、在评价方法上强调多样,它不但包括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而且可用书面的、实践操作的,跟踪调查的,现场记录的,动手的,动口的,成长纪录的,档案袋式的,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4、在评价标准上上重视差异性,让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有所不同的评价标准,多一把尺子,多一批成功者,让成功激励着评价对象取得更大的成功。5、在评价的时间上,要特别强调过程性评价,记录成长过程,总结成长

5、道路。6、在评价的结果表述上要特别淡化功利性作用。三、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的初探:(一)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多元化、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不仅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要合理解释和利用考试的结果,减轻学生的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发展。由此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还要求学生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评价方法:强调多样化,不

6、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要重视过程性的评价,重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定性资料的收集,采用开放式的质评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使即时评价更具导向性,记录袋评价注重过程性,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成长纪录袋和学习档案的办法较为可行。对于档案袋评价工作可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1)方向性原则:评价内容要注意目标的设定,它是工作的指南;(2)科学性原则: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程度选用恰当的方法;(3)现实性原则: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要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的收集

7、上,不搞花架子;(4)多元性原则:可以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多元评价,不再是由教师单方面说了算,同时可以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享受评价的成果;(5)易操作性原则:评价活动的展开应简单易行,便于学生掌握和操作,便于教师开展工作;(6)全面性原则: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评价的全过程;(7)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各具特色、动态多变的个体,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8)发展性原则:学生是在成长之中,在发展之中,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评出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后劲。3、评价的主体:强调多元化,学生本身,学生之

8、间、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特别要重视自我评价的价值。4、对评价的功能,一定要突出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充分评价出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特长,学生的潜力和学生的成功。不能把结果作为排序和奖惩的主要手段。5、对评价内容的表述,宜采用定性叙述,等级制、星级制和鼓励性的评价措施。要承认差异,强调个性,重视特长,可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学生以肯定。如 A 为优秀(Excellent),B 为良好(Good );C 为通过或及格(OK)D 为还需要努力,还需要上来,意为不够及格(Come On)四类。 也可以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定性的描述,以鼓励和提希望为主,让学生容易接

9、受。6、对评价机制的透明度:评价不要搞得太神秘,使被评价者产生恐惧和不安,评价的整个机制应该增加透明度,无论是评价的主体,内容、时间、方法,结果和它的运用功能都有应该增加透明度,以使学生配合,支持和参与。(二)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和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儿童少年的身心发展。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不仅是为了检查教师的工作表现,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这是新课程中教师评价的关键所在。1、评价的主体: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制度。2、评价内容: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只限于学生的

10、学业成绩,应全面评价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质指标,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获敬业精神、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管理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等)、参与和共事的能力、反省与计划性以及教师的科研意识等等。这里特别要提出强调评价3、评价方式: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对教师的评价要保证教师的发言权,尊重教师的意见,不应将教师置于被动受审的地位,应强调教师自主评价意识,提倡教师的自评和互评,让教师通过自主反思和同行交流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的焦点也应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知识获得、

11、探究行为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包括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时间长短、积极性和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师行为的反应成为判断一堂课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本着新课程所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功能。从充分体现教学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可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评价(设定总分为 100 分):1、 是否体现基础性:(10 分)看双基是否落实,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定位是否正确,教学过程是否到位,认知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使学得的知识能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环境和自然等实际。 “变单纯把书本是学生的世界为学生的世界是最好的书本。 ”2、 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15 分)学生

12、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精神是否得到体现。是否处于“我要学”的状态。所学的知识能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3、 是否体现师生的平等性;(15 分)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是否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双相互动,师生相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能否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有向学生学习的精神。4、 是否体现参与的广泛性;(15 分)是否体现教学过程的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特别要关心学困生,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大,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都能得到充分展开。5、 是否体现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性;(15 分)是否能让学生理解和感受

13、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过程设计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渗透德育教育。6、 是否体现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15 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能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如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如搜集和利用信息学习应用已有材料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人格:如坚韧性,独立性,抗挫性,好奇心,进取心等。 )和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7、是否体现评价的激励性。 (15 分)充分体现成功教育的理念,变评价的诊断功能和筛选功能为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的

14、主体体现多元化,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的方法采用多样化,评价的内容体现多种性。特别要评出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成功者”。(四)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1、评价的主体和方向:新课程要求坚决打破唯“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参与学校评价,建立科学、民主的校长评价制度。2、评价的内容:对学校评价的重点应从检查是否落实行政部门布置的工作,转向如何促进学校的发展、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设计、教育与学习计划和评估体系等教育范畴。还包括民主办学、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持续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教师持续发展计划和教科研制度等组织管理范畴;还包括社区服务计划、与友好联谊单位及家长委员会的关系等范畴,并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促进学校的个性化发展。3、评价的方法:可自上而上的校外专家评价,督导员评价、自下而上的座谈评价法,问卷调查评价法和同行评价法,也可请社区及家长参与评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