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探问中国企业家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5214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年探问中国企业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十年探问中国企业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十年探问中国企业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十年探问中国企业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年探问中国企业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探问中国企业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年探问中国企业家十年探问中国企业家评析 2003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调查报告中国企业家成为一个阶层了吗?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如何?他们最担心出什么问题?他们如何评价自己的长与短?2003 年度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已经面世。或许是每年一度的调查已然进行到第十个年头需要总结,也或许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家越来越多地被一些媒体捧为“一个阶层”而广受瞩目,最终本次调查的主题恰好是: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与总体评价。凡事关对一个群体的评价,又特别是出自这个群体自己,总不能不引人关注。虽说“山中之人”看自己或许存在偏颇,但“第一线”的声音终究是最现实最真切的。当真成为阶层了吗?翻翻

2、时下很多报刊,有关企业家的报道常常会占居很重要的版面,与此同时也就诞生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家,让人不禁想起 1995 年前后曾如火如荼的中国足球。于是,有些媒体也像当年中国足协雄心勃勃地宣布中国足球即将进入世界前列一样开始宣称中国企业家已经形成一个阶层,一时间也热闹非凡。那么,究竟这种判断是水到渠成,还是头脑发昏?我们还是听听企业家们自己的声音吧:在 78.7%的受访者同意“企业家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的同时,只有 31.4%和 26.4%的受访者同意“中国已经出现企业家群体”和“中国已经产生一批优秀企业家”的论断。具体就企业家队伍的数量而言,只有 13.3%的受访者认为是“充足”的,而

3、有高达 62.0%的企业家认为是“缺乏”的;就企业家队伍的素质而言,认为“高”的只有 10.1%,而认为“低”的却有 40.0%。在所有受访者当中,对“数量”与“素质”两项认为“缺乏”与“低”的,恰恰又都主要来自 3645 岁的少壮群体(分别以 63.1%和 41.7%居各年龄段之首) 。换句话说,正是我们中国企业家当中最年富力强、最能影响我们经济未来走向的中坚力量,对自身队伍的评价最谨慎。这就好比当我们外界认为北京国安也能赢 AC 米兰而欢呼雀跃时,反倒是风光无限的场上主力们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这时候,我们所有人,包括媒体,如果当真是为了我们的企业家成长得更快、更强,那是不是都应该稍微冷静

4、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又有些头脑发热了?一味戴高帽对我们的企业家是利大还是弊大?万事但凡热情过了头,就会滋生浮躁,就会变成捧杀。当然,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通过捧别人进而捧自己,如同和王申振臂高呼:“当今吾皇乃千古一帝” ,那就另当别论了。现今的“企业生态”如何?早在几年前,本刊就曾呼吁关注“企业生态” ,也就是涉及企业成长和企业家成长的综合环境。因为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成与败,或者是此时的成与彼时的败,都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人因素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本刊总编也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中国企业家如何保护自己”的命题。那么,现今企业家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呢?在“对企业家队伍成长环境的评价”中,企业家们最不满意的环

5、境因素并不是以前广受关注的“政策环境” ,反而是“法律环境” (平均分还不及格:59.4%!) ,其次是“社会舆论”。 (参见下表)对企业家队伍成长环境的评价(%)(1)市场环境 很有利 8.2 比较有利 44.3 一般 30.8 不太有利 14.2 很不利 2.5 百分制 68.4(2)经济体制 很有利 8.7 比较有利 43.4 一般 27.1 不太有利 18.3 很不利 2.5 百分制 67.6(3)政策环境 很有利 5.7 比较有利 28.5 一般 45.3 不太有利 18.1 很不利 2.4 百分制 63.4(4)文化环境 很有利 2.8 比较有利 25.1 一般 57.6 不太有利

6、 13.2 很不利 1.3 百分制 63.0(5)社会舆论 很有利 3.8 比较有利 27.0 一般 47.3 不太有利 18.6 很不利 3.3 百分制 61.8(6)法律环境 很有利 3.7 比较有利 20.6 一般 49.3 不太有利 22.2 很不利 4.2 百分制 59.4从表中我们还无法得知企业家们所痛心疾首的“法律环境”具体是指哪些方面,但结合民营企业家的权益仍未得到切实保障甚至遇害、国有中小企业转制过程中时有“政变” (参见本刊第 5 期“独家策划”的报道)等突发事件,以及市场准入障碍等历史问题,我们能够隐约感受到这一点。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法律”压倒“政策”本身又是一件好事

7、,它间接说明法律正在替代政策成为决定我们企业经营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哪怕是负面的) ,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同时这也标志着我们的“企业生态”开始进入一个新时期,就像 6500 万年前中生代向新生代的更替,虽然动荡,却使“哺乳动物”从此得以一展宏图。对于社会舆论,我们企业家们畏之如虎的准确原因仅根据此次调查同样不明确,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与我们舆论中尚存在不能客观、公平地报道与评论,而醉心于夸大企业家们的功与过,总是将其置于神与鬼的两极等现象,是分不开的。至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恶意报道,我们早在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当中就有所领教。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一恶劣现实也可能与我们企业家们还不擅长在社会公众面前经营

8、、维护自己的形象有关,好在企业家们在看待自己的优劣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参见表 3) “学习”应位居何处?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洞悉身外的生态走向外,在中国企业家心中对自己的长短又是如何评价的呢?毕竟只有准确了解了自己,我们才可能征服世界。本次调查分别就企业经营者自认为的最优与最弱分别进行了调查,两个结果大抵上是吻合的。 (参见下表)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决策能力 61.7%组织协调能力 61.6%创新能力 33.0%知人善任能力 31.8%预见能力 29.5%市场营销能力 25.5%学习能力 19.8%表达能力 11.9%公关能力 8.9%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弱的

9、能力(%)公关能力 61.2%市场营销能力 32.4%表达能力 31.4%创新能力 28.9%预见能力 25.7%学习能力 22.4%知人善任能力 18.1%组织协调能力 6.7%决策能力 4.5%对这个结果,正如本次调查所分析的:我们企业家自认为最强的,如:决策、协调,基本都属于内部管理的范畴;而自认为最弱的,如:公关、营销,大抵都属于对外开拓的范畴。但本次调查也表现出一组很奇怪的数据,那就是:“学习能力”在两项相反的调查中都排位不高,分别排在倒数第 3 与第 4。而与此同时,在另一项关于“企业经营者对自己的总体评价” 的调查中,我们企业家对自己最不满意的恰恰也是“自己的学习进修” ,以领先

10、第二名“业余生活”近 10 个百分点而高居第一!前两个调查显示出:我们的企业家似乎对“学习能力”或者不重视或者不了解,因而感觉和印象均不深刻;而同时他们又切身感觉到了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必将导致后劲乏力。看来, “学习”正成为我们企业和企业家继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盲点和焦点。这并不矛盾,说它是焦点,在于它的至关重要;说它是盲点,又在于我们其实似是而非。最担心出什么问题?企业家要成长,就必须要学会不犯大错,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壮烈”了,还谈什么事业呢?早在多年前,本刊总编就提出了“中国企业家保护自己”的十大原则:1.当你自我感觉良好时,危机即将发生;2.时刻谨记有另一个人在决定你的命

11、运,而不是自己;3.要学会甘当老二;4.要学会巧妙地推销自己;5.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6.要依靠内部 20%的骨干;7.要拥有共存共荣的联盟思想;8.要学会反向思维;9.要避免自己成为诸多矛盾的焦点;10.在处境不利时要学会忍耐韬晦。是的,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必须时刻具备危机意识,时刻思考我们的企业可能出什么样的问题,而不要众人喊“万岁” ,自己就飘飘然,在浑然忘我中迷失自我,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本次调查针对的是企业家如何健康成长,自然也就涉及到了“企业经营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这个命题,并列举了 7 大项常见错误以供企业家们选择。结果显示:企业家们真正担心的,并不是我们在报纸上不厌其烦所

12、谈的“经济问题”或“作风问题”等等。道理很简单,这些因素恰恰只是那些爱看热闹的人最感兴趣的,而并不是最现实、最本质的,当然也就不会是企业家们最担心的。在本次调查中,企业家们最担心的正是两个我们认为很朴素而实则很关键的两点:“做好决策”和“用好人”其实管理的本质也无非就是“决策”与“用人”这两个因素分别以 57.7%和 50.8%高居前两位。 (参见下表)企业经营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总体 经济问题 32.7 生活腐败 11.0 决策失误 57.7 政治问题 1.1 用人不当 50.8 独断专行 21.0 弄虚作假 10.3 其它 0.5大型企业 经济问题 34.4 生活腐败 6.5 决策失误

13、 60.6 政治问题 1.4 用人不当 51.1 独断专行 19.9 弄虚作假 10.0 其它 0.6中型企业 经济问题 31.3 生活腐败 10.2 决策失误 60.1 政治问题 1.1 用人不当 52.0 独断专行 20.2 弄虚作假 9.9 其它 0.6小型企业 经济问题 34.0 生活腐败 15.0 决策失误 53.6 政治问题 0.9 用人不当 49.4 独断专行 23.0 弄虚作假 10.8 其它 0.3国有企业 经济问题 38.9 生活腐败 7.1 决策失误 56.3 政治问题 1.6 用人不当 46.4 独断专行 21.9 弄虚作假 11.9 其它 0.5非国有企业 经济问题

14、38.9 生活腐败 7.1 决策失误 56.3 政治问题 1.6 用人不当 46.4 独断专行 21.9 弄虚作假 11.9 其它 0.535 岁及以下 经济问题 24.7 生活腐败 10.7 决策失误 58.7 政治问题 1.3 用人不当 47.3 独断专行 22.7 弄虚作假 8.7 其它 0.736-45 岁 经济问题 30.6 生活腐败 11.6 决策失误 56.9 政治问题 1.5 用人不当 49.0 独断专行 24.1 弄虚作假 11.0 其它 0.446-55 岁 经济问题 34.9 生活腐败 11.1 决策失误 57.6 政治问题 0.9 用人不当 50.9 独断专行 19.1

15、 弄虚作假 10.6 其它 0.556 岁及以上 经济问题 32.2 生活腐败 10.4 决策失误 59.6 政治问题 0.7 用人不当 54.9 独断专行 20.8 弄虚作假 9.1 其它 0.7关于“用人问题” ,我们发现有两个耐人寻味的数据:第一,对于用错人的担心,非国有企业要高出国有企业(分别为 52.8%和 46.4%) ,为什么?是否是因为非国有企业的老板在用人机制上更灵活、更有权威,反而更担心自己用错人?其实在任何机制下, “人”都是头等大事。韦尔奇认为 GE 的成功就在于培养了人,并用对了人;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更提出了“先找人,后决定战略方向”的主张。而“找对人”与“用对人

16、”则更多的是“艺术”,而非“科学”,因而也不可能是通过学习或聘用 MBA 能够解决的。关于“用对人”,我们认为大而化之的基础是尊重文化,小而言之的基础是尊重个人。只有在文化与个人的基础上,我们才会设计出有效的选拔、监督和约束机制,避免用人不当。第二,也是更加有趣的是,对于用错人的担心,恰好随着企业家年龄的增长而正向增长:从 36 岁以下的 47.3%增长到 56 岁以上的54.9%。这说明什么?或许说明:对于“人”重要性的理解,是需要阅历磨炼的。正如梁启超所认为的:越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越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于是他们在摩拳擦掌之余,看重的就是充足的运作资金和新颖的经营模式,至于如何用对人乃至任用他人的必要性,都易于忽略。而随着阅历的增长,随着痛定思痛,我们会发现自己终究是渺小的,如何正确借用他人的力量,开始变得日益重要。因此,本次统计数据中如此明显的线性规律,无疑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关于“学会保护自己”的观点:在任何时刻,都不要以为自己的命运会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