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谐意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45107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谐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谐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谐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谐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谐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谐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谐意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谐和谐”意识意识响水县运河中学李竹青响水县运河中学李竹青摘要:本文主要是摘要:本文主要是讲讲了在了在历历史教学中史教学中“为为什么要培养和什么要培养和谐谐意意识识?培养什么?培养什么样样的的和和谐谐意意识识?怎?怎样样培养和培养和谐谐意意识识?”其根本目的在于其根本目的在于让让学生形成正确地和学生形成正确地和谐谐意意识识和和树树立正确的和立正确的和谐谐价价值观值观。 。“只在当学生成只在当学生成长为树长为树立了正确的价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值观, ,拥拥有了有了积积极极健康的情感与社会正确健康的情感与社会正确积积极的极的态态度的人度的人时时,他才有可能成,他才有可

2、能成为为一个一个对对社会有用的社会有用的人;否人;否则则即使他即使他拥拥有再多的学有再多的学识识,也有可能,也有可能对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社会无益甚至有害。”1因此在具体因此在具体课课程改革目程改革目标标中,特中,特别别重重视视情感情感态态度与价度与价值观值观的培养,致力于培养身心和的培养,致力于培养身心和谐发谐发展展的人,的人,实现历实现历史教学任史教学任务务与功能是不可忽略的。与功能是不可忽略的。关关键词键词: :历历史教学史教学 和和谐谐意意识识和谐社会,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从中国的孔子的“大同”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再从国外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到康德的永久和

3、平论,直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才提倡现代意思的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在,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奋斗目标,可以说成为人们追求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观念要深入人心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现代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强化“和谐意识”。强化“和谐意识”,就是要把和谐的观念

4、、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而教育无疑应担负起这一功能。历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同样是责无旁贷的。历史教育在今天最应该追求现代性,历史教育尤其是高中的历史课程理应以学科为支撑,承担起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培养培养“和和谐谐意意识识”的必要性的必要性1、是中国基本国情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而且要进行社会建设。只有社会和谐,才能充分挖掘潜力,使各种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因社会经济矛盾造成动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目前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利益阶层与内部矛盾,缓和这些矛盾营造一个稳定局面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城乡人口比例

5、失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东西发展不平衡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阶层固化问题等,都是需要科学认识和妥善处理的。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 GDP 从 1000 美元上升到 3000 美元的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也就是说这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培养“和谐意识”有其客观必要性。2、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必须处理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的发展是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公民人格的培养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和谐社会是

6、对我国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状态描述,公民在社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公民意识的提高和公民素质的培养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构建和谐,首先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和谐文化,让全社会公民都能提高自身修养。个人的修炼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2不能培养“愤青”,更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愤青”。这就要培养好“和谐意识”。3、是历史教学的使命。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尊重历史,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不用说建设“

7、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趋势。、树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立正确的、科学的、 “和和谐谐意意识识”什么是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要强调依法治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公平正义则是指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做到社会公正、公平;诚信友爱,就是做事做人要诚实,讲信用,互相帮助,人们之间能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要尊重任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发挥;安定有序,就是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公共管理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可持续发展,不能牺牲后一代的利益来满足当前的利益,在保

8、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生态保护、生态平衡。在认识和谐社会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1 和谐社会不是否定差别,也不是消除差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本质属性,但是并没有强调要消灭差别。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和谐必须是多样性的事物共存并相互制约、平衡;如果多样性被消解,那么和谐没有任何意义的。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经纬交织社会。在今天,中国依然存在阶层之间的矛盾。我们不否认这

9、些矛盾,但要认识到,当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共生的,是兼容的,是互补的。只要处理得好,协调得好,是能够和谐相处的。当然,处理不好的话,也容易被激化。2 和谐必须是多种水平,多个层次的和谐。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3)人与群体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不仅符合个人的利益的需求也符合集体的利益和需求。 (4)外部环境的和谐,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内部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在提出建设“和谐中国”后,又适时地提出建设“和谐

10、世界”。、怎怎样样培养和培养和谐谐意意识识?1、首先,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六种“和谐”意识培养。 (1)、社会中的共生意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2)、发展中的合作意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想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培养和增强发展中的合作意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应成为国内各企业经营者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意识。 (3)、治国理政中的民主法治意识。马克思

11、主义经典作家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最近胡锦涛主席又进而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当然,我们正在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优秀成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不照搬国外的政治模式。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条件。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真正享受民主政治的甜蜜果实。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只有以法律手段来治国理政,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

12、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可以使已经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因此,必须依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交往中的宽容意识。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涵养,是一种美德,是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是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润滑剂,是团结之本、和谐之源。宽容是和煦的春风,有利于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是世界的多样性、人认识的局限性、人性的多面性,还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与平等,都需要当代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确立宽容意识。 (5)、

13、交往中诚信意识。待人以诚,授人以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基础。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之道。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恪守诚信、仁义相交、坦诚相待。与人为善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还是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6)、德法同治,以德治国意识。德与法各有优势,两者必须相互渗透,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法以扬德就是强调法律与道德这两者之间必须协调,法律的目的就是用来宣扬道德;德以贯法是指所有法律的设定必须体现社会道德的要求。2、其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民主意识的培养毫无疑问前提是正确的民主观念。在高中新课标卓尔不群的雅

14、典不难发现先天不足的“小国寡民”与“暴民政治”(苏格拉底之死),暴民政治源由是公民的素质。魏玛共和政体让希特勒上台,虽然有诸多方面原因但也不能否认民主同样存在很多的问题。而二战时法国的迅速战败也与当时的政体有很多的关系。当然这些并不是否定民主。“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民主政府是一个好政府”, 好政府不是没有缺点,但它的长处是主要的。“民主其实是一种信念,一个人对民主应该充满敬意,对于政府来说,则要有诚意。”3法治国家在中国历史上首推的是秦国了,但是由于严峻法律,使秦始皇满心的万世基业,在秦二世时而亡。而汉初的德政给西汉不仅带来了“文景之治”,还有“汉武盛世”。“文革”则使民主与法制都被破坏,

15、给国家与民族带来很大的灾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者是不能偏颇的。3、再次,强调内心体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老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要特别注意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4“创造教学情境,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拓宽优化教育的空间,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缩短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注重实际操作,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5角色扮演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使用编演历史剧的方法是课程改革

16、的新要求。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进入到历史短剧、历史人物的意境之中,无论是获取知识、相关材料,还是解决难点,都亲身尝试,探究,从中来体验和感受所演的角色,并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4、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有机联系。“在讲述和分析历史问题时,有意识地与现实问题进行恰当地联系,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社会,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6当前许多社会性问题在历史上可以找到源头。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上台后采用大建公共工程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今天的经济危机依旧有现实的意义。5、正视社会问题,树立信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总是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社会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7因此关注历史教材中社会问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思。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