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的思考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44790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热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国学”热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热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热的思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国学”热的思考热的思考2009-07-02 王愚 西安晚报 “国学”热已经热了多时,从硕学俊才到髫龄幼童,似乎遍见神州,媒介网络更是铺天盖地,似乎不提“国学”,就有落后之势,而且有扩展到海外的情景,“汉学家”已成为殊荣的头衔。这也并不奇怪,上世纪 50 年代前后,经济的发展并未迅速行进,但是运动不断,阶级斗争增强,所谓“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风靡一时,学术继承已成为断代,学术风气早已定于一尊,罢黜百家,不独是“国学”,诸子百家也百花凋零。改革开放以后,学术风气为之一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再是一句空话,“国学”受到尊重,在继承优秀文化的传统上,将是大有可为。不过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

2、一定的平衡,不能偏于片面,毛泽东就在矛盾论中说过,事物无不向其反面转化。根据我几十年的经历,任何事物,一过热,就会适得其反。对“国学”热,也无妨作如是观。前不久,见报才知道,某一个县城,要中小学生每日清晨背诵弟子规,真是蔚为大观。且不说根据理学大师朱熹童蒙须知改编的弟子规,原本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许多规则,自然有不少封建色彩,像“总序”的“弟子规,圣人训”,就确定了必须听“圣人”之训,还有什么聪明才智的发挥呢?而“非圣书,屏勿视”等等,都蒙上一丝封建专权的意味。中小学生怎么能够鉴别良莠。即如现在,清晨的大好时光,学生的作业已经越来越多,不堪重负,已引起识者的惊呼,现在又加上背诵弟子规的负担,又何

3、以堪。这种“揠苗助长”,也就是一种过热。至于近年来祀祖追宗的铺陈,居然蔚为大观,无不以发扬“国学”为招牌。像祭祀炎黄大典,已成为每年春秋的定例,此外尚有从女娲到神农、燧人、仓颉等先祖的祭祀,必有大典。至于先哲孔子的大典,更是动辄豪华,三跪九叩,三牲供奉,还有各种歌舞。把一个儒学泰斗的思想家、哲学家尊崇为“圣人”,这原本是历代帝王的粉饰,现在变本加厉地显示“政绩”,不过是舍本逐末而已,而花费的金钱,大约是民脂民膏。前不久,也是从报纸上看到,余秋雨教授劝“大家慎用国学这个概念”,余教授特别指出:“我曾严厉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残害人性的封建极权主义毒素,但如果说这是国学的毒素就会冲击很多人的爱国热

4、忱。因此,动不动就说国学,很可能失去理性的严峻、冷静、客观。”无愧是名人,颇有先知先觉的味道,深得我心。现在一哄而起的“国学”热,很可能就会“失去理性的严峻、冷静、客观”。其实,“国学”热无关乎爱国与否,在于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理解“国学”的核心,促成“国学”的理性发展。应该说,重视优秀传统的传承,包括“国学”,是一件好事。但“国学”的兴盛,不等于囫囵吞枣般地全面继承,在于分清精华与糟粕,区别腐朽与创新。这就需要认真地清理。特别是几千年来封建专权渗透的蒙尘,有历代御用文人的歪曲,怎样厘清“国学”的基本核心是什么,怎样剥离蒙尘的遮蔽,显现出像孔子这样的哲人、思想家的本真,不能像历代御用文人把孔子造成

5、一个神坛,造成一尊偶像,造成三呼“万岁”的迷信。也是前不久,有的“国学大师”,竟然公开发言,最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塑上一尊孔子的雕像。在全世界仰望的奥运会上,张艺谋殚精竭虑,对开幕式渗透了优秀文化的含蕴,才受到全世界的称赞。但一定要在体育盛会中,塑上一尊孔子的雕像,不过是一种借尸还魂的现代迷俗,“国学”热到这种程度,也可以叹为观止了,幸亏明智的朝野之士没有糊涂到这个地步。也可见“国学”热热到痴迷,已经失去了起码的理性。应该说,要对“国学”尊重,挑起继承“国学”的重担,就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要靠一滴一点的熏陶。靠运动,靠热情,靠死记硬背,只能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我记得年轻时上中学的时候,学校

6、的国文教科书,就从左传开始,循序渐进,一直到明、清的范文,才使莘莘学子理解了文化传统,有了对“国学”的初步理解。现代社会处在多元化的文化中,不能把“国学”片面化,故步自封。正如同 1958 年四位儒学大师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说的,一方面主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主张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民主思想,认为这样可以“使中国人之人格有更高的成就,中国民族之客观的精神生命有更高的发展”。而在宣言上签名的一员徐复观先生更说:“假使孔孟复生于今日,亦必奔走呼号,以求能从政治上为民立命。”(引自陈弘毅先生宪政中华民族复兴的要求)这都是人情练达的好文章,对国人一味鼓噪的浮躁之气

7、,是一服清凉剂。而另一位公认为新儒学大师的熊十力,曾批判孔子早年“专注于帝王之礼仪”,他还反对汉儒主张的“天尊地卑乾坤定关”,认为“礼之序自不得不随时变矣”。这才是“国学”大师、儒家宗师真实的肺腑之言。因此,如何对待“国学”热,应该是采取冷静的态度,求实的剖析,深入的研究,认真的读书。不应该是一哄而起、头脑发热。我以为,当前应认识到“国学”有效,但作用也有限。有效在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有限在于,除“国学”之外,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和诠释也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全面地建设现代化的格局。我已是年近八旬,经历过反反复复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的“国学”热,不能不发出一点较为理性的声音。至于唐突前辈,褒贬时贤,就只好请前辈和同辈方家批评指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