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方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4744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方法(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方法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方法广州海贝 彭国祥 孙俊一、养殖模式优化的意义一、养殖模式优化的意义考察整个养殖过程,认为有两点是最为关键:一是贯穿整个养殖流程的养殖操作技术细节,即所谓的关键控制点;二是终端养殖的风险控制,包括鱼价行情的波动对养殖效益的影响以及对养殖流程中不可控因素的控制。这些都直接对养殖效益产生深远的影响,养殖终端对此类问题通常采取转嫁上游产品的形式表现,比如饲料,而养殖效益的表现又常常与养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以及养殖抗风险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对养殖终端问题的解决需要给予这两个方面更多的关注。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养殖流程,通过对终端养殖模式的不断优化来增强养殖抗风险

2、能力、增加养殖效益无论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纵观整个水产行业,对养殖流程进行有效的规范化、标准化(即对养殖模式的优化)做的比较好的是南美白对虾,这方面的代表是正大卜蜂的对虾养殖模式,通过对养殖流程各个关键控制点的优化显著增强养殖终端的盈利能力,更加上其在产业链上的操作,使得整个链条上的优势得以叠加,相对于竞争对手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操作体系下,正大的虾苗卖得最贵、饲料质量从配方的角度上讲不是最好但一定是效益最高的、药品是卖得最贵的、绝大部分经销商、养殖户均采取现金操作模式、养殖户能够保持长期盈利、在许多局部市场,正大饲料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而这些最为关键、也是最基础

3、的是其终端养殖的盈利能力(即养殖模式的优化对养殖效益的保障性作用) 。考察正大对虾养殖模式不难归纳出这样几点:1、优质虾苗的供应体系;2、科学、安全、有效的池塘处理流程;3、合理、严格的苗种放养操作规范;4、基于水质稳定的规范化、流程化的水质管理方案;5、可控性高的流行病预防体系;6、基于对虾营养需求、特定模式下生长特性的饲料选择及投喂管理。正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对养殖流程规范化所带来的成功,是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深层次的、系统性的总结!因此,对养殖模式的优化是通过关注养殖终端价值为价值链上利益的最大化提供基础性的保障,此种操作方法无疑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从以上的叙述中,不难对养殖模式的优化的意

4、义有较清晰的认识:对养殖关键控制点的提炼、对养殖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养殖操作、降低养殖风险、从养殖的各个环节来提高养殖效益、让饲料效果得到最大化的表达。相对于对虾养殖模式的优化,常规鱼的模式优化更加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虾通常采取单养,而鱼多以混养的方式进行,多品种的养殖体系无疑给整个模式的优化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更加上各个地方的养殖习惯和养殖风俗不一样,势必会造成养殖品种更加趋于多元化,所以对鱼的养殖模式的优化显得复杂得多。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仍旧通过对终端效益来源的分析形成一些优化的思路,并通过此方法得到比较优化的常规鱼模式优化方法。二、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流程二、常规鱼养殖模式优化流程养

5、殖模式的优化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强大的真实数据支持的过程,经过调查、分析、优化、验证、推广、总结、再优化等过程,最后为整个模式的确定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其流程如图 1。图 11、调查养殖模式优化需要基于市场,相对于一般市场调查来说,需要更加真实、详尽的市场信息。这里面包涵了如下一些信息:a、当地市场组成;b、养殖地理调查(水源、土质、交通、电力、塘租等) ;c、当地的全年鱼价行情变化(成鱼、鱼种) ;d、当地主要放养模式(养殖品种、放养规格、密度) ;e、当地主要卖鱼模式(卖鱼时间、规格、起捕方式) ;f、当地苗种供应调查;g、水质调控模式调查(调控方式、调节药物等) ;h、疾

6、病防治模式调查(发病率、发病周期、主要症状、用药方式) ;i、饲料投喂调查(饲料档次、周期投喂量、投喂节奏) ;j、养殖效益调查(各品种产量、效益) ;k、重大养殖技术问题调查(各种疑难杂症) 。一般地,年度有效样本数据要收集 20 份以上,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达到对模式优化可行性进行比较科学的衡量,从而保证优化质量。2、分析通过对调查的模式信息进行分析,找出现存模式中存在的需要优化的关键控制点。分析的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a、放养模式的合理性;b、饲料档次选择的合理性;c、饲料投喂与苗种的匹配;d、滤食性鱼类与吃食性鱼类的搭配比例;e、水质调控的关键控制点;f、疾病防治

7、的关键控制点。3、优化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现存模式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优化方案,使整个效益得到体现。在方法上,优化一定是基于养殖流程的过程管理进行的。3、验证对优化方案效果的验证需要建立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验证方法上可按照时间过程进行验证:a、通过对已经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优化方案的合理性以及有效程度,比如饲料档次搭配方案、特定模式下产量推测、水质管理的合理性、疾病流行情况等;b、通过对优化方案的实施进行即时验证,此种验证方式能够快速得到优化结果,并对方案进行持续性优化和验证。比如水质调节方案、鱼病治疗方案、生长情况和起捕方案等;c、通过下一个养殖周期进行验证,此验证过程比较漫长,通常是一

8、些重大技术方案的验证以及最新被总结出来的技术方案,如水库、大型淹青池塘水质调节方案,需要通过滤食性鱼类全年的产量作为数据支撑。4、推广经过分析验证,对优化模式的推广需要与市场相结合,明晰客户需求,恰到好处的切入,这样有事倍功半的效果。经过方案的推广、跟踪、督促、反馈、讨论和总结等步骤,逐步形成新的优化方案,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来定。参考流程如图2。图 25、总结在养殖模式的优化流程中,总结是时时进行的。通过不断的调查、分析、优化、验证、总结、再优化、再验证、再总结等一系列循环操作,逐步形成实操性强的养殖模式。现以 2008 年和 2009 年在武汉东西湖以及仙桃五湖渔场所进行的青鳊

9、混养池塘的优化案例为例系统说明常规鱼具体优化方法。三、东西湖、五湖地区青鳊养殖模式优化案例三、东西湖、五湖地区青鳊养殖模式优化案例2008 年,收集并分析了武汉东西湖走马岭地区 60 份青鳊混养池塘详细的年终干塘数据及过程管理数据。东西湖地区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在整个华中地区算是比较高的,养殖池塘比较集中,池塘的放养情况基本相似,主要以放养青鱼、鳊鱼、鲫鱼、白鲢、花鲢为主,并且放养密度相近,所用饲料 80%以上为海大鳊鱼专养料 722#。将这 60 份数据按照饵料系数分成三类,一类用户的饵料系数再 1.9 以下,二类用户的饵料系数在 1.9-2.1 之间,三类用户的饵料系数再 2.1 以上。通过对

10、这三类用户的效益对比发现,一类用户的平均亩效益为 2450 元/亩,二类用户为 1754 元/亩,三类用户为 591 元/亩,一类用户和二类用户之间相差 1859 元/亩,详细数据见表 1。表 1通过以上数据对比不难发现,同一地区、放养模式相近、使用相同的饲料,为什么效益如此之大?养殖终端开始出现两级分化,作为坚持实现用户价值为己任的海大人,不禁要问:我们的养殖终端出了哪些问题?它们是怎么出现的?有何解决措施?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将采取何种措施予以应对?显然,到目前为止,尚不能给出准确而系统的答案。针对这些数据,我们试图用是否按照海联科水质调节方案进行水质调节的分析方式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非常

11、有意义的结果。健康管理模式(采用周期性的海联科水质调节方案)和常规管理模式(周期性的消毒、杀虫为主)相比,药物和水质调节费用相差无几(仅相差 22 元/亩)的情况下,池塘单产增加 661 斤/亩,花白鲢单产相差 125 斤/亩,饵料系数相差近 0.1,亩投喂量相差 0.49 吨/亩,亩效益相差 776 元/亩,详细数据见表 2。由此可见,以周期性的水质调节为主的健康管理模式对养殖的整体效益有比较好的提升。表 2为了明晰这种效益差产生的细节,我们从大样本数据上,按照每一种鱼的产量、效益细节进行分析,但是无法解释这些效益的来源,相反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a、所选择的样本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否能够代

12、表该地区的青鳊混养池塘的整体情况?如果不行,那么模式优化的样本选择原则又是怎样的,选取怎样的指标进行分析才能对结果形成足够的支持?b、在分析中以水质改良作为分析的依据,但是很显然,水质管理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养殖的全部,水质管理与养殖品种生长之间的关系尚无法进行分析。c、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并不会全年使用相同的饲料,而是分阶段的使用不同档次的饲料,那么这种饲料选择方式是否会对养殖效益产生影响仍旧无从证明。d、由于缺乏详细的过程跟踪和监测指标选择的不科学性,导致阶段性的水质变化规律得不到准确的阐述,从而无法解释花白鲢增产的真实原因。e、俗话说:养鱼先养水,水质好的池塘疾

13、病将显著减少。但是在样本数据中疾病问题与水质的相关性没有预期的那样强烈,仍旧存在一些样本出现较大的偏差,那么这些偏差是如何产生的,疾病问题和水质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用通用性标准进行衡量等,这些都是无法解释的问题。f、从一些数据分析中发现,一些养殖池塘存在比较明显的浪费现象,那么,在青鳊鲫混养池塘中怎样的投喂方式才算是合理的投喂,饲料投喂节奏、疾病发生、水质调节、养殖品种生长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从今年的数据分析中发现,投料节奏和投料方式对饲料效果的表现影响重大。g、从效益的角度来分析,养殖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养殖过程;二是卖鱼时机。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效益的组成部分。那么在地方性鱼价行情周期性的波动

14、的前提下(图 3) ,如何通过设计合理、高效的放养模式、水质管理、疾病防控、饲料选择与投喂技术使整体效益最大化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另外,鉴于东西湖地区普遍存在的“起捕综合症”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安全、有效的起捕方式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图 3由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养殖的问题是存在于整个养殖流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养殖模式的总结与优化更需要建立的效益的基础之上,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依据鱼价行情的波动去合理设计养殖模式。而贯穿整个养殖流程中的养殖技术关键控制点更需要去总结。为了弄清楚青鳊混养池塘中效益差别产生的根源,2009 年,我们设计了青鳊混养池塘养殖模式优化方案。地点为以多次起捕的东西

15、湖渔场(青、鳊、鲫混养)和以单次起捕为主的仙桃五湖渔场(青、鳊混养)为模式总结优化对象。主要目的有三:a、总结水文、苗种、选料、水质、防病、投喂及起捕的关键控制点和标准化操作;b、监测各阶段饲料投喂和鱼的生长的关系,衡量各阶段饵料系数;c、探索青鳊混养中的健康养殖模式,形成标准化规范。通过两个模式的对比,我们得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a、初步总结出各个养殖环节的关键控制点;b、制定养殖关键控制点的标准化操作;c、在相同养殖模式下,对阶段性的饲料效果进行跟踪分析;d、相同模式下,优化水质调节方案对投喂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e、多次起捕模式下,模式执行的花白鲢平均增产 140.8 斤/亩;f、相同情

16、况下,模式执行池塘的敏感性鱼类(鳊鱼、花白鲢)的发病率显著降低。1、放养模式放养模式解决的是关于苗种放养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对后续养殖的影响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放养模式常常与养殖模式相混淆,放养模式仅仅只是养殖模式中的一环,它解决只是放养问题,而养殖模式关注的是整个养殖流程,其范围不言而知。放养模式所关注的范围包括:a、放苗前池塘整理方法;b、放苗过程操作(包括运输过程) ;c、放苗后池塘处理方法;d、放苗模式及其统计(品质、密度、规格等) ;e、放苗密度与死亡量的关系;f、放苗密度与药物使用;g、特殊放苗时间的选择与注意事项等。这里不仅需要对现有放养模式的统计,更需要对放苗过程的各个关键控制点进行跟踪和总结,甚至在一些项目上,需要跟踪全年的养殖情况以达到优化合理放养模式的目的。下面就三个比较特殊的关键点进行论述。(1)东西湖五湖放养密度对比通过收集东西湖地区 48 个青鳊混养池塘的放养数据,得出走马岭地区平均放苗模式,同时与 08 年的放苗相对比,如表 3。表 3通过对代表仙桃五湖渔场平均养殖水平的放养密度进行统计,总结出 2009 年平均放养密度,如表 4。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