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对交通发展的作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4707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对交通发展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扶贫对交通发展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扶贫对交通发展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扶贫对交通发展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对交通发展的作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受到交通的制约,造成了当地群众信息不灵、沟通不畅,使得对 外界的事物知之甚少,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十分有限。桃源乡柳树坪村距乡 政府所在地有 30 公里,对外只有一条 84 年维修过的软桥,已年久失修。丰溪镇正沟村、 辽叶村等其它各乡镇的许多村海拨高、离乡镇远,当地群众到集镇办事、购物需走 2-3 个 小时的山路,他们对外界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其它的信息了。公路的修通, 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贫困地区与城镇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使得贫 困地区的群众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量进一步得到增强,对外界事物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得到 扩张,对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进一

2、步得到畅通。交通建设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 益显现。近年来,竹溪县立足地方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产业通省道,重点产业通县道,一个 产业一条路”的思路,使县乡公路向资源产地、产业基地、旅游景点延伸,对条件好的乡 镇,进一步提高公路等级,达到路面黑色化,激活农产品流通。可以想象,兴界路、天桃 路、三宽路、汇新路、丰马路改造和新建工程竣工后,竹溪县的绿色食品、茶叶、烟叶、 畜牧业、特色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将源源挺进市场。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极大的激活 县域经济的发展,外面的世界向竹溪人民群众敞了山门,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县的财政收 入将会一年比一年强,竹溪的群众正在快速奔向小康。因此,交通基础设施

3、建设是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发 展定律长期以来铭刻在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心里,这也是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 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实践证明,修通了公路的乡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不通公路的 乡村,公路建设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大力抓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 设,是培植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撑点,是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载体。 我县是“八七”扶贫攻坚时期国定贫困县,同时,又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 过全县人民长期以来的艰苦努力,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乡村公路建设更是成 绩斐然。多年来全县共修通 353 个村的扶贫公路,2644.4

4、3 公里,新建通村水泥路 1099.9 公里,通车里程达 2869.8 公里,占行政村总数的 90,公路密度 0.86,每万人拥有公路为 79.7 公里,形成了以省道为依托,县乡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相衔接,四通八达、快捷迅 速的公路网络,并融入十堰 3 小时交通经济圈,实现了竹溪“一日往返”目标。面对这样一 串串辉煌的数字,充分证明了交通建设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交通建设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其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首当 其冲是公路建设的发展滞后,导致了贫困地区的通电难、通水难、通邮难、看病难、读书 难、婚配难等一系

5、列社会性难题。交通困难,一难变万难。尤其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运 进运出的物资多,运输量大,采取人工运输,既不能促证时间,又无形地增加了建设投资。竹溪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县开展“修路为什么、修路富了谁”的大讨论,大力 营造“大办交通、办大交通、大家办交通”的浓厚氛围,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群众掀起公路 改造热潮。成立了县长亲自挂帅的公路建设指挥部,交通部门精心为农村公路规划并进行 技术指导,县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在建设、服务上紧密配合。几年来,在通村公路建 设工地上到处可以看到群众自带干粮,吃住在修路工地和广大群众主动让地、拆房、各单 位相关设施自行无偿拆迁的动人场面。水坪镇东寨村,过去村支

6、书每年组织“党员奉献日”, 动员几十名党员干部维修村里仅有的一条土路, “村村通”工程一实施,村民白天黑夜帮着施 工,还硬是缠着施工队把普通的达标水泥换成强度更大的水泥。蒋家堰镇黑沟村村委会 4 个人分成两班,昼夜轮班,一位 70 多岁的老干部,专门监督拉水泥的小车,看车里的水泥 渣子是不是倒完了。中峰镇乐园村自发成立“通村水泥路协会”,下设工作协调、财务管理和工程质量检查小组,筹资方案、工程发包、财务收支一律由群众代表和村民大会讨论通 过,并张榜公布,形成了“协会主导、群众参与、一事一议”的民主管理模式。可见公路的 潜在价值在贫困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如今,这些地方的公路已经通到了村域,农用车

7、、小客车、货车已经能够开到农户的家门 口,农民也再不需要肩挑背驮,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买难、卖难的状况,农民看上了有线 电视,安上了程控电话,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进步,新 农村建设已初步形成。 二、交通建设对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加速群众的思想转化起着巨大促进作用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必须依靠交通来实现。因此,没有交通的发展, 发展市场经济也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天宝乡不通公路的村有 12 个(合村前) ,1996 年该乡 12 个村共出售粮食 1161 吨, 油料 230 吨,木料 1000 方,牲猪 2600 头。这些农产品

8、从农户家里到收购点,主要的运输 方式就是肩挑背驮,运输工具就是背篓、打杵和扁担。这既需要大量的人力,也需要大量 的时间。 “要想富,先修路”在这里一再得到印证。王家庄村四组农民林明成,98 年全家卖 粮食 3.2 吨,卖油料 1.3 吨,卖牲猪 4 头,加之购进生产生活资料,全年有近 100 天在肩挑 背驮跑运输。在公路不通的地方,农民卖猪更是有苦难言。白鸡垭村,农民出售牲猪,要 抬运 5 公里,来回要大半天时间,6 组村民向能学,99 年喂了一头重 380 斤的大猪,出售 时请了 6 个人抬运,抬运到收购点时因时间过长,猪已半死不活,最后被作为病猪降价 150 多元出售,从此后,向能学再也不

9、敢喂大猪了。高山烤烟产区的老百姓对公路的认识 是最深刻的,如果路不通,就不能解决燃料的运输,烤制的烟也无法卖出去,现在烤烟区 的群众对修路的积极性是最高,主动性是最强,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修通公路、养好公路 是其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龙坝乡肖家边村采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办法修建第一条水 泥路,试点非常成功。随后,以典型引路,在全县范围内掀起通村水泥路建设热潮。去年 年底全县通村水泥路里程将达到 1014.4 公里,城关、中峰、蒋家堰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的目标,彻底改变了村民祖祖辈辈肩挑背驮历史。 贫困地区群众已经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看到城镇上的人们上下班、进出城都能够坐车, 买东西也不需

10、要肩挑背驮,思想上对公路建设的认识更加明朗、更加迫切,贫困群众想进 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更加强烈 三、交通建设为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的沟通与发展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 困地区由于长期受到交通的制约,造成了当地群众信息不灵、沟通不畅,使得对外界 的事物知之甚少,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十分有限。桃源乡柳树坪村距乡政府 所在地有 30 公里,对外只有一条 84 年维修过的软桥,已年久失修。丰溪镇正沟村、辽叶 村等其它各乡镇的许多村海拨高、离乡镇远,当地群众到集镇办事、购物需走 2-3 个小时 的山路,他们对外界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其它的信息了。公路的修通,从很 大程度上加强了贫

11、困地区与城镇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使得贫困地 区的群众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量进一步得到增强,对外界事物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得到扩张, 对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进一步得到畅通。交通建设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近年来,竹溪县立足地方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产业通省道,重点产业通县道,一个 产业一条路”的思路,使县乡公路向资源产地、产业基地、旅游景点延伸,对条件好的乡镇, 进一步提高公路等级,达到路面黑色化,激活农产品流通。可以想象,兴界路、天桃路、 三宽路、汇新路、丰马路改造和新建工程竣工后,竹溪县的绿色食品、茶叶、烟叶、畜牧 业、特色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将源源挺进市场。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极大的激活县域 经济的发展,外面的世界向竹溪人民群众敞了山门,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县的财政收入将会一年比一年强,竹溪的群众正在快速奔向小康。 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发展定律长 期以来铭刻在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心里,这也是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 康的迫切愿望,实践证明,修通了公路的乡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不通公路的乡村,公 路建设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大力抓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培 植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撑点,是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载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