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理论对养生导引法的探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4348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人合一理论对养生导引法的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天人合一理论对养生导引法的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天人合一理论对养生导引法的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天人合一理论对养生导引法的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天人合一理论对养生导引法的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人合一理论对养生导引法的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人合一理论对养生导引法的探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人合一理论对养生导引法的探析天人合一理论对养生导引法的探析 任建坤 牛胜利(河南鹤壁市中医院 河南 鹤壁 458030)摘要:摘要:中医导引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为人类的健康保健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导引是一种自然疗法,也是健身养生、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它通过一定的形体动作和意识调控引导气机的开合出入,来调畅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机能。本研究立足于中医天人合一 理论,从天人相应与天人相类两方面对养生导引法展开深入的阐述, 基于这一理论明晰了中医导引的本质内涵,从而指导养生导引法的练习。关键词:天人合一;养生导引法;关键词:天人

2、合一;养生导引法;“天人合一” 是指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与万物在这个“整体”之中相互依赖共同生存1。先秦哲学家们奠定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但是老庄孔孟对人身体如何与天合一论说得比较概略,很少涉及人体的生理构造,如吕氏春秋有始览所谓“天地万物,一人之身,此之谓大同” ,也只是笼统的开了个头2。 老子四十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未详细论述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相应;二是天人相类。宇宙自然界是个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1.1.天人相应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是说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大自然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

3、与自然和谐。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 ,天人相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人作为天的一个子系统,强调天与人的相应性3。在淮南子看来,由于人为天地所生,并始终受到天地的制约,所以人的形体和生命必定与天地相应。将人身的生命过程与自然界某一现象应合起来,正是对人与天地相关机制的探索。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认为, “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意思是足三阳三阴左右十二经脉,分别与十二月份相应4。 淮南子本经训说:“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 ”此说肯定了天人相通的理论。1.11.1 天地人本源一气天地人本源一气古人认为人与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气化生的,天人合一

4、于生命,人与天地在宇宙在生命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万物源于气,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故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说:“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帝曰:何谓也?歧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5。 ”道者气也,气在不同的领域便映现出相应的结果。1.21.2 自然界与人息息相关自然界与人息息相关淮南子天文训也说:“孔窍肢体,皆通于天。 ”这集中反映了古人关于人与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协调和平衡观6。中医经典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 淮南子精神训:“天有四时、五行、九解、

5、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以与天地相参也。 ”这一立论体现了人是自然整体的观点,强调了人的生命和机体与天地宇宙的运动过程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明确指出了人体脏腑之气和所需要饮食等都来源于自然界。人体的调节机能直接或间接地受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一旦超出人体的适应性,或由于人体调节机能失常,就会发生疾病,而且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的强烈刺激,都可影响到脏腑气血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7。 2.2.天人相类天人相类天人相类是指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是天人相应之天地人本源一气说的进一步发挥

6、8。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9。 ”为了探究关于人的生命的象规律, 淮南子继承了先秦的自然整体观和天人统一观,并用这种观点对人身进行了更为细致、具体的观察和总结,明确地提出了人身是一小宇宙的思想。另:灵枢邪客写道:“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10。人与天地相似理论即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认识人体,是对淮南子相关内容的延续。天人合一理论的运用天人合一理论的运用习练导引法时需天人合一即人的一举一动都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7、包括对季节、时辰和环境等的选择。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养生导引法中包括天人相应和季节、时辰、环境的选择。天人相应:主要是以一年十二个月、四个季节、二十四节气和一日十二个时辰为主,来对应人体的五脏盈亏,以及告诫人们应该如何养生,如何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月份:见于四时调摄诗文中的养生导引法,如在正月中所讲, “肾气受病,肺脏气微衣宜下浓而上薄,勿骤脱衣,勿令犯风” 。肾脏在这个月份最虚弱,冬季肾气潜藏,不能护卫机体,而令肺脏气微,所以此时穿衣应下面多穿,而上面稍薄,不要轻易脱去衣服,而染上风邪。时辰(时间):见于导引却病歌诀中“水潮除后患” “起火得长安”导引

8、法中。 修龄要旨中强调练功时间并提出练功时间禁忌,据“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可推知主要练功时间是清晨,值肝胆经旺时后,气血生化已开始,阳气渐升,此时导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平明睡起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虑,舌抵上 ,闭口调息,津液自生,渐至满口,分作三次,以意送下。久行之则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气血流畅,诸疾不生,久除后患,老而不衰” 。季节:见于四季却病歌和四时调摄诗文中。关于季节主要是将起居的时间和行功的方法与季节相对,以顺应天时,古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节情欲,以葆生生之气。少饮酒以防逆上之火,肝旺脾衰,减酸增甘;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伏阴在内,宜戒生冷。神气散越,宜

9、远房室。勿暴怒,勿当风,防秋为疟,心旺肺衰,减苦增辛;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收敛神气,禁吐、禁汗,肺旺肝衰,减辛增酸;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暖足凉脑,曝背避寒,勿令汗出,目勿近火,足宜常濯,肾旺心衰,减咸增苦。”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四季长呼脾化餐”11根据五行及五脏的生克关系和四季不同的起居要求,来进行导引养生。原文举例分析:1)四时调摄云:“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临,木气正旺胆附肝,短叶下,外应瞳神、鼻柱间。导引,可正坐,合两脚掌,昂头,以两手挽脚腕起,摇动为之三五度。亦可大坐,以两手拓地,举身努力腰脊三五度,能去胆家风毒邪气。 ”操作方法:先取正

10、坐姿势行功,即挺胸抬头,并拢两脚掌,端正而坐,用双手分别抓住两脚腕,进行小幅度的摇动,左右各三至五次。练习一段时间后,可正坐时身体稍往后倒,而以两手置于两侧撑地,使身体上举,向前上挺腰和脊柱三至五次。文中的“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临,木气正旺胆附肝,短叶下,外应瞳神、鼻柱间。 ”以说明三月,阳气生发之际,肝气正旺,五行之中,肝对应的春季,进行导引行功能去除肝胆之疾病,符合天人合一中的天人相应。2)十六段锦云:“凡行导引,常以夜半及平旦将起之时。此时气清腹虚,行之益人。先闭目握固,冥心端坐,存想日月星辰,叩齿三十六通。即以两手抱项,左右宛转二十四,以去两胁积聚风邪。 ”操作方法:行养生之道,需常

11、存想日月星辰之光照耀全身,可在夜半(夜里十二点钟)或平旦(清晨太阳刚出之时)正坐在床上,舌抵上腭,待津液满口后鼓漱,而后咽下,想津液入下丹田,叩齿三十六次,随即两手抱头,左右辗转二十四次,这样可取肝胆积聚的风邪。夜半或平旦之时,此时宁心静坐,神清气爽,腹中无物,有助于肝气生发和肝血的化生;唾为肾之液,鼓漱咽入下丹田,可以补养肾精;齿为肾之余,叩齿可培补肾气;肾属水,肝属木,水木相生,乙癸同源,此时行功可以互相促进;存想日月星辰,使体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交接,加强的自身气的开合出入的运动规律,可以补养真气,达到人天合一之境。3)四时调摄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暖足凉脑。左为肾,右为命门。

12、上对脐,附腰脊。治肾用吹字导引。可正坐,以两手耸托,左右引胁三五度。又将手反着膝,挽肘,左右同捩身三五度。以足前后踏,左右各数十度。能去腰肾风邪积聚。 ”操作方法:身体正坐姿势导引行气,长出气口中念吹字,而后伸长两手交叉托住头项,向左右转身引动胁肋部三至五次,然后将手背面贴着膝盖,双手扶着肘部,左右同时转动身体腰脊三至五次,接着双脚前后踏步,左右各数十次。冬季的 10、11、12 三个月份,人体的气血多潜藏于里,宜早睡而晚起,采用吹字诀,可引动肾经之气运行,左右转身牵拉胁肋,引动肝胆经之经气, “腰为肾之府”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通过脊柱的伸直旋转的静力牵拉作用,有助于调节肾阴,滋养肾阳,刺激督

13、脉,疏理任脉,还可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脏六腑等穴位,而双脚不停地前后踏步,从而激发身中精气的输布,从而调动脏腑器官经络和气血的运行。这种方法,能够去除五脏之气不和,腰背痛胀不舒,以及风邪积聚等病12。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中医养生导引法的实质,理解导引中所蕴涵的功理功法,用来指导日常生活的康复实践,并期望为以后养生导引法的研究打下基础。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张广德.导引养生功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71.2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M.中国文献出版社.北京.2008:7763刘爱龚学忠.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中时间治疗学思想J.深圳中西医结合

14、杂志.2007,2(17):274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M.中国文献出版社.北京.2008:7775谢华.黄帝内经释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277.6喻秀兰.论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及临床指导价值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12(6):547李毅.试论中医整体观念与心身医学J.河南中医.2007,9(27):98庞明. 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4: 199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9:727310王洪图.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 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40711冷谦. 修龄要指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1212任建坤,鲍晓雷,付小兵等.诸病源候论腰痛病候导引法探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3(4):22作者简介: 任建坤,男,1982 年 8 月,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养生康复专业。鹤 壁市中医院养生医学科副主任。 联系:15603925005 18303926963 Email:905554199QQ.com 通讯地址:鹤壁市淇滨区淮河路中段鹤壁市中医院 邮编:4580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