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动词时态详解 配套习题(精)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4347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英语动词时态详解 配套习题(精)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中英语动词时态详解 配套习题(精)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中英语动词时态详解 配套习题(精)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中英语动词时态详解 配套习题(精)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中英语动词时态详解 配套习题(精)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英语动词时态详解 配套习题(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英语动词时态详解 配套习题(精)(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英语动词时态详解初中英语动词时态详解 配套习题配套习题( (精精) )八年级下册古代诗文复习资料(一)曹刿论战一、基础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左传 。 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 ,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 ,突

2、出了曹刿的“远谋” ,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二、文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我】指鲁国。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谋】谋划。 【间(jin) 】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安】有“养”的意思。【弗】不。 【专】个人专有。 【对】回答。 【惠】恩惠。 【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帛(b) 】丝织品。 【加】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信】实情。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虽】即使。 【察】明察。 【情】 (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鼓】击鼓。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3、。【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再】第二次。 【衰】减弱。 【竭】尽,消失。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靡(m) 】倒下。(二)通假字【徧(bin) 】同“遍”遍及,普遍。(三)一词多义【从】听从(民弗从也) ;跟从(战则请从) 。(四)成语【一鼓作气】 (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三、阅读理解运用 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2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表明全

4、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5 “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战争前:“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 “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胜不知因,平庸。7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8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9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

5、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击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2评价鲁庄公其人。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13怎样评价曹刿其人?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14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这些都说明人

6、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15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这已经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证明。16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1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

7、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8、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爱莲说 2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2 文言词语 常规词语【蕃(fn) 】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

8、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张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1 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9、6 “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

10、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1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5用原文语句回答。1)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

11、君子者也。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 “世人甚爱牡丹” ,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1 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 “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

12、(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 梅花。它顶风冒雪, “凌寒独自开” 。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

13、近墨者黑” ,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 “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峡1 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 或 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 ,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

14、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假字】阙通“缺” ,空缺。 【一词多义】绝沿溯阻绝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词类活用】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其他词语】嶂(zh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n

15、g)上。 沿顺流而下。 溯(s)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1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 “绿” “清” “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

16、 “肃” “凄” “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 (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l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