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善谋——论《管子》的谋略思想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4326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者善谋——论《管子》的谋略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智者善谋——论《管子》的谋略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智者善谋——论《管子》的谋略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智者善谋——论《管子》的谋略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智者善谋——论《管子》的谋略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者善谋——论《管子》的谋略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者善谋——论《管子》的谋略思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智者善谋智者善谋论论管子管子的谋略思想的谋略思想“智者善谋” ,即有智慧的人善于谋划,这是管子一书中的名言。(见霸言) 管子中谋略思想十分丰富。在这部著作中,举凡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和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各领域的智谋韬略,应有尽有。其精言妙道足以启迪今人,留 传后世。本文拟就管子谋略思想溯源、论谋略的功用、谋略类型举例、谋略的认识基础、辩证机理和一般性质等略陈己见,就教于同仁。一、 管子谋略思想溯源根深方能叶茂。 管子中的丰富谋略思想,渊源于自姜太公以来齐国一贯重谋略的传统。据记载,齐国始祖姜太公足智多谋。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 “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

2、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太公相继作周文王、武王的智囊谋士,是一位谋勇双全的文臣武将。原来周文王曾被商纣王拘禁于羡里,姜太公献计“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 ,从而西伯得以返国,积蓄力量,创造灭商的条件。司马迁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居多” ,又说武王灭商也是“师尚父谋居多” 。姜太公的谋略思想并非凭空从天而降,而是有其丰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司马迁说姜太公本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其先祖曾佐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后子孙降为庶人。姜太公曾有一段穷困的经历。传说他“常屠牛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卖饭于孟津(今属河南)” 。年老时隐居渭水之滨,

3、以钓鱼为生。在他初学钓鱼时,投竿跪饵,连钓了三天三夜,垂钓处被两膝磨出了印痕,还是没有一条鱼上钩。姜太公气急,把外衣和帽子脱去扔在一边。有老农路过见状,教他说,你一定要用细细的钓绳,香香的鱼饵,轻轻地投钓,不要让鱼受到惊吓。姜太公照办了,果然收获颇丰。不过他的鱼最重要的 收获,是得到了周文王的知遇之恩。传说姜太公受封到齐国上任的途中,放心地按时住店,行动迟缓,客舍主人对他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且容易丢掉,您能住得这么安稳,大概不是去赴任的吧!”姜太公听了,觉得此话有理,急忙穿上衣服,连夜赶路,不到天亮就赶到齐都营丘(今临淄)上任。足智多谋者也往往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姜太公的智谋与其接近社会下层

4、的经历和善听群言的品格,有必然的联系,这是有史书的记载为证的。(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国君自姜太公开始,传至第十二代到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为春秋各诸侯国中的第 一霸主。孟子曾说: “五霸桓公为盛。 ”(孟子告子下)偏踞东海之滨的“区区之 齐,一跃而成为华夏各诸侯国中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管仲之谋”是实现这种转变的 重要因素。司马迁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史记,平准书)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管子一书是管仲及其学派的著作。它系统总结了从姜太公立国到管仲相齐以来的谋略思想。将管子所

5、述与齐国历史相对照,可知司马迁所言非虚,而是有充分根据的。管仲有跟姜太公相似的经历。他年轻时家境贫困,经过商,当过兵,做过别人的臣仆,在屡遭磨难中增长了才智。所谓“管仲之谋”的渊源也在于管仲积极参与的复杂的社会实践。自然,齐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谋以益其智”(见小匡),也给管仲谋略思想的发挥和 实现提供了条件。二、论谋略的功用争强者必先争谋。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若想争当强人,就应该先争谋略,力争在智谋上高人一筹。 霸言篇说: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夫欲臣伐君,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独攻而取也。必先定谋虑,便地形,利权称,亲 与国,视时而动,王者之术也。这里把“争谋”(争取在谋略上占先)作为“争强”的

6、第一要务。言明正义的臣下若想讨伐无道的君主,不能仅仅指望以武力夺取,必须先确定谋略,选择方便的地理位置,衡量利弊得失,争取同盟者,在合适的时机行动,才是争当王者的计谋。当初、周文王、武王以原商纣之臣的地位,多采“太公之谋”与所献“奇计” ,而终于伐灭商纣这个不义无道之君。这是上文所言“臣伐君”的事例。管仲相桓公谋取霸权,是上文“正四海”的事例。 管子的 谋略思想是此类谋略事例的总结。周成王封姜太公为齐侯,赐给他讨伐有罪的诸侯的特权。东到海滨,西到黄河,南至楚 境,北到辽西孤竹, “五侯九伯” ,齐国都有权征伐。然而管子加调征伐必先定计谋: 用日维梦,其数不出于计,故计必先定而兵于境。计未定而兵

7、出于境,则战之自 败,攻之自毁者他。(参患)即白天用兵,头天晚上就耍设计谋划好。计谋未定而冒然出兵,必招致失败。齐拐公亲帅大军远征救燕,讨伐山戎、孤竹,特地把谋臣管仲、隰朋带在身边。连迷路、找不到水喝这样的事,都要听听管仲、隰朋的意见。管仲说老马识途,献计策把老马放掉,大伙儿跟随老马走,就能找到原路。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山南坡,夏天住山北坡,蚁窝出口的土堆有一寸高,掘地可得泉水。觅路寻水如此,在征战的大问题上就更要多听听管仲、隰朋等人的谋划了。管子打比方说明计谋策略的重要: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七法)即不清楚计谋策略,而想干成大事,那就像没有船只,而想渡过大江大河一样。

8、无独有偶。 霸形记述桓公也曾把“管仲之谋”比做渡河的船只和天鹅的翅膀。有一天,桓公跟管仲、隰朋在一起,忽见有两只天鹅从空中飞过。桓公感慨地说:“仲父(桓公对管仲尊称)啊!您看那天鹅,时而南,时而北,时而往,时而来,四方远近,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不正是由于有翅膀,才这样随心所欲的吗?”管仲没有答话。桓公于是说:“仲父胡为然?如不当言,寡人其有向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很明显,桓公正是把管仲的谋略视为方向、道理和法度,比做飞鸿之羽翼、渡水之舟楫。 这些议论形象地揭示了智谋韬略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方向指导或工具方法作用。于是

9、, 管子认为,如果能让“智者尽其智,谋士尽其谋“,事情就好办了。三、谋略类型举例管子的谋略思想的内容十分广泛。整部管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座贮藏丰富的智谋之仓。由于其中谋略的类型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篇文章势难全面展开论述,特举“予之为取”一谋粗加讨论。 牧民篇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此谓是教导当时统治者懂得一个根本道理,即若想从老百姓那里取得,必须先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也就是先给予再取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给予就是取得。管仲“予之为取”的谋略,是以其“民本”和功利主义观点为支柱的。在上文所引桓公跟管仲的一次对话中,桓公心境甚佳,见有天鹅在空中自由翱翔,想到是由于天鹅有翅膀,现在

10、自己想称霸于天下,就得有相当于天鹅翅膀的“管仲之谋” 。于是虚心向管仲求教。管仲看透了桓公的心思,采用激将法,故意吊着桓公的胃口,不答复他的问话。急得桓公说,您不说话教寡人,我就是空长着耳朵,上哪里去听到道理,取得法度呢 7 管仲看到桓公求教的急切真诚,于是回答说: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即要想当霸王、成就大事,就必须从根本做起。桓公于是拱手而问:敢问何谓其本?管仲回答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一一听取,认真实施,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11、。(见霸形)管仲清醒地看到“人之情”是就利避害、 “予则喜,夺则怒” , “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 “得人之道,莫如利之”的规律,提出发展农、工、商业,安定人民生活,以巩固政权的种种举措。(见禁藏 国蓄 形势解 五辅)管子中“予之为取”的谋略思想,是自姜太公以来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经济,政治现实的反映;司马迁说: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姜太公和管仲年轻时有相似经历,都经过商,其用谋也有一共同

12、特点,即从统治者的长远利益出发,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人民的利益需要,照顾齐国的实际情况,发挥齐国的地理优势,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关注开发鱼盐之利,鼓励商工之业,因而使人心归向,蔚为大国。姜氏之齐传到景公时,任大夫的田厘子在辖区以内以小斗收税,以大斗放贷, 甚得民 心。晏婴曾私下对晋国叔向说: “齐国的政权恐怕最终要归于田氏了!”田厘子的儿子田成 子任齐简公左相,继续在辖区内以小斗收税,以大斗出贷,于是齐人“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 ,争相唱着歌谣“归乎田成子” 。由春秋到战国,姜氏之齐逐渐为田氏之齐所取代,正是由于田氏成功地运用了管仲“予之为取的谋略。四、谋略的认识基础睿智良谋来源于对情况的详

13、尽调查和深入思考。调查与思考是谋略的认识基础。 (一)调查:观察询问管子非常重视观察和询问等对情况的调查。 八观篇专论从八个方面对社会情况 的观测、调查;问篇则专论用询问方式进行调查。篇中开列 60 余个调查细目,俨然是当时社会情况的详细调查提纲,其细致周到,为同时代中外典籍所罕见。其内容囊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以至社会风气、人口状况、人际关系,工作效率等各个方面,既有定性的提问,也有定量的提问。通过诸如此类的观察询问等调查工作,就成了制订正确谋略的可靠材料依据。(二)思索生智内业篇说: “思索生智。 ”即思索产生智慧。篇中还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

14、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已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意即能专心吗?能一意吗?能不用占卜而预知吉凶吗?能不求助于人而靠自己解决问题吗?那么就请您思考、思考、再思考吧!九守篇又说: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见,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目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也。即眼睛最宝贵的是明亮,耳朵最宝贵的是灵敏,心灵最宝贵的是智慧。把天下人的眼睛都加上去,就什么都能看见了。把天下人的耳朵都加上去,就什么都能听见了。把天下人的心灵都加上去,就什么都知道了。集中众人的智慧,聪明才能就不会被阻塞了。很明显,调查与思索是构成“管仲之谋”认识机理中的两大要素。五、谋略的辩证机理

15、司马迁评价管仲说:其(指管仲)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功效,指胜利)。(史记,管晏列 传)管仲一生提出和实行了许多由祸而为福、由败而为胜的奇计良谋。我们看到,在“管仲之 谋”中的确处处贯穿着这种对立转化的辩证机理。七法篇列举予夺、险易、利害、难易、开闭、杀生、刚柔、轻重、大小、实虚,远近、多少等众多对立转化的谋略。它们又被总谓之“决塞” , “计数” 。决塞即开放和收 拢,计数就是计谋策略。霸言篇说:为而不为者复小,强而不理者复弱,众而不理者复寡,贵而无礼者复贱,重而凌节 者复轻,富而骄肆者复贫。即大而无所作为可以变小,强而治理不好可以变弱,人多而管理不好可以变少,高贵而无礼可变卑贱

16、,权重用过头可以变轻,富而骄奢淫逸可以变穷。白心篇指出: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即太阳到最高点会走向偏斜,月亮到最圆 满会走向亏缺。 重令篇说: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 缓怠。 ”即自然的规律是发展到极点,就耍走向反面;达到极盛,便会走向衰落。而人心的规律是有成绩会骄傲,骄傲了会迟缓怠惰。白心篇进而指出: “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急死亡。强而卑义申其强,弱而卑义免于罪。 ”即强者骄傲会损害其强,弱者骄傲会加速灭亡。强者谦虚可继续为强者,弱者谦虚可免子灾祸。正确的谋略是无论强者、弱者,都要反骄破满,这样强者可更强,弱者可变强。反之,强可变弱,弱者会更快被淘汰。有鉴于此,管仲常劝桓公韬光养晦,谦虚谨慎,不忘忧患。而管仲死后,桓公把管仲告诫置诸脑后,故导致内乱,桓公亦不得好死,此教训至为深刻,耐人寻味。桓公与齐国之兴衰史,足证“管仲之谋”的深邃内涵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