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谈国家治理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4040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谈国家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谈国家治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谈国家治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谈国家治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谈国家治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谈国家治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谈国家治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以一个现代国家的要求把握国家职能的准确内涵,关系到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这就要求探索国家的本质,寻找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国家的本质和要求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文明国家出现到现在已经5000多年了,作为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成就,国家从一出现就面临着暴力的使用,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纷争。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国家一章时,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扭转了过来,他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中无意识地偶然地产生出来的。家庭和市民社会仿佛是黑暗的天然基础,从这一基础燃起国家的火炬”,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

2、提,它们才是夏正的活动者。黑格尔的思辩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了。“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他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当马克思主义者找到了国家起源的根本之后,就转而从国家如何从社会产生这一问题来探究国家职能。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国家的科学定义:“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社会物质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国家的产生,这决定了国家职能的发挥必然是为了实现居于上层的统治阶级的

3、社会物质关系需要。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职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统治职能。政治统治职能体现为统治阶级利用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工具维持统治秩序,以及利用政治权力调节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缓解阶级斗争。列宁所说的“暴力的方法”和“自由主义的方法”正是政治职能的两种表现形式。二是社会管理职能。马克思曾经指出,即使在“专制国家中”,政府的作用之一就是“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二)现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现代国家制度的完善,社会物质关系也随之产生巨大变化,尤其

4、是阶级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国家的阶级属性.过于简单的将国家视为统治阶级工具的观点逐步被抛弃,除了政治职能之外,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意识形态职能得到了特别的重视。 首先,国家具有广义的经济职能,通过控制收入和需求来协调经济的发展:(1) 国家通过投资、政策支持等诸多形式直接为再生产服务; (2)国家通过为社会提供公共品,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间接地为再生产服务;其次,国家在政治上有维持秩序和法律的镇压职能, 国家一方面直接参与阶级冲突,另一方面通过法律为冲突规定各种条件;最后,国家具有思想文化职能。国家要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必须取得文化和道德上的领导权。每个国家都是道德国家,通过教育、文化、宗教

5、、家庭和日常生活等渠道,把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强加给大众,使之认同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取得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和统治的合法化。(三)国家的“自主性”。从国家职能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不断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调整着自身职能。同时,国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即国家的自主性。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带有浓厚的理性经济人色彩,追求着自身统治租金的最大化。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家自主性是在国家完成特殊政治任务中实现的,这些任务包括资源汲取、行政管理能力和暴力控制。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资源来建立和支持作为国家权力

6、基础的暴力和行政组织,这意味着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为配置社会资源而同统治阶级进行竞争。一般来说,在特殊条件下,比如国际环境的压力(战争、经济竞争等) ,国家自主性最为突出。国家自主性的逐步显现进一步表明国家从最初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职能向现代统治职能的转变,尤其是国家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国家经济职能方面的自主性越来越明显,这也客观上对国家的统治职能产生了一定影响。二、国家职能对国家治理的要求(一)国家治理的概念。现代国家职能的实现,国家自主性的合理使用,需要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有序变迁和可持续发展。1997年世界银行报告中正式提出“国家治理”理念, 认为国家治理对于提高国家的国

7、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治理是指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社会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国家治理的基本理论假设为: 政府作为治理国家的公共机构, 它有权制定政策与战略并付诸实施, 这些政策和战略直接影响本国的发展。因此, 在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 国家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权力界定将会导致不同的治理绩效。(二)国家职能的发挥决定着国家治理的目标。国家是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 是任何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国家职能

8、的良好实现保障了国家治理的有序开展,国家职能决定了国家治理的目标。同样,优良的国家治理绩效即善治能更好推动国家职能的发挥,更好体现国家作用的终极目标。1.国家的经济职能要求协调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维护经济安全。“诺思悖论”认为,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国家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国家的两重性源于制度供给的非中立性或歧视性,而制度供给的非中立性或歧视性又源于理性分析下的各种成本收益计算,国家正是通过制度安排这一内生变量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经济职能的实现,国家作为一个组织的自主性不可避免的发挥出来。凯恩斯主义扩大了国家对市场的权力边界,

9、政府由守夜人向夜警角色转变。但在这其中,国家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自私性也显露出来,权力深入市场调节的区域进行资源配置,甚至直接掌握资源。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的混淆直接破坏了国家职能的良好发挥,破坏了国家治理的绩效。国家经济职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再生产,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国家治理要确定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完善制度来维护经济的合理有序增长,及时对危害经济安全的因素做出预警。2.国家的政治职能要求构造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好互动。国家治理对国家政治职能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强化国家能力建设,制定规则规范社会发展,对社会进行组织化调控。国家自主性表明国家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性和外部性的特殊组织,需要通过

10、制度化的合理安排,实现与社会的互动,发挥在改造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化,国家决策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政治系统日益分权化、部门化和碎片化,社会领域则不断组织化,逐步成为一个组织化社会。国家的权力分化与权威分裂导致国家不再是统一的、均质的整体。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家再也无法单独依靠官僚体制处理这些公共事务,迫切需要社会层面的组织合作协助,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协作,彼此进行资源交换。国家秩序的建构与维护需要以普适的、抽象的国家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并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和调控来妥善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达到国家治理的优良绩效。(三)国家的思想文化职能要求国

11、家治理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服务。“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国家通过意识形态机器来实行思想文化职能。如果不对国家的意识形态机构行使领导权就无法长期掌握国家政权。反之,没有领导权的国家机构意味着一个国家不能长期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在国家治理中,国家通过宗教、教育、工会、媒体、文化等意识形态机器,巩固已取得的社会认同,从而保证国家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的实现。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权力界定,有助于国家治理绩效的提升,从而实现国家职能。所谓国家,就是人的关系的综合。国家治理正是在政府政策和资源配置方面来完成国家中各个关系的良好互动,完成国家建立的根本目的。(台战彬)书名: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

12、代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郁建兴 本书以建构、重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论题,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结构中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关于国家的实质、国家自主性、国家消亡、人类解放及其条件,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形式,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建制形式,以及作为社会关系再生产关键环节的意识形态等问题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书考察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以及当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公民社会发展,从中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解释力,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形态。 绪论 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与马克思一、国家理论与马克思

13、主义国家理论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可能性第一章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起源一、马克思对古代、近代政治理论的综合二、重新认识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之间的思想联系三、黑格尔国家理论批判: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转折点第二章 国家神话的消解一、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二、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三、国家的消亡第三章 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一、市民社会批判二、“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三、新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第四章 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一、作为过渡时期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二、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统治三、无产阶级专政与自由主义民主四、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民主第五章 国家的自主性一、经济统

14、治的多元决定作用二、国家与统治阶级三、集团政治与官僚自主性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国家 一、作为存在论概念的意识形态二、意识形态批判三、意识形态与阶级意识、上层建筑四、意识形态理论的再出发第七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及其限度一、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及其危机二、福利国家批判:新自由主义、批判理论和“第三条道路” 三、国家的新角色第八章 国家神话的再消解与当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一、国家主义的终结与国家一社会的相互型塑二、中国的国家建构:基于制度和策略的双重视角三、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发展主要参考文献本书是英语世界中第一本系统叙述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学术著作,1931年在美国出版后,一直被反复引用,直到

15、1970年代还在重版。令人惊异的是,这本书的作者竟然是中国人。作者张效敏是民国早年的知识人,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朋友,五四运动的参加者。在留学美国修习政治学并用西方思想观察中国的政治变化时,他敏锐地觉察到,在中国的现实发展中,共产主义制度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选项,故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国家”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从未得到完整的阐释。不管经济学还是政治学领域的研究,都同样忽略了共产主义国家理论。然而,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不仅在20世纪的种种实践中得以复活和发展,至今依然影响深远。本书以文献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澄清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谜样面貌,并令人意外地独自在大洋彼岸早十几

16、年就完成了与“延安论述”极为相近的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叙述。张效敏生于1896年,字慎庵,湖南长沙人,新民学会成员,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朋友。五四运动时期,曾任长沙民治日报主笔,写过什么是集产主义等文介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激进思想。曾一度融入改造社会的洪流之中,参加了长沙当时颇有影响的社会组织健学会。健学会的宗旨之一是开创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新局面,在这种宗旨下,张效敏反对过于崇拜古人的做法,强调社会进步和个体独立和自由,这些观点得到了青年毛泽东的赞同。后到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政治理论,本书即其博士论文。 译者简介:田毅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及道德教育。校译者简介: 唐少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0年8月至12月为瑞典隆德大学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文化大革命”史论。第一章 导言第一节 国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第三节 写作方法第四节 马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