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发过程演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启示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44039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研发过程演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外研发过程演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外研发过程演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外研发过程演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外研发过程演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研发过程演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启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国外研发过程演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启示国外研发过程演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启示【内容提要内容提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而从西方发达国家研发的情况来看,其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研发发展过程的回顾,着重分析了研发六个阶段的发展形式,概括了其主要的管理特点;研究了研发演进过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目前失衡状况的几点对策。【关关 键键 词词】研发/高技术产业/过程演进一、引言一、引言19 世纪中后期,德国的一个组织为了给纺织工业生产新的合成染料,成立了专门的研发组织1。随后,电力和汽车业等工业领域也相继成立了研发组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需求的不

2、断增加,很多领域相继地成立研发组织专门从事项目的研发工作。20 世纪初,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电话电报公司、杜邦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都相继建立了他们独立的研发实验室。同时,政府也开始在研发方面投入精力。最初的政府研发实验室始于西欧和北美两地,组织成立的初衷只是为了帮助农业、渔业和矿业,使他们能生存下去,后来扩张到了其他领域,包括国防、交通、保健和环境改进等2。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现代,为了建造知识经济的大厦,研发作为生产知识和将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在我国,1995 年上海贝尔实验室、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成立,掀起了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

3、的热潮,而 1998 年 11 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和相继的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的设立更是将这一热潮推向了高峰。高技术产业正是这一时代中最具实力和潜力的一部分。尽管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增长势头很快,但其水平与同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本文试图通过对研发发展的六个阶段的研究,结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分析研发的过程演进对我国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状况、选择研发类型等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二、研发的六个阶段的演进及其特点分析二、研发的六个阶段的演进及其特点分析1.研发前五阶段的演进及特点分析在工业、政府和学校这三种类型的组织中,研发经历了几个阶段。不同的研究学者对研

4、发阶段的划分有所不同,国内薛求知教授将第一阶段定为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 50 年代。奴贝留斯(Nobelius)分析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总结出了研发发展的前五个阶段的背景和特点3,见下表 1。在第一阶段中,研发的主要特征是象牙塔式(ivory tower)。其管理特点是:通过集中于技术的创新突破,完成属于独立的纯技术研究,由技术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公司的盈利。当时这种新兴工业的出现和产品技术化拯救了很多工业的危机4。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基本属于供给型,管理缺乏明确目的和规划,采取的是放任式管理,只要在这一阶段中有公司投入研发,就会有巨大的收获。杜邦公司就是这一阶段最成功的一例。19

5、39 年,该公司的化学家华莱士卡罗瑟(Wallacte. Carotherc)领导的科研项目意外地发明了尼龙,于是,在后来的 50 年里,尼龙为杜邦赢得 200250 亿美元的利润5。在第二个阶段中,研发的主要特征是商业元的发展(Business unit development)模式。其管理特点是:通过客户或市场需求来决定研发产品或项目,主要通过项目管理的形式对研发项目进行管理。此阶段中,市场需求和供给基本呈现稳定状态,但竞争加剧,企业更加强调市场销售率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经理们认识到必须管理他们的实验室,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能服务他们业务的项目上。此时研发的战略框架已经开始出现,研

6、发部门开始与公司内部的生产销售部门进行沟通。但该阶段的管理仅局限在单个项目层次上对各项目的孤立管理,没有在综合层次上对项目群进行组合管理。在第三阶段中,研发的主要特点是投资式。其管理特点是:从战略的视角,对相关的项目进行系列化、统一的规划管理,构建研发流程,评估长期技术战略,将研发和市场集成6,引导项目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在这个时期,企业间竞争加剧,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加快,企业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通过多投资研发项目来增加自身竞争力。企业为节约成本,于是改进生产线或引进新技术来消除研发的重复或浪费7,并密切关注由技术带来的风险收益率和市场交易率8。该阶段的发展属于研发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型

7、,研发从项目组合投资管理的角度分析费用/效益和风险/收益平衡。在第四个阶段中,主要特征是集成行为式(integrative activity)。其管理特点是:从供应商和客户角度出发,采用并行行为,将研发项目和制造业整合。这时,经济复苏,商家开始重新思考如何使多变的战略有利于转变为他们的核心商业,这就要求他们从顾客行为角度出发,将顾客定位,满足顾客的需求。该阶段中自动化工业占据主要地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丰田、本田和索尼公司等。并且由于战略的需要,公司开始寻找战略联盟,通过内外资源结合来满足生产需求。在第五个阶段中, 研发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式的跨边界联盟(Cross boundary al

8、liances)。其管理特点是:以网络为主,集成系统,研究与开发处于独立的形态但又紧密相关(即公司的网络分别用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并通过研究与开发的耦合来增加精度)。该阶段扩张了研发的活动界限,一切的活动都要以全球化竞争、快速的技术变革、共担昂贵的技术投资为出发点。其中最突出的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行业,如微软公司、美国网景公司和戴尔公司等,公司不仅在产品发展上竞争,还在速度和时间上竞争。他们关注的是系统集成和合并后的效率和效果。2.第六个阶段的演进与突破国外的研发发展速度很迅速,同样,国外学者对研发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也很快。罗瑟(Roussel)、沙德(Saadh)和爱尔克森(Erickson)等

9、学者早在 1991 年就分析了研发发展的前三个阶段的背景及特点等。米勒(Miller)和毛瑞思(Morris)在总结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第四个阶段研发的特点。尼尔斯(Niosi)的研究得出:第四个阶段从线性模型发展成为柔性的创新,形成了技术和发展团队;该阶段的研发为企业消减了成本,降低了风险,加速了创新,减少了重复操作,推进了用户和厂商的合作,使市场目标更准,使企业更加集中于核心竞争力。罗斯维尔(Rothwell)预测第五个阶段研发的发展在全球竞争加剧、技术变化加快和技术投资共担的情况下将扩大其活动边界。奴贝留斯在对前五个研发发展阶段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蓝牙”的调研,提出了研发发展

10、的第六个阶段。在第六个阶段中,研发的特点主要是研究实验室(Research Labs)形式。该阶段的研发特点与前五阶段有着很大的不同,包括背景环境、使用工具及方法、创新内容和研发模式等都和以前有所不同。如果说前五代是一种主要对连续创新的有效管理,那么第六代则是针对不断创新的管理。如果将研发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结果研究的话,该阶段注重的已经不再是应用研究和试验结果的研究了,企业更加注重基础研究。这不仅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功能,还能够增加产品特性,具有更强的技术性能和发展的潜力。该阶段的管理特点是:所使用的技术形式更加广泛,通过网络的交流使用多技术工具研发。这使第六阶段的研发特点更

11、为复杂,需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多方面的估算,更多的合作参与者,更有效的新产品技术。三、研发过程演进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及对应的对策研究三、研发过程演进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及对应的对策研究1.研发过程演进对高技术产业中研发地位的影响及对应对策当前,各国都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试图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我国对此已有充分认识,近年来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始终不减。但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还有一定的差距。据 2004 年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新的主要科技指标中统计,我国 2002 年的研发经费占 GDP 的比重为 1.23%,与 2001年相比提高了 0.16%,提升幅度较大。但从世界范

12、围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仍然处于中等水平。在所统计的主要国家中,研发经费占 GDP 的比重超过或接近 2%的有 18 个,其中以色列已达到 4.72%,瑞典为 4.27%,芬兰、日本、冰岛、韩国和美国的比重都在 3%左右,而欧盟 15 个成员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 1.9%,OECD 成员国家的平均水平达到 2.26%。由此可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虽然已经接近甚至超过部分发达国家,但相对国民经济整体水平而言投入强度还有待更大的提高。据国家统计局 2002 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01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呈增长趋势,其占 GDP 比重的 9.2%,并且趋势在不断地上涨。据此可

13、以说明高技术产业在我国工业产业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研究高科技产业的研发发展形势及趋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 年高技术产业的研发经费支出约为 160 亿元,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的 5.7%左右。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较大,发展也很迅速,但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 2001 年的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而美国 2000 年的高技术研发强度就为 22.5%,日本为 21.7%,德国为 23.2%,法国为 27.1%,英国为21.2%,加拿大为 27.0%,韩国

14、为 14.8%。由此看出,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中研发的强度仅占发达国家的 20%左右,因此必须继续增加研发的强度,提升研发在高技术产业中的地位。2.研发过程演进对高技术产业中研发侧重点的影响及对应对策西方企业第六个阶段的研发形式是基础的实验室研究,这就说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国的基础研究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零散的缓慢的状态9。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企业规模初见成效,我国的研发也逐渐地步入正轨。发展到现在,我国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已经很强。目前我国所使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工具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接轨,我国在实验发展方面的研发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起步晚,尽管吸收能力较快,能及时发现国际

15、动向,但基础研究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有种“空中楼阁”的不良预感。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投入的变化情况看,我国 2002 年的比例关系为 1/3/13。而根据OECD 公布的数据,美国 2000 年这一比例为 1/1/3,法国 1999 年为 1/1/2,意大利 1998 年为 1/2/2,日本1999 年为 1/2/5。总体上来看,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的投入都占了研发经费总投入的 30%以上,较高的甚至超过 65%。而我国与发达国家比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两类活动的投入比例仍偏低。近几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国有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但由于作为研发活动投入主体的

16、企业的科研能力较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比重很小,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比重在短时期内很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根据 OECD 公布的数据,我国仅仅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基础研究活动作为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是国家长期技术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的不足,在研发活动中的比重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都将制约我国实现科技的长期持续发展。为了铲除“空中楼阁”的忧虑,必须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加大力度,要逐步提高基础研究在研发活动中的比重,使之尽快达到 10%以上。尤其是在高技术产业这种技术密集的产业中研发的基础研究必须保证一定的比率。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各大高校和研究所9,企业中的基础研究比重很少,因此,要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光靠高校和研究所是远远不够的,应促使研发的企业内部化,即将研究实验室变成工业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