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需要新理念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43552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需要新理念(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需要新理念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 陈久文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配套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观念的更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产生新的教育效果。 、儿童不是无生命的物,而是具有独特生命意义的人。 儿童是有主动生命形式的人,孩子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学习的机器,或当作宠物来养。不仅要关注学习、健康等外显的东西,更要关注孩子是否快乐、情绪是否稳定等心理的东西。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心灵健康的人。这是现代健康的主要标准。 孩子是成

2、长过程中的人。通俗地说还没有成人。因此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待和要求孩子。一方面要宽容孩子的错误,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一种美丽,孩子正是在尝试错误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孩子身上的丰富潜能。相信孩子,为他们的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促进孩子的充分发展。 、儿童学习生活不是为成年做准备,而是人生最美好、最主要的阶段。 我们普遍存在的一个观点是,孩子的学习是为成年做准备。因此不会说话就开始认字,会说话就开始数数。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把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完全占据,使孩子非常疲劳和紧张,使童年失去了应有的欢乐和美好。从人生的起步,或者说刚开始懂得感受生活,就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应

3、该淡化或放弃这种功利的目的,把学习看成孩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看成人生的重要阶段,给孩子松松绑,多制造一些属于孩子的乐趣。这样,即使您的孩子不能成为人才,至少也是个快乐的人。我们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抑郁悲观,情感冷淡,缺少热情,和孩子的心理、学习负担过重有关,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知识不是学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学那些有用和有价值的知识。 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才是知识。因此也不只是看书写字才叫学习。因为书本教材更多提供的是理论型的知识,如概念、原理等。还应包括经验型的知识和方法论的知识。因此,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广阔的领域。如: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提高生存能力等都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知识。 什么知识是有用的

4、?反过来说,就是有些知识是无用的,如(带分数加减法,繁杂的四则运算,作文技巧),这些今天学生不会用,明天不可能用。未来不需要用的知识塞给学生,是在消耗孩子的生命。有用的知识是对学生未来发展、自身素质提高有作用的,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识。或者说“物有所值”的知识。我向来反对作文教学教技巧。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有多少种开头结尾方法等等,形成新的“八股文”。我从来不给孩子买作文技巧、作文入门之类的书,鼓励孩子看书、写日记,用文字表达心声,这才是正路,社会上有些班,看似见效很快、速成,实则在坑害孩子。 、学习是主动的建构,而不是被动的灌输。 一是要主动获得知识,强调学习的态度。因此要注重孩子的

5、内心需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学习轻松主动的。高压之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会很好,或者产生逆反的心理,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一看书,就头痛犯困;一上学校就拉肚子。使学习无法进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丧失学习的动力,甚至从此打下灰色的人生基调。 二是要愉快地获得知识,说明学习的情感十分重要。因此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但能给人以强大的学习动力,而且能够激发无穷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不太注重学生的兴趣,上课和活动往往从学科体系的建构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从学校的要求出发,而最根本的一条学生是否感兴趣,恰恰被严重地忽略了,从而造成了“学海无

6、涯苦作舟”这样一种普遍性的错误认识。 三是要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要教给孩子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小学生而言,方法和习惯常常是统一的,许多习惯本身就是方法。比如读书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关心时事的习惯以及课堂上专心听讲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这些都既是习惯,也是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就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仅于获得知识有益,而且对于孩子的终身学习,增强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都是有好处的。 、学生的智力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各有特点、各具潜力的。 目前我们对智能这个概念的界定或者说是认识是非常狭隘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并成为了当前课程改

7、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有以下七种,即:语言智能,就是诗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数学逻辑智能,就是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能,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模式的能力。音乐智能,就是人对声音和乐感的感受和领悟能力。身体运动智能,是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就是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两条:一是要如何看待智能。可以肯定地说,这七种智能对不同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没有等级之分,没有雅俗之别。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

8、环境,每一种智能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水手的群体中,智能就意味着航海的能力;对于音乐家来说,智能就意味着乐感;对于厨师而言,智能就意味着能做出精美的菜肴。智能的高低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智能的内涵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二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智能类型来因材施教,也可以说进行智能培养。首先要发现孩子的智能类型,如果孩子的语言智能比较发达,就可以进行文学方面的有意识的培养;如果感觉孩子身体协调能力差,那肯定是身体运动智能较差,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智能的高度发展或者每几种智能的优化组合都能够造就出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并非都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高度发达的结果,我们的眼界大可以放宽

9、,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智能发展的出路,而不是强制改变他的智能发展方向,那样很可能造成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 让我们给孩子创造一些空间,使他们自由健康地成长! 新“课程标准”环境下的师生角色定位 曹道静 2001 年 7 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并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实验,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正在研制并将很快颁布,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已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用,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也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新“课标”环境下的师生角色也将重新定位。 一、新的课程标准促

10、使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教育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准确地自我表现定位是教师观的核心。教师应意识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教师的工作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往往容易模仿。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观念的教师是绝对权威,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方式将会发生变化,传统教师形象也将改变,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使他不再也不可能是难不倒的“百科全书”。一

11、方面,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将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民主化。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就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和共建。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另一方面,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为促进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功能。这里,“人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也包括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课标”环境下,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教师既是人才的培育者,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和受教育者。所以,现代社会的教师在自我发展和

12、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他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二、新“课标”环境下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对教师角色的传统认识有一些形象的比喻:“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警察”。这些比喻大多有局限性,它们或者在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或者在强调教师的权威的同时忽视师生的合作关系,有的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时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但是,“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

13、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个人化、多样化的理解,结合实施新课程标准对自身角色进行反思,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角色要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主动、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并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三、新的课程标准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将带来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过去,信息传播渠道的相对稀少,导致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他们只能从教学课堂和老师那里接受有限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学生可以将视野投向校外,从报刊、影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这一方面打破了对教师

14、的神秘感,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自觉地改变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环境下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教师要把学生看作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同时也要求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角色身份。因为,学生的发展“是通过自我表现设计、自我表现构建、自我努力实现的。只有同时把自己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解决自己主观世界的各种矛盾,他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学生必须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他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 万福 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第 2 页、第 101 页(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年 3 月第 1 版)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第 8 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第一版) 新的学习

15、方式带来哪些挑战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自然成为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

16、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是有差距的。比如,课程标准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每一阶段都有具体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