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征信与法》摘要和目录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43239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摘要和目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摘要和目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摘要和目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摘要和目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摘要和目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人信用、征信与法》摘要和目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信用、征信与法》摘要和目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题目:产权与信息视角的个人信用制度产权与信息视角的个人信用制度作者:龙西安(西安交通大学金融学博士) 摘 要近几年来,信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也是经 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都在探讨的重要主题。作为 一篇经济学论文,本文选取个人信用这样一个侧面,重点从 信用交易的产权与信息角度进行一些分析研究,以期能对中 国现实中的信用问题能有所解释。 所谓信用问题,其实人们通常所说的信用与经济学中的 信用范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经济学中的信用、法学中的诚 信、社会学中的信任,它们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侧重。人 们对信用大致有外延大小不同的三种解读。狭义的信用仅指 借贷行为;中间层次的信用包括了

2、借贷、赊销、租赁、国债 等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广义的信用指的是人们 在交往中的相互信任问题。本文所研究的信用大致定位在中 间层次上,所谓信用交易是指建立在对交易对方信任的基础 之上,以协议或契约为保障,权益给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的 跨时交易(也可称为具有一定时间间隔的交易或称承诺交易) 。它与钱货两清的瞬时交易的区别是不确定性,跨时交易不 立即给付对价,付出后能否获得回报就变得不确定,取决于 交易对方的偿债意愿与偿债能力。信用交易的不确定性源于 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本文所讨论的个人信用指的是 基于信任、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提供给自然人(及其家庭)的信用,使得接受信用的个人不用付现

3、就可以获得商品或服 务。最广义的理解,信用是互动环境下的理性选择,是博弈 均衡,简单地说,就是按规矩、按制度办事。这个意义上的 信用,本文用诚信表述之。信用交易中的诚信问题更为重要 和突出。中国当前市场交易中的失信问题不是少数人的机会 主义行为,而是关于诚信的制度供给呈现短缺状态。增加制 度供给,需要解决法律治理机制不健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 形成透明而不是封闭的社会信息结构,但从根本上来说需要 在市场交易发育的基础上不断演进。 产权与信息是信用交易的核心问题。信用交易无非是产 权或权益的交易。信用交易中双方的权益和风险如何配置, 不仅直接影响到交易的效率,而且它实际上决定了信用交易 是否存在

4、和可行。信用交易中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称,寻求 信用的一方总是拥有提供信用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这是信 用风险不可回避的一个客观存在。任何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 的制度安排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机会。本文所 有的研究和分析都围绕这两方面展开。文章的第二、三部分 分别就一般交易和信用交易中的产权与信息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四部分分析了个人信用交易中产权和信息问题的特征。接 下来的第五、六部分具体研究个人信用交易中的产权问题, 包括对一些重要的个人信用交易工具中权益配置问题的探讨。 第七、八部分具体研究个人征信制度和信用评分制度,探讨 减轻个人信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交易成本的途径, 以实现信

5、用信息技术进步基础上的个人信用制度创新。 人们关于信用交易的分析通常都假定,交易主体都是已 经界定明确、权益确定的产权。但交易物的权益不确定问题却是实际存在的。这种不确定就是交易双方对所交易物的权 益界定没有取得一致认识或未达成合意。所有的交易都可能 存在这种不确定,但它对信用交易的影响要严重得多。在产 权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交易除了要面对偿债能力和偿 债意愿不确定的风险,还要面对交易物权益不确定的风险。 权益不确定是当前中国信用交易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国有 经济体系中尤为严重。 信用需要针对特定的人格主体。所谓信用首先是指自然 人的信用,即个人信用。在机构、企业、群体、国家等具有 了拟人

6、的资格后,才有了所谓的机构信用。个人信用的特性 及其作用地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提出,个人信用是人 力资本投入的一种重要来源,它对经济的贡献不仅仅是扩大 当期的需求,更在于增加了未来产出的要素投入。人力资本 天然的私有产权特性,使得个人对其未来收入流的支配权是 确定的,因而偿债能力更有保障;个人拥有未来收入流的确 定产权,使得逃债的代价更大,也将大大约束其偿债意愿。 中国当前个人信用的违约率较低,就在于人力资本的产权保 护要相对有效得多。美国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强化了人力资本 的产权,使得他可能获得债权人的补贴,因而个人信用的违 约率高一些,但却因此扩大了个人信用需求,增加了人力资 本投入。个人

7、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及对债权的影响较小, 债权人因此遭遇风险的可能性要小很多。个人信用制度不仅 提供了规范个人信用交易行为的规则,也完全可以对机构信 用乃至其它行为发生作用。以上关于个人信用的人力资本观、 私有产权观、对称信息观和个人信用制度的功能观,构成个 人信用优先假说,形成本文关于个人信用特征的创造性观点,并成为本文具体研究分析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点。 在个人信用交易中,个人作为信用需求者相对于提供信 用供给的授信机构来说,是双重的弱者。个人信用交易的信 息不对称也是双重的。个人作为信用需求者可能向授信机构 隐藏信息,授信机构也可能通过对其单方面制定和提供的格 式合同的片面宣传和解释来误导消

8、费者。从现实情况看,中 国个人信用消费者的违约率相对低得多,但要承担高得多的 利率和费用成本,反映出他们与授信机构的权益有不对等的 地方。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债务拖欠问题,也要重视个人 信用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本文从个人信用消费者获得公 平授信机会的权利、信用消费者享受公平交易价格的权利、 信用交易结账的公平权利、信用征信过程中保护个人隐私的 权利、债务拖欠被追债时的权利等方面对个人信用消费者享 有的权益进行了广泛的分析讨论。 个人信用工具把需要逐一谈判的个人信用合同变成通用 的格式合同,大大地节约了交易成本,但仍不能回避风险分 配问题。比如信用卡丢失或被盗、支票伪造的损失等都需要 有人分担

9、,但由参与交易的哪一方承担可能都是无辜的。这 时选择对损失的发生拥有独特的防范手段或是能以最小的代 价防止损失发生的一方来承担是最符合效益原则的。这些原 则也得到了美国等许多国家的成文法或是判例的确认。但在 中国的现实中,个人作为相关交易契约中最弱小、最无奈的 一方却可能要承担最大的损失责任,选择的结果只能是尽可 能少地使用信用卡、个人支票等这样一些交易方式。 征信活动通过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利用,有利于减少信用 消费者利用信用的成本,但也可能因为个人信息被不恰当的收集或不负责任地随意泄漏公开等而造成对个人权益的损害。 为此,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个人信用信息的私有产权,赋予 个人对他自身的个人信用信

10、息的利用做出选择的权利。在这 个基础上,对征信等各类机构收集、处理、运用个人信用信 息的各种行为予以约束,除法律已有规定或本人授权同意外, 可能给信息主体带来负面效应的各种利用和公开方式都应被 禁止,从而将征信给个人带来的负效用减少到较低水平;同 时赋予征信机构在收集和披露个人信用信息方面的独特地位, 以用于满足消费者自身利益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 息资源增进个人乃至社会的福利。在中国,有关个人信用信 息保护的制度安排缺失使得征信活动呈现尴尬的局面,这一 状况亟待改变。 个人信用评分尽管只是根据一组指标计算出来的一个分 值,但它是对个人信用的评价,人们可能仅仅因为某项评价 指标或是计算方

11、法的改变而不是自身信用状况的变化获得或 是丧失获得授信的机会。如同法律规则一样,它还可能影响 到不特定群体的权益,然而信用评分却是追求盈利的企业基 于自身利益提供的产品,为此,需要有特定的规范约束。包 括对提供个人信用评分产品的主体资格进行限制和约束,对 评分过程进行一定的法律规范,要求评分公开,使其透明化 等。 借助、运用法学的方法和成果是本文的研究特色。本文 是一篇经济学论文,但从法学的层面来研究个人信用制度让 我们能从更细微的方面更准确地把握它。比如关于几种个人 信用工具的制度安排,如果我们不借助法学,可能无法进行 透彻的分析。而关于个人信用的法律规范,我们都试图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把握

12、它。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可以让我们的 分析避免陷入漫无边际的繁琐之中。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本 文是对个人信用制度的跨学科探讨。 本文对个人信用制度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这一主题下 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关于个人信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人口迁 移与个人信用需求的关系、个人信用交易的双向信息不对称 性等等,都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 在人们更多地关注债权人的权益因为失信、逃债而受损 的大背景下,本文的立论可能更多地偏重于个人信用消费者 即债务人的权益保护问题,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对 个人信用来说,因为消费者缺乏权益保护导致的效益损失可 能是更为突出的一面。提升对个人信用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就有助于扩大个人信用需

13、求,从而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为经 济增长增添新的活力。目目 录录1 引言.11.1 问题的提出.1 1.2 关于信用范畴.4 1.3 关于信用研究.8 1.4 关于个人信用研究.10 1.5 本文对几个概念的定义.10 1.6 本文研究的思路.12 1.7 研究的方法.13 1.7.1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13 1.7.2 经济学与法学结合的方法.14 2 诚信:一般交易中的相互信任问题.162.1 从法学中的诚信到诚信的经济学含义.16 2.1.1 法学中的诚信.16 2.1.2 诚信的经济学含义.18 2.2 交易的产权基础与诚信供给.19 2.2.1 界定明晰的产权是交易的基础.19 2.2.2 权益不确定的交易风险问题.20 2.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