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撼山易撼薛将军难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2373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撼山易撼薛将军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撼山易撼薛将军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撼山易撼薛将军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撼山易撼薛将军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撼山易撼薛将军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撼山易撼薛将军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撼山易撼薛将军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 :撼山易撼薛将军难撼山易撼薛将军难核心提示:核心提示:毛泽东评薛岳: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叶挺评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永垂不朽。冈村宁次评薛岳:撼山易,撼薛将军难。关于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是否消极避战的问题已经不需要再争论了,倒是国民党的一众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排序,到目前还略有争议。关于这个座次的排定,目前大概有三个版本:一个是将张自忠排在第一位,第二个是以王耀武为先;最后一个,则是以薛岳打头。所谓战功排序,还是应当以实际的歼敌数量和所指挥战役的成果而定,而不应当考虑此人的政治倾向或者是否

2、被编进教科书。如果按照这一原则,指挥部队在武汉会战的万家领几乎全歼日军第一零六师团,又在三次长沙会战中歼灭日军 10 多万人的薛岳将军,应是当仁不让的国民党“抗日第一将” 。薛岳其人薛岳其人薛岳,字伯陵,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客家人。薛岳绰号“老虎崽” ,原名薛仰岳(因其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其父以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而起名“仰岳” )抗日战争中,薛仰岳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在国民党将军中,薛岳素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抗战期间,更以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被日军称为“中国战神” 、 “长沙之虎” 。他更是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辉煌功绩,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自由勋

3、章”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薛岳在台湾的亲属曾讲过这么一个小故事:薛岳晚年时,有些当年日本兵的后裔想到薛岳在台湾嘉义的寓所去拜访他,说要感谢薛将军在长沙会战后把战死的日本兵尸骨收集在一起,给予厚葬,十分人道。薛岳一听日本人就来气,说他们杀了这么多中国人,还不肯认错,坚决不见他又是一个和共产党部队作战多年的国民党将领。红军长征时,薛岳亲率国民党中央军 8 个师穷追不舍,给红军造成很大威胁,可以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也长追了两万里。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 。杨成武上将在晚年回忆湘江战役时曾说:“我这把老骨头,差点埋在湘江边上了。 ”此言非虚。那一仗,长征的中央红军从8.5 万人打成 3

4、万人,主攻者即是薛岳。还是杨成武上将,1987年 5 月在文章中写道:“对他们(指民国将领)的历史坚持进行实事求是的记述,是功绩就讲功绩,是过失就讲过失,一段时间有功就讲一段时间有功,一段时间有过就讲一段时间有过。”薛岳在解放战争时,坐镇徐州,与陈毅、粟裕部队鏖战华东。解放初,薛岳在海南构筑“伯陵防线” ,毛泽东寄语解放海南岛的前线将领:“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 ”薛岳是 1949 年离开大陆的,在台湾待了近半个世纪,直至1998 年病逝。万家岭大捷斩日寇近万万家岭大捷斩日寇近万“雷鸣谷是周围环山的狭小盆地,我们向这峡谷进军。后来才知道,周围的山中有数万敌军在等待我们。“当我发现敌军来袭时,

5、我听到令人恐怖的迫击炮声越过我的头上在前面五十米的地方爆炸了。炮弹击中了马群,马群炸了窝般地在烽烟中乱冲胡撞。离开九江时有数千匹马,到雷鸣谷,连一匹马也没有了。从第二天开始,我们的中队就躲在水沟的土堆四周跟敌军对峙。然而由于四周的山中都是敌人,子弹从四面八方飞过来。“战友们大部都受伤,也有些因为饥饿和疲惫而倒下来。死在水沟的战友们,他们的脸色都变成茶色而浮肿,白花花的蛆虫从他们的鼻孔和嘴巴掉下来。一连几天都没吃东西,只能从漂浮着同伴尸体的水沟里舀脏水喝,活着的人也都快变成了鬼。我也觉得我的死期到了。对着十月的月亮,我放声大哭。 ”上述文字摘自日军原一零六师团的一个幸存者辎重队运输兵那须良辅战后

6、所著的地狱谷中的三个星期一书。书中记录了作者的部队在一次空前惨烈的大战中的悲惨遭遇。这次大战就是万家岭大捷,是由薛岳将军亲自指挥的。战斗过程战斗过程1938 年 6 月,日军为实现攻占抗战中枢的企图,先后调集第二军、第十一军约 35 万人,企图沿大别山北麓和长江两岸西上,从南北两个方面合围武汉。1938 年 6 月 28 日,最高统帅部电令薛岳:闵家铺之敌位于南浔、瑞武路间,乘虚冲入,其患堪虞,应努力歼灭之。薛岳即令东面我第四军之九十师阻击日军,抢占有利地形,层层堵击;又令西面李汉魂所部之九十一师、预六师阻击敌军。在我不断抵抗周旋下,敌第一零六师团的后方联络线从 28 日左右断绝。1938 年

7、 10 月 2 日,薛岳命令南浔、德星线上的第四、七十四军,第一八七、一三九师包围万家岭地区日军于东半面;命瑞武线的新十三、十五师,第九十一、一四二、六十师,预六师包围日军的西半面,向敌发起第二期攻势。此时,国军兵力已占明显优势。国军从东西两路同时向敌一零六师团发起攻击,敌我反复争夺,战况惨烈。1938 年 10 月 3 日,我第九十、九十一师从东西联合夹击南田铺,重创敌军,并以密集炮火轰击敌一零六师团司令部所在地,使敌师团司令部亦“面临危险之状态” 。1938 年 10 月 5 日,薛岳电请蒋介石,缩短外围战线,从东西南北四面对敌一零六师团形成包围。1938 年 10 月 17 日,我军在兵

8、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始总撤退,敌第一零六师团残部和铃木支队汇合,避免了被全歼的命运。万家岭战役至此结束。战果战果是役,薛岳所部共毙伤日军第一零六师团 8000 多人,占该师团总人数一半以上。击毙的敌军军官包括第一一三联队长田中圣道大佐和工兵第一零六联队长茶村秀男中佐,大队长 3 人;重伤第一四五联队长市川洋造中佐,大队长 2 人,联队副官 1人,中队长和小队长死伤过半。三战长沙成就虎将之名三战长沙成就虎将之名1939 年 9 月,薛岳指挥第一次长沙会战。这时,他已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第一次长沙会战历时二十余天,歼敌约两万人,是日军侵华以来遭受损失最大的战役,对日军士气打击严重。事后日本军部的总结报

9、告也承认:“中国军队攻势的规模很大,其战斗意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在历来的攻势中少见其匹。我军战果虽大,但损失亦为不少。 ”蒋介石在给薛岳的嘉勉电中也掩饰不住喜悦之情:“此次湘北大捷,全国振奋,诚是为最后胜利之佐证,而对于人民信念、国际视听,关系尤钜。骏烈丰功,良深嘉庆。 ”1941 年 12 月 23 日,日军在新墙河上游油港以北地区发起进攻,并扬言要在长沙过 1942 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薛岳针对日军的进攻行动制定名为“天炉战法”的后退战战略,这一战略取得了空前成功。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 5.6 万余人,被俘 139 人,中国军队伤亡 2.8 万余人,中国军队取得辉煌胜利。

10、这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美国记者福尔门实地采访湘北战场后,在报道中说:“中国第三次长沙大捷,证明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中国军队的装备,若能与日军相等,他们即可很轻易地击败日军。 ”日军事后在对这次会战失败的检讨中说:“重庆军节节败退,我军是完全跳入重庆军事先设置的陷阱而进行作战的” , “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 “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 。就历次中日战争中的战场成果与记录而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绩应是最为辉煌的,就兵力动员的规模以及日军死伤来看,中国军队在长沙大捷的表现,比在台儿庄、万家岭、昆仑

11、关、上高会战所得的胜利,还更为出色。而薛岳将军更是因此被日军称之为“长沙之虎” 。战果战果前三次长沙会战,薛岳所指挥的部队共歼灭日军 11.75 万人(三战歼敌人数分别为 2 万、4.15 万和 5.6 万) 。虽然中国军队在 1944 年的长衡会战中失利,长沙和衡阳相继失守,但仍给日军造成了伤亡 2.2 万人的惨重代价。薛岳精彩语录湘省所处地位关系国家民族危难甚巨,吾人应发抒良心血性,与湘省共存亡。如果湖南战胜,是国家和委员长之福;如果战败,我就自杀以谢国人!名人评价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毛泽东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永垂不朽。叶挺评万家岭大捷薛岳指挥

12、机敏,是国民党军中的一员“干将” 。粟裕撼山易,撼薛将军难。冈村宁次经典战法“天炉战法”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后,第九战区上下都进行了长时间的检讨,总结有关的经验教训。在经过长期反复考虑后,薛岳提出了号称“天炉战法”的一整套作战方案:当日军发起进攻时,第九战区的部队在保存自己的情况下,节节抵抗,节节后退,尽量地拖累和疲耗敌人,达到这一目的后,便自动向斜侧后方山地撤退(不是直线撤退) ,绕到敌人的包围线外面去,从更大的层面上形成对日军的反包围,砌成两面“天炉之壁” 。同时,在中间地带,彻底地破坏交通道路,空室清野,诱敌至决战区域,而断其后路,从四面八方构成一个天然“熔炉” ,最后将包围之敌予以歼灭。当年的中国战史出版局还曾专门出版了薛岳撰写的天炉战一书。书的前言有这样一段文字介绍:“他(指薛岳)的战略战术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为鬼神所惊泣,人事所难测,无以名之,故曰天炉战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