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随笔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2337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鹬蚌相争》教学随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鹬蚌相争》教学随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鹬蚌相争》教学随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鹬蚌相争》教学随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鹬蚌相争》教学随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鹬蚌相争》教学随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鹬蚌相争》教学随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浅谈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中心小学 刘俊梅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 “让学生在生活 实践中学会写作。 ”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为贴近学生 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 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息。 ”这段话 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之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一点体会: 一、学会观察教学生写生活 学生的生活就

2、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活泼而富有生 命力。可是一写作文内容就惊人的相似。写老师总是加班加点,带病上课;写 好事总是扶盲人过马路,拾到钱包交找失主;这千篇一律的选材,原因就是学 生有生活但缺少观察,许多美妙的事物就因为学生“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和 学生“擦肩而过” 。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 作情境,指导学生对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而又客观的描述。 1热爱生活,是习作内容“生活化”的前提 如教师带学生去大自然中收集作文的素材:春日去郊外踏春寻芳;夏天观 “白雨跳珠”的景致;清秋赏金

3、菊银桂,落叶红枫,寒冬组织学生在雪中嬉戏 玩耍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 务劳动的心得使学生感到生活就是这么丰富多彩,生活就是这么美好,从 而人人争做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小主人。 2善于观察,是习作内容“生活化”的关键 走进生活不等于有所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 看,去听,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 得自己没有的感受。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体验到的就是对 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材料。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作文就有写不完的内容。 要引导学生做善于观察的人,做留心周围事物的有心人。 3

4、关注社会,使习作内容呈现时代气息 作文教学还应该体现开放的时代特点。将习作的内容和国内国外的重大事 件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十月一日祖国庆 60 周年生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 注国家的发展局势,多看有关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在班队课上赞美祖国、 歌唱自己的祖国。再结合学校组织的爱国歌曲大合唱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 情感,于是,一篇篇我爱祖国 祖国在我心中 歌唱祖国的作文,犹然 而生。在实践中练笔,不仅让学生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让他们有切身 的体验,激起了他们想要表达的需要和欲望。他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验生 活。不知不觉中学生悟出,原来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独特的感受。 写活生生的

5、作文。 二、学会积累让学生的语言变得“鲜活” 。 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教学实践中,读着学生的作文,觉得语言生硬,言不达意,更有甚者,通篇都 是大白话。针对这一情况,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从书中积累。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的 生活经验。可以领略前人磨练成就的思维作风和符合规律的思维方法,能够学 习前人来自于生活的经过加工的语言精华和纯熟的富有成效的表达技巧。小学 语文课本课文不少都是语言优美,立意深远,结构严谨的佳作。在平时的阅读 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渗透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并应

6、“文”制宜, 设计一些借鉴范文写法或迁移范文语言的小练笔。让学生将学过的好句子、段 落、篇章及时运用,加以模仿,借以表达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或阐述自 己的观点和感受。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描绘了一个多彩的秋天。学完了课文,我趁热打铁,及时地进行了读写结合, 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以介绍家乡的某一景物为内容进行仿写。一位学生 以秋天的果园为题是这样写的:秋姑娘来到了果园里,它给人们带来了 丰 收,红彤彤的苹果,把脸笑红了。挂在树上,像一个个小灯笼。黄澄澄的梨子, 像一个个小花灯。光滑的葡萄,高高地挂在葡萄架上。一串串葡萄像一颗颗紫 珍珠。等还有的学生是这样写

7、的:走进果园,仔细瞧瞧!那红通通的苹果 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连话不敢说。茄子大大方方的跑着,到了钟点还裂着嘴。 橘子和柿子起着灯笼照亮了整个果园。果园里亮着非常美丽,好像萤火虫在飞 舞。香蕉和梨睡也睡不着觉,闷的像金黄。又圆又紫的葡萄像妈妈抱着孩子。 桃子又香又甜咬一口,你就会夸它说:“啊!真甜!真棒!太好吃了!”红彤 彤枣,圆鼓鼓,沉甸甸,压弯了树枝,颜色由绿变红,有深红,深红的不得了 啦!在仿写中,学生完成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当然,光靠语文书中 的语言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读书,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书籍, 尤其是文学名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头脑里储存了

8、大量的好 词、好句、好的表达方法,运用起来,方便自如,文章的语言自然也就生动、 有味了。 2、从生活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生活是部渊博的“无字书” 。教师要引 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有各地的语言特色, 尤其民间流传的谚语、歇后语甚至是外来译音词都是语言中的精华,积累起来, 为“我”所用,文章语言自然也就丰富了。 三、 、学会创新让学生的习作张扬个性 习作能展示学生个性,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儿童的观察、思维是 存在着“无意性” 、 “情绪性”和“轮廓性”等特点,再加上传统的作文教学过 分强调习作教学的工具性,过分注重习作知识、技巧的传授,忽视

9、了习作过程 应该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体验、个性表达的过程,以至于将学 生的习作囿于传统习作教学的诸多“清规戒律”之中,稍有“越规”便遭呵斥, 学生思想压抑,思维狭窄,唯唯诺诺,怎能写出充满“童真、童趣”的“真” 文章?例如让学生通过想像编写童话故事习作时,他们创新能力很强,编写出 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并蕴含着一定道理。例如花蝴蝶和小蜜蜂 、 第二 次龟兔赛跑 、 螳螂和蚂蚁 、 小鸟找家 、 狮子和老鼠等。我还借此机会 开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会,学生们拿着自己写的故事,讲的津津有味,大大提高 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请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灵活多变,深不可测的。我们千万不要

10、只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知识的启发者,要 点石成金,方能使学生的习作郁郁葱葱,千姿百态。四、学会评改对学生进行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 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 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 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 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 变作文评改的现状。 (1)学生方面: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 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

11、革精神,是以 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 ”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 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自主 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 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 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 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交 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年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 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

12、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 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 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 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 ,产生了 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 (2)教师方面: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尤其对作文 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实行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 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 和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只要坚持这条

13、批改原则一 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 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对于优等生,首先要肯定他所取得的 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使文章谴词造句更加准确、生动,布局谋篇 更加严谨的高标准的指导意见。对于中等生,要着重在其文章的各个方面能否 达到习作要求上加以批改指导,并多用商量讨论式的评语。商量式的评语能达 到一种和谐的民主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以后作文遣词造句时注意推敲, 做到用词准确。对于差生,也要及时的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 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要画上记号,进行评点。凡是有一点一滴进步,就 大大赞赏, “,你的作文

14、在大踏步前进!”相信在进行一番鼓励后,学生写 好作文的信心一定会增强。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 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 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 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备课入手、指导从点滴抓 起、重视作文的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 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文害怕 的情绪。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教学随笔教学随笔刘俊梅刘俊梅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15、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的道理。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上一则寓言矛与盾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借助译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适当配以动作,注重神态,从而对“两者不肯相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 “渔者得而并禽之” ,通过指导朗读,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在学生充分理

16、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我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他们一下子举出了很多。 孩子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肯定会遇到很多不愉快,甚至冲突,而这时,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做一个懂得宽容的人。是啊,生活中,这样的事实在举不胜举。上学期两个小朋友为了争一架秋千,而争吵起来,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看见了立刻赶过来阻拦另一个孩子,挨批评的孩子哭了,他父母看到了便过来找批评他孩子的那位家长理论,结果两位家长越说越生气,最后竟大打出手。如果这两位大人都有宽阔的胸怀,都能宽容对方,各退一步,那不就海阔天空了吗?他们还会两败俱伤吗?当然不会。他们的行为不是给孩子上了一堂反面课吗?这也警告我们,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的思考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是一个深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