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需要的是银翼杀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1207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4.0需要的是银翼杀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工业4.0需要的是银翼杀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工业4.0需要的是银翼杀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工业4.0需要的是银翼杀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工业4.0需要的是银翼杀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4.0需要的是银翼杀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4.0需要的是银翼杀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工业业 4.0 需要的是需要的是“银银翼翼杀杀手手”!商商业评论业评论按:按:工人是否会被机器人替代?智能工厂还需要专家吗?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有用吗?工业 4.0 到底需要什么“人”?回顾互联网在中国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在层层推进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基本游走在诸如娱乐传播业、零售业、金融业等“虚”的服务领域,对于通常所说的“实”的经济,即制造业,却影响甚微。很多中国制造企业隔岸观火,埋头苦干,除了改造、升级生产流水线,加入全球化的工业分工体系之外,那些互联网“打劫”各类产业的颠覆故事,仿佛只是存在于另一个次元的传说。然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到来,快速

2、推动了实体经济和虚拟世界的结合,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再也无法置身事外。这些技术日新月异,为产品销售方式的改变、增值服务的提升,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空前的可能。可是,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大量从事低端加工的中小企业、庞大的就业需求、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缺乏、简单工艺的平面管理种种问题时刻提醒着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所幸的是,向世界敞开怀抱的中国,迎来了实现跨越式跨越式发发展的新机遇展的新机遇工工业业 4.0。2013 年初,德国提出了工业 4.0 计划,认为当前世界正处在“信息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结合”,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参见副栏“什么是工业 4.0”)德国表示要积极参与第四次工业

3、革命,并重点围绕“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两大方向,巩固和提升其在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德国工业 4.0 不仅为中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而且与中国国策“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战略不谋而合。中德合作在很多方面都有高度互补性,德国的开发力和中国的生产力、德国的技术与中国的市场等都构成了完美的合作基础。在智能化时代,两国的合作将更有利于双方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中国政府鼎力推荐德国工业 4.0,工信部快马加鞭制定“中国制造 2025”,都是为了使工业 4.0 能顺利落地中国,并开花结果。可以预见,在推进工业 4.0 的进程中,无数传统行业界线将被打破,产业链将被重新分工构建,由此

4、迸发出的生产力将是颠覆性的。而这种颠覆性背后的潜台词正是工业4.0 时代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传统生产线上的工人是否会被机器人替代?信息化、综合化的智能工厂是否还需要专业领域的技能专家?渐趋完善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还有用?这些都是拥抱工业 4.0 时不容回避的问题。人的改人的改变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工业 4.0 时代智能工厂的生产情形:自接到客户订单的那一刻起,工厂就会立即根据订单信息自动向原材料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原材料被送到工厂后,会被标上身份信息“客户:,产品:,工艺流程:”,具备了身份信息的原材料就有了相应的目的地工厂某个车间的某条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生产设备、

5、生产线以及各种相关管理系统(如客户关系管理、生产数据管理、供应链管理)之间还能进行“对话”与“交涉”。例如,当原材料被配送到错误的生产线上,它就会与生产设备进行沟通,纠正错误并返回属于自己的生产线;如果生产机器发现原材料不够用,就会自动向订单系统发出增加原材料的指令工厂里并非空无一人工厂里并非空无一人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北小镇上的西门子安贝格电子设备制造工厂(EWA)只有三座外观简朴的厂房,却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数字化生产平台。为实现 IT 控制,使得产品与机器之间能够互通信息,EWA 将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了优化,生产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只有不到 1/4 的工作量(主要是数据检测和记录)需要人工处理

6、;工厂每年能生产电子元件 30 亿个,平均每秒钟可生产出近 100 个产品,产能较数字化改造前提高了8 倍;由于能够对所有元件及工序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EWA 可做到 24 小时内为客户供货。EWA 蕴含了工业 4.0 可能带来的种种革命性变革,其中一点便是,智能生产是否会取代人工?要知道,除了一些产量特别小、单独配置自动化生产设备成本太高的情况外,EWA 的整个生产线已经不需要人工的参与了。在欧洲,已有不少在欧洲,已有不少预预言家悲言家悲观观地描地描绘绘了未来工了未来工业业生生产产“灾灾难难性性”的的场场景景:工厂空无一人、与世隔绝,人的工作被机器取代,失业率高涨;甚至有人宣称,“中产阶级”

7、或将因此逐渐消失。但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首席执行官沃尔夫冈瓦尔斯特尔教授否认了这一观点:“即使是在工业 4.0 时代,工厂里也不会空无一人。”他指出,新的工业系统虽然取消了很多需要人参与的生产环节,但是也会由此带来新的问题与创造空间人在未来生产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将不同于现在,他们的体力劳动将减少,工作内容将集中于创新与决策的领域。相比自动化生产,工业 4.0 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运用于智能生产中的智能辅助系统可以把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们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在未来,机器和人会有新的分工人们将行使创新与决策的权力,牢牢把握对机器的指挥权,而机器则

8、主要负责自我调节和完善。灰灰领领取代取代蓝领蓝领当工人的工作逐渐被机器取代,未来智能工厂还需要训练有素的一线工人和工程师吗?对此,跨国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万宝盛华(Manpower Group)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多的生产岗位正在要求工人对联网的机器进行编程和维护,并且在机器发生故障时,能够马上维修使之恢复正常。除了编程,这些新型灰领工人还要能解读复杂数据,与管理人员组成团队,协同工作。事实上,智能工厂里受到影响的还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编写的未来生产工业 4.0研究论文中得出了如下结论:“不管是生产线上的工人,

9、还是以知识为主的员工,其工作内容都将发生变化。”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不同于现在的工作技能。德勤咨询公司(Deloitte)在一份名为未来的制造业的研究报告中称:“雇佣高素质员工将成为未来公司实现成功和赢利的单一决定因素。”这并非夸大其词,在未来的智能工厂,传统蓝领的工作不再重要,员工的职责将从简单的执行层面转为更加复杂而重要的控制、操作和规划等多个层面。此外,员工还将使用和处理许多全新的客户界面。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红、绿、黄三色指示灯来显示机器的工作状态;而未来,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将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智能眼镜上即时而详尽地展示与生产制造相关的各种画面和信息。因此,员工必须

10、具备相应的技能以理解、评估和使用这些信息。经经理和工人的界理和工人的界线趋线趋于模糊于模糊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界线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如果仅仅是站在一旁观看他们的工作,很难分清谁是管理者,谁是生产线工人;谁负责生产,谁负责整座工厂的运营。因为在智能工厂,每个人都将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中。德国金属行业工会管理委员会负责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康斯坦策库尔茨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今天,我们看到高层管理人员与生产线工人并肩工作,平等交谈。仅从服装来看,你根本无法分清谁是管理人员、谁是工人。这是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变革,而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改变。”人的作用人的作用如前所述,

11、智能制造对人才提出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既有虚拟世界中的产品设计、规划,又包含了现实世界中的生产、物流。这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不仅要求员工对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有一定的掌控能力,还要求员工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灵活多变的领导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可见,工业 4.0 时代并不是危言耸听的软件取代人的时代。相反,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在工业 4.0 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无论是硬件的提升还是软件的改进,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始终是人;智能制造的关键信息物理系统无法独立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生产,必须由人事先设定好优化准则,信息物理系统才能按照相应的准则在生产框架内确定生产内容并完成制造、检测

12、和评估。随着人机交互以及机器之间的“对话”越来越普遍,重复性的体力和脑力工作将逐渐被智能机器所替代,人在其中的角色也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因此,在工业 4.0 时代,肯定不会出现绝对意义上的“无人工厂”,因为在智能机器完成生产制造的背后,必须由人承担起诸如设计、安装、改装、保养,以及对信息物理系统、新型网络组件进行维护等工作。他们同时还要对生产设备模式、框架结构、规章条款进行优化,利用信息技术令仿真程序运转,并对替代方案进行评估也就是说,即便拥有了“智能”,产品仍不能决定自己将如何被生产出来,而是要根据决策者即人优化出的生产方案进行生产制造。人的培养人的培养随

13、着人在生产制造中的角色和作用发生改变,工业 4.0 时代对优秀员工的评判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对产品和生产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制造对员工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高;未来的工作岗位将更加注重技术专业性,熟练工种逐渐减少,能动性岗位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拥抱工业 4.0 时代,企业需要储备和培养更多数据科学、软件开发、硬件工程、测试、运营及营销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其中,产品经理和软件开发人员将负责设计和测试新的信息服务,硬件工程师负责开发产品,数据科学家从事数据解读和分析,专业的营销人才则通过销售渠道将最新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推向市场。然而,优秀人才从何而来?目前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理

14、念均是基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工业需求制定的,过去 40 年来学科专业不断细分,但这样的教育模式已难以培养出能够驾驭日益复杂的综合制造业体系的优秀人才,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远不能满足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的需要。据相关统计,我国制造业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 59 位,在我国 7,000 多万技能劳动者中,高级技师和技师仅占 1.5%,远低于发达国家(高级技师)35%的水平。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预测,2015 年和 2020 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 2009 年增加近 1,900 万人和 3,290 万人(不含存量缺口 93

15、0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 540 万人和 990 万人(不含存量缺口 440 万人)。同时,我国制造业的一线产业工人大部分是没有受过技能教育和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这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更为直接。因为一线产业工人最了解自己操作的机器,最有可能知道生产设备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也最有可能成为改善产品、机器和工艺的高技能型人才,然而受制于没有受过专业和技能训练,无疑影响了他们潜力的挖掘和发挥。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 4.38%、德国的 5.56%这些都与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大有关系。对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技能人才的缺失以及未经专业和技能训练的一线产业工人的大量

16、存在,要求中国制造企业必须大力推进人才队伍转型。这种转型,需要国家、企业、社会及个人共同持续推动。助推助推职业职业教育教育变变革革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5 年大学生毕业大军将达 749 万人,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 2014 年增加了 22 万人。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及制造企业“技能人才短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大学教育的症结所在:国内高校普遍强调“通才”教育,重理论,轻技能。如何尽快补齐技能人才缺乏短板,促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对此,德国的经验值得我们虚心借鉴。“德国制造”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而正是其独特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制造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工人,并且德国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具有工程技术背景。在德国,约 70%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 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 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三年半。德国大学毕业生仅占同龄人的 20%,将近 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