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41113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方针制定的背景(2)国际形势:(1)国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战后世界形势战后世界形势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内容 含义 意义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 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 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 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 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 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与主权,奠定了与世

2、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 外交关系的基础坚定不移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 孤立地位1949年10月苏联驻华大使向 毛泽东递交国书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同苏联等国建立友好关系 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1950)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新中国第一年建交的国家:苏联(1949.10.3) 保加利亚(10.4) 罗马尼亚(10.5) 匈牙利(10.6) 朝鲜(10.6) 捷克斯洛伐克(10.6) 波兰(10.7) 蒙古(10.16) 民主德国(10.27) 阿尔巴尼亚(11.23) 越南(1950.1.18)印度(1950.4.1) 第一个与中国建 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瑞

3、典(1950.5.9) 第一个与中国建 交的西方国家英国(1950.1.6) 最早承认中国的 西方大国社会主义国家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同苏联等国建立友好关系 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1950)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 就两国西藏地区的关系进行 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 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缅甸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双方一 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 印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的这一天即1954年6月28日,也就 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

4、则的正式纪念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世界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国与其他一系列国家签订的关 于双边关系原则的正式文件包括中美上海公报和 中日联合声明中,都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 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越来越多 的国家赞同,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也表达了几近相同的观点: “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

5、,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 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 天依然适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甚至认为,世界“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重新发扬五项原则的精神。” 扩展阅读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2、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51955年在第一年在第一 次亚非(万隆次亚非(万隆 )会议上的中)会议上的中 国政府代表团国政府代表团材料:(万隆会议)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 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 团团长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

6、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 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 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主席、各位代表: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 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 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 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 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 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 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

7、情和支持, 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万隆精神: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 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同: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民族独立、发展民 族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含义:万隆会议对中国的影响如何?万隆精神是什么?同苏联等17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新 中 国 建 国 初 期 的 外 交 成 就与旧外交决裂与旧外交决裂站稳脚跟站稳脚跟始有所为始有所为步入舞台步入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