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需要法治土壤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1110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文明需要法治土壤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文明需要法治土壤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文明需要法治土壤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市文明需要法治土壤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文明需要法治土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文明需要法治土壤(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市文明需要法治土壤城市文明需要法治土壤湖北武汉一年轻男子车窗抛物被环卫女工制止,竟下车扇了女工耳光后开车离去。日前,该男子被武汉江汉警方传唤,当面向被打环卫工道歉,并受到行政拘留 10 日的处罚。这一事件提示人们,法治文明,应当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也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城市文明的形态是多样的,整洁的市容、有序的交通、合理的布局,都是其中的体现。但归根结底,人的文明才是城市文明的内核。车窗抛物,无故打人,不仅仅伤害了环卫工人的人格尊严,也是一种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城市的文明,浸润于道德的灌溉,也植根于法治的土壤。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一项基本评价指标就是“公正公

2、平的法治环境”。近年来,类似的“扇耳光”事件并非孤例,除了施暴者道德素质的低下,也与法治意识的薄弱和法治环境的疏漏有关。打人已经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违法行为。仗势欺人者忘记了,在法律的天平上,没有强势与弱势之分,只有守法与违法之别;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异,只有同样的法律人格,平等的法律权利。也要看到,在很多地方的执法环境下,类似“扇耳光”行为的违法成本很低。处于弱势的一方大多选择忍气吞声,执法部门也缺乏应有的重视,违法者得不到实质性的法律处罚,往往不了了之。而这起事件中,作为受害方的环卫工人选择报警并要求施暴者赔礼道歉,以法律的手段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执法部门在接到举报

3、后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对违法者做出相应惩罚,维护了城市的法治公平。事件的化解,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法治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正能量,也提醒人们,城市的法治环境,需要公民和执法部门一起维护。法治是构建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守护城市文明秩序的内在力量。城市法治文明建设,公正有力的执法是支点,文明自觉的守法是落点。当每一位市民把法治意识内化为坚定的文明信念,外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一个高度法治化的文明城市才会离我们更近。把科研经费清单晒在阳光下把科研经费清单晒在阳光下没有健全的预防和惩治腐 败的制度,任何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都有可能沦为硕鼠的乐土。建立健全一种让高校科研机构的精英群体不敢腐 败、不能腐 败、

4、不愿腐 败的制度环境,才是根治科研腐 败的根本所在庞大的科研经费往往没有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庞大的科研经费往往没有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10 月 10 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官网发布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 2014 年首轮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其中披露工程院院士李宁因转基因科研腐 败被批捕。科技部在通报中透露:审计署 2012 年 4 月审计发现 5 所大学 7 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 2500多万元的问题。目前,共依法依纪查处了 8 人,其中 2 人被依法判刑;4 人被依法批捕;1 人暂不起诉;1 人被行政处分。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乱象丛生。令人痛心的是,相当数量的科研经费不是花在科研的刀

5、刃上而是成为圈钱的工具,蜕变为养肥硕鼠的美食。部分科研人员拿到科研经费后巧立名目地花钱,甚至于据为己有。科研经费的使用,诸如扩大开支范围、擅自调整预算、突击购买设备等屡见不鲜。庞大的科研经费往往并没有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一个几百万的科研项目最后只换来一两篇垃圾论文的实例举不胜举。科研经费成了少数科研人员包括院士、教授等科研名流吃喝玩乐挥霍、搞公关甚至行贿的资本。比如就有这样滑稽的事情: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居然将近一半经费报销 1505 张火车票。科研经费监管不力、使用不透明、缺乏审计等问题相当突出,折射出制度监管的短板。去年至今,广东科技系统内近 50

6、名官员因“科研经费”落马,其中多涉及部门“一把手”,发案集中在科技资金使用、分配及信息工程发包环节,揭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存在严重漏洞。从司法机关已查处的案件看,在课题经费管理上,部分科研经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许多费用支出与课题无关。课题负责人往往疏于管理,通常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上,过于信任行政助手并赋予其经费支配权力,加之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财务监管不到位,经费审核流于形式。正是由于没有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钱的监督体系,才酿成当前部分高校科研院所日益严峻的职务犯罪态势。预防和惩治科研腐预防和惩治科研腐 败应该作为国家级重点课题败应该作为国家级重点课题科研

7、腐 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预防和惩治科研腐 败本身就应该作为一个国家级反腐 败重点课题来深入研究。必须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把科研经费锁进制度的保险柜,为科研经费拉起必须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把科研经费锁进制度的保险柜,为科研经费拉起“防防腐网腐网”。强化科研经费的资金监管,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单”制度。科研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大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审查力度,力求每一笔经费的用途和去向都审查清楚,同时加大对课题负责人滥用和挪用科研经费的问责力度。加强项目经费预算评审,每个课题结题后都应当 100%审计。课题负责人要对课题经费使用负全责,如发现滥用和挪用科研经费问题,应当视情节和后果取消其课题负责

8、人资格,取消申报课题资格,追回被滥用挪用的资金,若情节严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必须把科研经费清单在阳光下暴晒,用公开透明的科研经费公示制度驱散腐必须把科研经费清单在阳光下暴晒,用公开透明的科研经费公示制度驱散腐 败的阴霾。败的阴霾。建议科技部和教育部牵头组建“国家科研经费阳光网”,凡列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经费,一律在网上公示课题负责人、经费的具体开支和用途明细,供网民查询和监督,并设立网民举报专区,接受群众对科研经费腐 败线索的举报。对于查处的科研经费腐 败案件,一律上网通报公示。科研项目评审应当全程录音录像,做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在追溯过程中不留漏

9、洞。必须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加快科研管理立法,将科研经费的管理尽快纳入法治轨道。必须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加快科研管理立法,将科研经费的管理尽快纳入法治轨道。在科研领域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性法律。科研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和失范,在客观上诱发日趋严重的科研腐 败问题。在科研管理法出台之前,有关部门完全可以先行制定一部科研经费管理条例或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切实提高科研人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切实提高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员和科研管理人员

10、的*免疫力。免疫力。建议以深化“六五”普法为契机,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知群体和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有关部门在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时,可考虑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列入“六五”普法的重点组织开展送法进科研院所活动,举办参观监狱,服刑贪官现身说法等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强化科研院所高知群体和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没有健全的预防和惩治腐 败的制度,任何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都有可能沦为硕鼠的乐土。建立健全一种让高校科研机构的精英群体不敢腐 败、不能腐 败、不愿腐 败的制度环境,才是根治科研腐 败的根本所在。以安全生产促发展以安全生产促发展2013 年 5 月 31 日黑龙江中储粮库大

11、火,6 月 2 日中石油大连石化油罐爆炸大火,6 月 3 日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大火,11 月 22 日山东青岛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发生爆炸事故,2014 年 8 月 2 日,江苏昆山市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固然令人扼腕叹息,而数百个家庭的妻离子散更是令人欲哭无泪。当我们陶醉于“中国速度”的崛起成就时,不断发生的生产事故直指企业安全生产的缺位。责任重于泰山。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虽然那些事故中确实存在客观因素,但难掩其背后的“*”踪影。领导缺乏危机感,为赶进度罔顾安全;职工耽于生产,遇灾情束手无策;管理

12、机制的滞后,直接导致悲剧的发生。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严格监管,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我们唯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才能保证企业职工安全,助力中国经济的发展腾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需增强领导危机意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当前,我国部分企业领导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安全发展意识淡漠,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提高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为此,必须扭转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形成动态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明确不同层次考核的内容及程序,并与职工群众评议机制有

13、机融合,以此倒逼领导干部落实责任,重视安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需开展职工安全培训。“凡教化之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企业员工的努力密不可分,但企业只有持之以恒地履行安全生产条例,才能保障稳定发展的节奏不会减慢。企业职工专注生产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既需了解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更应掌握遇险自救的方法途径。为此,有关部门需敦促企业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和遇险演练,不断提升职工安全生产及遇险自救能力。加强企业安全生产,需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时代进步带来的科技创新,使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旧有管理模式必须淘汰。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创新机制方法,不仅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基础,更要建立逐级负责模式,将安全管理工作逐级下放,保证一线生产工作可以随时满足安全所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企业安全生产,关系企业健康成长,关系职工生命安全,更关系我国经济有序发展的良好大局。我们唯有树立责任意识,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才能让中国鹏程万里,翱翔天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