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营销理论,死去,抑或逃逸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0740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营销理论,死去,抑或逃逸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统营销理论,死去,抑或逃逸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统营销理论,死去,抑或逃逸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统营销理论,死去,抑或逃逸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统营销理论,死去,抑或逃逸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营销理论,死去,抑或逃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营销理论,死去,抑或逃逸(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营销理论,死去,抑或逃逸传统营销理论,死去,抑或逃逸作者: 赵波一个真实的故事所引起的话题 曾听出版社的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投身于保险销售的 青年人在业务拓展上屡屡受挫之后,无奈之下退而写起了有关保险销售的文章 与书,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其中一本有关保险销售技巧的书在业界颇为畅销,这 位青年人一炮而红,名利双收自然各种培训授课邀请接踵纷来,青年人竟 慢慢成为业界的专家级人物。 谙熟内情的朋友将此奚之为营销界的黑色幽默,而我却感到有一丝难言的 苦涩这位青年人在保险推销业务上的失败以及保险推销理论上的成功(而 这套理论却是假实践之名而行)从某种程度上不正是折射出我国营销界的一些 真

2、实现状?我感到可怕的却是这内里的逻辑与衍生关系有关成功的理论是 否应该来源于实践?这青年人却鲜有成功业绩;而我们又不能不承认青年人确 有才华(甚至可能是非凡的保险专业技能),因为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 写出一本专业畅销书。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如果仅仅局限于从究竟是先有鸡 还是先有蛋这个层面来审视,我们发现自己难离悖论的巢穴,因而我们就不能 不从条件也就是说环境因素入手,来找寻事件之间原有的真实的依存关系。思维以及行为何以难以超越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在澳洲Seven-Eleven24小时便利店的店员培训课程中,有这样一个经典案 例一位售货员在店中遇到抢劫,他把收银机里的钱快速拿出,交给歹徒之 前

3、还问了这样一句:“用袋子给您装上好吗?”,劫匪点头,他便麻利的把钱装 进塑料袋中,交与劫匪。等确信歹徒走得无影无踪,他才打电话报警。 培训官的总结,对待劫匪,要“treat him like a customer”就是说要 像对待顾客一样春天般的温暖,要什么给什么,绝对不能与歹徒发生争执甚至 反抗;并且还要牢记两个单词:smoothly and quickly就是说给劫匪拿钱、 递钱要爽快麻利,不要有多余的动作。 培训官这样解释,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抢劫的人神经往往高度紧张, 为了避免情绪失控而导致可能的过激行为,作为店员以及顾客一定要配合劫匪,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抢劫任务;如果抢劫过程中正

4、好有顾客从外面进门,还应该 提醒歹徒注意,不要造成歹徒的惊慌。 因而见义勇为的员工甚至顾客,不但得不到鲜花和掌声鼓励,甚至面临的 将可能是被公司辞退甚至司法指控的危险,因为他的行为是将店员自身以及在 场顾客的生命置于一个危险环境而不顾我们看到,这与我们国内所崇尚的 价值标准与处世准则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国内的许多学者专家将此解释为西方世界的人本化思维。 我并不反对国内这些专家们的说辞,然而请让我们听听培训官的意见:“Everything here is insured but you!”这里除了你之外所有的东西都已经保过险!也就是说抢劫不会让商店蒙受任何损失,而你的任何愚蠢行为却 可能会危及你

5、自身以及顾客的安全而使商店商誉蒙受伤害!商店的目的只在于 合法的经营,除此之外,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则由相应的机构部门承担相应的责 任与义务警察负责维系安全,而为了最大限度消弭不可预知风险、规避无 限责任就必须通过国家法律手段实施强制性保险,这种保险又是计算于成本之 中,而通过购买行为消费者同样应该获得这种保障。 我们同时看到培训官建议在遇劫后员工不要去计算损失,而是让老板估计 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保险赔偿的数字不仅足以弥补遇劫的所有损失, 还能让老板小发一笔;而保险公司乐于赔付以及积极宣传的原因,在于其示范 作用毕竟,在管理规范的澳洲,遭遇抢劫的比率只是二十万分之一如 是,我们可以读出,并不

6、是西方的管理智慧与管理素质达到了多么超前的程度, 直接导致这样经营管理理念与行为技术的根本性原因,是后天人为制定或者遵 从的一种社会不同群体共生关系间的必然性逻辑,是在于体制性的整体力量 当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朗咸平教授评价“唐万新没有驾驭400亿企业(德隆) 的能力,学习也不够”时,并不是质疑唐家兄弟的能力,而是指出这样一个可悲 却无可奈何的现实我们的思维以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总是难以超越我们所 生存的环境。 本土营销的瓶颈突破正视环境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将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主 要原因有四首先,中国的会计法和破产法等市场经济法律体制还不够健全; 其次,中国对资源的进出口采取了

7、非市场化控制;第三,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 以及含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体系存在漏洞,保护力度不够;第四,中国金融和 企业融资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4个方面都涉及体系性、制度性问题,很显 然,在短时间内中方难以完全满足欧盟的要求。 我们看到,这四个方面却也恰恰是我们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希望跃居更高 层次时所不得不直接面对的几个核心问题。笔者所关心的是,这种由于不同经 济体制下规则的差异所形成的商业传统造就的经营管理思维上的根本性不同 这种不同不仅导致了东西方职业经理职业行为上的根本性差异,并且彼此间 难以用相近乃至相同的管理语言进行沟通在上面提及的Seven-Eleven的培 训中,东西方管理者(专家)截

8、然不同的认知差异,其间渊源让人深省。 这里的问题在于,从表面看来,我们许多专家对此的认知是富于逻辑以及 合情合理的,因而这种认知往往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而取得全社会的最终认定, 特别是当这种管理思维被所谓的“海龟”们加以渲染、又在逻辑等技术层面日益 精细化完善之后具体到营销领域而言,由于中国目前主流的营销思想基本是西方流行理论的舶来品,它在中国的传播、实践及其发展就面临同样的问题: 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想当然的逻辑?还是更多的直面真实的存在? 这样,当我们再来审视那位保险畅销书作者,我们是否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他的成功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本原问题,而是选择了逻 辑(当然还要加之于激情等其

9、他因素)在远离了真实世界的喧嚣之后,逻 辑是为数不多的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途径之一。 然而,这种逻辑并不是由于体制因素所造就的社会不同群体共生关系间的 必然性存在,而几尽演变成为一种纯技术层面的文字游戏由于人为无视环 境因素的真实存在,它的前提假设就往往来源于一种感性色彩浓厚的主观臆想, 成为一种随机的偶然,因而这种逻辑尽管可以从技术角度精益求精,却也从起 始就注定了其结论只能漂浮于半空而难踏实地正如同从西方世界的人本化 思维角度认知Seven-Eleven的培训同样可以给出看似合理的解释(当然我并不 否认事实上也包含这样的思维),进而衍生出便利店人性化管理的系统理论与 机制一样,然而其思想内

10、核却早已更弦易张。 经过几百年的制度建设,西方企业得以拥有一个良好的市场与法制环境, 这种体制的力量在于意图通过对过程的标准化控制来达至结果的唯一与稳定 在这里我们清晰读到了西方管理的精髓所在,其逻辑以及衍生关系也较为显 性与易于把握;然而在我国,由于体制以及发展的限制,企业外部的生存环境 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企业发展因素的难以预测与把握必然导致企业发展过程的 难以理性,而过程的难以理性甚至无法理性又不可避免导致经营结果的随机 “长不大”、“昙花一现”这些中国企业最为常见的现象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营销学最为基本的案例分析中,它的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是在条件还原 的前提下,其结果应该具备可重现性

11、。然而翻看中国营销近20年来诸多本土经 典案例,其仰以成功的营销模式却往往如过眼眼云,难能复制在把一种偶 然当作必然的过程中,我们的主流营销理论所阐述的、我们的营销学者以及专 家们所从事追求的往往是一种事后诸葛亮般对既成事实的解释,而非先见性的 创造与预期;而为了自圆其说,就不得不搀杂进太多的主观因素,甚至于人为 的去想象一种因果关联,人为去设置一种本不存在的逻辑通路这种我将之 称为螺壳里的道场的研究可以于技术层次很精致、奇妙,可以成为显学、奇学, 实际上却于国、于民、于事无补譬如中国家电业的每一问题几乎都有截然 相反的观点,而每一观点的背后似乎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数据、例证 支持,然而

12、可悲的是,在论战多年以后,直到目前,中国家电业的主流观点却 几乎都是错误的这就往往使我们的主流营销理论只能侧重于宏观的炒做效 应而缺乏微观方面细枝末节的感召力量及思维启迪,高居庙堂之上的表面莫测 高深之下,难掩实际内容的苍白与空洞无物。 中国营销早已到了必须正视环境(制度体系)的地步目前我国主流营 销理论与本土营销实践严重脱节的背后,是我们无视中国所特有的完全不同于 西方社会的事物间的内在逻辑及衍生关系。由于无视,我们失却的往往是对社 会机理的正确把握,从而难以明确不同营销元素间的真实关联;并且,我们难以对体制性机构与规范缺失予以完善。这种后果的可怕在于,由于难以用相近 乃至相同的管理语言沟通

13、,从而使我们的主流营销思想以及实践越来越游离于 国际惯例之外而日趋边缘化的倾向。传统营销理论的死去 笔者并不是一个反对营销理论“洋务运动”的愤青,相反,在自己十几年海 内外的营销一线实践中我一直是营销“技术”派的坚定支持者问题在于我们 应该支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 在拥有了无数的华丽篇章之后,我们的主流营销理论以及营销专家,甚至 无力于解读最为基本的广告投放以及广告效果之间的数据关联沮丧之余, 我们就不能不反思我们所倚赖的分析工具以及理论基础。 让我们纯粹从技术角度探讨。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某地区正在采取措施应对一场即将到来的罕见传染疾病的爆发,预计这种 疾病会导致当地易感人群600

14、 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采用A方案,可以肯定 确保救活其中的200 人;采用B方案,只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拯救全部的600 人, 而三分之二的可能是一个也救活不了,如果你是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案? 不知道您的选择是否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是方案A。 让我们现在来看另外一种描述:同样有两种方案,A方案有可能会导致其中 的400 人死亡;而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无人死亡,有三分之二的可能600 人 全部死亡,你会采取哪种方案? 此时绝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方案B。 然而就事实上的结果而言,两种描述却是完全一样的:救活200人等于400 人死亡;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救活600人等于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无人死亡不同

15、的表述方式导致的决策结果却完全相反。 仔细分析下去,我们会发现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参照点:当以救 活作为参照点时,人们不愿承担更多生命失去的可能风险;而当以死亡作为参 照点,面临生命损失时人们却是甘冒风险这就是行为经济学家卡尼曼(因 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出色表现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特沃斯基的一 个著名实验所揭示的: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趋向于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 的时候趋向于偏爱风险,并且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为敏感。 让我们再来看看行为科学家奚恺元教授所做的一个餐具定价实验一套 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顾客愿意支付多少钱买这套餐

16、具呢?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刚刚提到 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另外这套餐具中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2个 杯子和7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顾客又愿意为这套餐具付多少钱呢?实验结果表 明,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况下,人们愿意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却 只愿意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虽然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个好的杯子和1个好的茶托,人们愿意支 付的钱反而少了。这个有趣的实验其意味深长之处,就是我们传统的价格理论 似乎应该加入一些全新的阐释。 行为经济学家们通过众多实验揭示,人们所面对的事物是如此复杂多样, 信息是如此的不完全、不对称,以至于人们的理性很难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 做出有效归纳,因而人们往往只能用简单性的原则让自己生成错误的认识 也就是说,人并非完全理性的。而我们知道,传统的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基本 上是建立于两个假设之上,即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人们的决策完全能够在 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