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速度效益齐头并进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40619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速度效益齐头并进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速度效益齐头并进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速度效益齐头并进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速度效益齐头并进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速度效益齐头并进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速度效益齐头并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速度效益齐头并进(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速度效益齐头并进速度效益齐头并进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重点打造支柱、优势产业和工业园区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着力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6 年的 10.451.238.4 调整到 2011 年的 9.557.533.0。五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 13.2%的速度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8%,第二产业年均增长 15.8%,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11.6%,经济社会实现

2、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一、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畜产品有效增一、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畜产品有效增产产近年来,全省坚持走发展特色农牧业道路,充分利用高原农牧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按照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加快马铃薯、油菜、蔬菜、中藏药材、花卉、牛羊肉、羊绒等十大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打造一批高原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健全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网络,努力提高为农牧民服务的能力,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五年来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2 -2011 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3、53.0%,比 2006 年下降 0.9 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比 2006 年增产8.19 万吨,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突破百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提高 2.4 个百分点,产量增产 8.13 万吨;蔬菜播种面积比重提高 2.6 个百分点,产量增产 53.16 万吨;马铃薯播种面积比重基本持平,产量增产 4.29 万吨。近年来,全省进一步加大了畜种品种结构调整力度,畜牧业效益有所提高,2011 年全省草食畜牲畜总增率比 2006 年提高 2.0 个百分点,草食畜商品率提高了 3.6 个百分点,全省肉类产量达 28.84万吨,比 2006 年增产 4.43 万吨,增长 18.1%;牛奶产量达到26.

4、96 万吨,比 2006 年增产 3.16 万吨,增长 13.3%。二、支柱、优势产业稳步增长,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二、支柱、优势产业稳步增长,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快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工业发展紧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立足于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大力提升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规模,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特色轻工业,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五年来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初露锋芒。2007-2011 年,全省用于工业的投资累计达到 1977 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 45.2%,全省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 16.7%的速度

5、增长,其占 GDP的比重提高了 6.5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 3 -增速达到 18.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6 个百分点。电电力、石油天然气、力、石油天然气、盐盐湖化工、冶金、畜湖化工、冶金、畜产产品加工等支柱、品加工等支柱、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均保持了快速增均保持了快速增长长, ,五年来用于支柱产业累计投资达到 1371 亿元,占同期工业累计投资额的 69.3%;优势产业累计投资 254 亿元,占同期工业累计投资额的 14.6%。投资的大幅增加,促进了支柱和优势企业的加快发展,五年来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 50.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年均增长26.7%,石油加工

6、及炼焦业年均增长 13.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年均增长 2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年均增长22.4%,黑色金属冶炼业年均增长 15.8%,有色金属冶炼业年均增长 21.3%,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年均增长 15.5%。特色特色轻轻工工产业发产业发展展势头势头迅猛。迅猛。五年来,全省中藏药产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纺织业、藏毯及手工业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轻工产业快速发展。20072011 年间,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 12.9%,食品制造业年均增长 20.3%,饮料制造业年均增长 26.9%,医药制造业年均增长 16.7%,纺织业年均增长 22.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年均

7、增长 11.9%。2011 年,生产手工地毯、挂毯 54 万平方米,机制地毯、挂毯 456 万平方米,制帽达到 6001 万顶,乳制品产量 12.18 万吨,饮料酒产量 10575.5 万升,其中白酒产量 1705.5 万升。制造制造业业增加增加值值比重提高比重提高。2011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 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62.1%,较 2006 年提高 4.7 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比重提高 3.5 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比重提高 1.5 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比重提高 0.4 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比重提高 0.2个百分点,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比重提高

8、 0.7 个百分点。基础工业行业比重下降,2011 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13.1%,较 2006 年下降 6.9 个百分点;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 9.3%,下降 6.4 个百分点。新新兴产业兴产业初露初露锋锋芒。芒。近年来,全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重点实施对铁合金、碳化硅、电石、水泥和电解铝等重点高耗能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着力发展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 年,全省对电力工业、有色金属业以及盐湖化工业投资额达到 398.47 亿元,其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达 27.8%,比重比 2006 年提高 8 个百分点。着力培育高纯硅

9、铁、多(单)晶硅、铜箔、铝箔、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电解铝及深加工、钾肥综合利用等重点行业产品,2011年全省生产电解铝 169.22 万吨,产量是 2006 年的 2.1 倍;生产铝材 14 万吨,产量是 2006 年的 2.6 倍。在新材料中生产单晶硅 314.7 吨,多晶硅 5115.58 吨。大力投产光伏产业,2011年以光伏电站建设为主的电力工业完成投资额达到 171.09亿元,占当年全部投资额的 11.9%,积极打造光伏应用市场,- 5 -以光伏产业的终端市场为龙头,带动中上游产业链及储能、并网等相关环境的逐步完善、壮大。循循环经济环经济、园区工、园区工业经济规业经济规模模扩扩大。

10、大。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复投产,围绕扩大辐射和带动能力、提升产业层次等进一步完善规划,认真谋划牵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重点项目和补链项目,形成全省重要的工业经济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柴达木和西宁两个循环经济试验区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355.10 亿元、197.77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1.2%和 26.7%,两个试验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的 68.1%。三、第三产业投资力度不减,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三、第三产业投资力度不减,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五年来,全省加快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

11、保险、市场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使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质量实现新提升,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20072011 年第三产业累计投资达 2009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投资额的 45.9%,2011 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47.1%,比重比 2006 年提高5.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72011 年年均增速达 11.6%,比 20022006 年年均增速高 0.8 个百分点。在新兴服务业中,金融业年均增长 14.2%,其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6%,提高 2.1 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

12、机服务和软件业- 6 -年均增长 22.6%,其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9.1%,提高 2.1 个百分点。在传统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 9.2%,2011 年其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12.5%,较 2006 年下降 1.5 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年均增长 12.8%,其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17.3%,提高 1.6 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年均增长 4.0%,其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3.5%,下降 1.0个百分点。四、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劳动力加快转移四、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劳动力加快转移五年来,全省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不断完善城市体系和功能,加大城镇建设力度

13、。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为 46.2%,较 2006 年提高了 6.9 个百分点,五年年均提高 1.4 个百分点,其中:西宁市城镇化率达63.7%,海西州达 70.0%。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 年,全省城镇就业人员 128 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 38.8%,较 2006 年提高 4.8 个百分点,城镇就业四年年均增加 6.2 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由 2006 年的 66.0%下降到 2010 年的 61.2%,四年年均增加 0.39 万人。全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 2006 年的47.319.233.5 调整为 2010 年的 41.422

14、.636.0,四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年均减少 1.78 万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逐步增加,四年年均分别增加 4.05 和 4.29 万人。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拓宽全省就业渠道的主要领域。- 7 -五、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比重持续提高五、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比重持续提高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制和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省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2010 年,全省从事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个体户数为 20.03 万户,比 2006 年增加了 3.83 万户;

1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 31.6%,比 2006 年提高 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比重提高。2011 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48.2%,较 2006 年下降了 31.1 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1%,比重较 2006 年提高 14.5 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增加值比重提高 3.3 个百分点。六、收入结构积极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六、收入结构积极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坚持“小财政大民生”,惠民工程的不断实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16、。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4.3%,农牧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2.7 个百分点,使全省城乡收入比(以农牧民收入为 1)由 2006 年的 3.82 缩小到 2011 年的 3.39。- 8 -城城镇镇居民收入中,工居民收入中,工资资性收入比重下降,性收入比重下降,经营净经营净收入和收入和财产财产性、性、转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移性收入比重提高。2011 年,在城镇居民人均年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 64.1%,比 2006 年下降了 0.3 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 5.9%,提高了 0.1 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占 30.0%,提高了 0.2 个百分点。农农牧民收入中,牧民收入中,农农牧民工牧民工资资性收入和性收入和财产转财产转移收入比重提高。移收入比重提高。全省不断增加农牧区劳务输出,加大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培训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1 年工资性收入占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 38.5%,比 2006年提高了 8.4 个百分点;财产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