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考试1doc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40617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考试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震考试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震考试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震考试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震考试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考试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考试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 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 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 2-3 个相位(极值) 、延续时间 60-100 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震 子波。子波。 2、滑行波:、滑行波:当入射角正好等于临界角且 V2V1 时,透射波就会变成沿接口以 V2 速度传播 的滑行波。 3、折射波:、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 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 4

2、、垂直地震剖面:、垂直地震剖面:把检波器放入井中,在地面激发,即地面距井口一定距离激发,称作地 震测井。这种观测方法得出剖面是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e,简称 VSP )。 5、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 t,同观测点相对于 激发点的距离 x 之间的关系曲线。 6、正常时差:、正常时差: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 x 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同以零炮 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7、倾角时差和动校正:、倾角时差和动校正:去掉炮检距的影响,纯粹由于界面存在倾角

3、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 差,称为倾角时差。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 得到 x/2 处的 t0 时间。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8、规则干扰:、规则干扰:具有一定频谱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上以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如声 波,面波,浅层折射波,多次波,侧面波等。 9、随机干扰:、随机干扰:主要指没有固定频率,也没有固定传播方向的波,它们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 章的干扰背景。如地面微震,低频和高频干扰等。 1010、多次波:、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1111、低速带:、低速带:在地表附近的一定深度范围内,地震波

4、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 震波速低得多,这个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1212、组合:、组合:指用一组检波器将信号输出到同一地震道,或者同时激发一组震源,有时也称 组合形式(pattern)。 13、多次覆盖:、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例如对 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技术最早是 由梅恩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按照一定的观测系统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多次观测, 保障原始记录质量) 14、共反射点叠加:、共反射点叠加:野外采取多次覆盖的观测方式,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 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5、。 15、剩余时差:、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 之差叫剩余时差。即由于未能完全将正常时差消除而剩下来的那一小部分正常时差。 16、WyllieWyllie 方程方程1717、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 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1818、等效速度:、等效速度:1919、均方根速度:、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 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2020、层速度:、层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把某一相对稳定或岩性基本一致的

6、沉积地层所对应的速度称sfVVV11cosVV 为该地层的层速度。 2121、叠加速度:、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包括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层 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共同的式子来表示:V称为叠加速度。 2222、DixDix 公式:公式:23、褶积模型、褶积模型: :式中:式中:w(t)为地震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24、绕射波: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地层或岩性突变点(如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 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会成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 该波动在地震勘探

7、中称为绕射波。 2525、回转波:、回转波:凹界面的反射波就是回转波。 26、真倾角:、真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做界面的真倾角,用 表示。 27、视倾角:、视倾角:如果测线方向不同,则反射同相轴的产状也将不同,即在地震剖面上显示的界面 倾角也将不同。这种与测线方向有关的倾角称为界面沿该测线方向的视倾角,用表示。 28、方位角:、方位角:测线与倾斜界 面的倾向在地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用表示。 29、法线深度:、法线深度:在射线平面内从 O 点到界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法线深度 h。 30、铅垂深度:、铅垂深度:从 O 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称为真深度 hz,也称为铅直深度或钻井 深度。

8、 31、视铅垂深度:、视铅垂深度:在射线平面内由 O 点作垂直测线的垂线与界面相交得到的是界面的视铅 垂深度 hx 。 3232、层位对比和层位标定、层位对比和层位标定:要把地震剖面转换为地质剖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 对反射波同相轴进行层位标定。所谓的标定广义来说,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 地质含义(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 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原理或缺少并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 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而层位标定,这是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 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

9、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 地震数据体的延伸过程。 33、水平切片、水平切片:22 2 02aVxtt1, 0, 02 1,1, 02 , 02 nnnRnnRn nttVtVtVTdtrwtrtwts 0)()()(*)()(34、.亮点技术亮点技术: 所谓亮点,狭义地说就是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 相对增强的“点” ,它与其上下左右的反射振幅相比,更为突出明显。 1) 亮点技术的方法原理 界面的反射系数对反射波真富有直接影响,其大小决定与界面两侧的波阻抗差,即决 定于界面两侧的速度 V 和密度 p,而速度密度由于岩石的孔隙度及孔隙中流体性质有着 密切的关系

10、,这种关系可由时间平均方程给出。 2) 亮点标志 振幅异常(亮点) 、极性反转、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 、速度下降、吸收衰减。35、AVO 技术技术:所谓 AVO 技术,就是利用 CMP 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偏移距(也 即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估算界面两侧的弹性参数泊松比,进一步推断地层的岩性和含油 气性。 36、偏移归位:、偏移归位: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 到恢复,通常把这个工作也成为偏移。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 1 1、费马、惠更斯原理?、费马、惠更斯原理?答:答:费马原理:费马原理费马原理指出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

11、时间为最短的条件(旅行时为极小)。费马原理指的是波在介质中由一点传播到另一点的沿最小旅行时最小旅行时的路线传播,而不是沿最最 短路径短路径传播。惠更斯原理:可表述为:在已知波前面上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新的子波源,每个 子波源都向各方发出新的波(称为子波) ,子波以所在处的波速传播,最近的下一时刻的这 些子波的包络面或包络线便是该时刻的波前面。2、折射波产生条件、特点?折射波产生条件、特点? 答:条件答:条件: 1)当波从介质 1 传到介质 2,两种介质的阻抗不同时,在分界面上会产生透射和反射,且 满足斯奈尔定律。 2)当 V2V1 时,透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 C

12、,时透射角达到 90 度,这 时波沿界面滑行,称滑行波。 3)滑行波是以下层的介质速度 V2 传播。 4)由于两种介质是密接的,滑行波的传播引起了上层介质的扰动,在第一种介质中要激发 出新的波动,即地震折射波。 5) 折射角等于临界角,即折射波的射线和分界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等于临界角 c。 特征:特征: 1)折射角等于临界角。折射角永远是以临界角从分界面向上射出。折射波射线是一系列平 行线。 2)折射波有“盲区” ,折射界面很深时,盲区会很大。 3)折射波法只能研究其速度大于上面所有层速度的地层,即 VNVk(k=1,2,3,N- 1) 。实际中“折射层”比“反射层”数目少。 3 3、水平单层

13、界面反射波,直达波,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平单层界面反射波,直达波,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答:(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直达波:反射波:当 x时,(2)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 时距曲线在 M1 点相切,切点坐标:cmtghx02 cmVhtcos200证明:0Vxt 0224 Vhxt0Vxt 102 02 02 021sin1)22(11)2(112vvtgvtghtghvxhvdxdtcccchtgxchtgxc (3)直达波时距曲线与折射波时距曲线相交。 交点时间为:(4)在 x xc 的区间,折射波 为初至波,而直达波为续至波,反射波总是最后

14、接收到(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三种波 相比) 。 (5)时距曲线的陡缓取决于上覆介质的波速与界面的埋藏深度。4、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别及相应压制方法?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别及相应压制方法? 答:答:1)在传播方向上不同,即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有效波如 水平界面的反射波几乎是从地下垂直反射回来到地面;干扰波如面波沿地表附近传播。实 质上是视速度上有差别。针对这一类型的干扰波,在野外施工时,往往采用检波器组合的 方法压制;在进行资料处理时,还可以采用视速度滤波(f-k滤波)进行去除。2)有效波和干扰波可能在频谱上有差别。此类干扰波的压制方法主要是野外记录是进行有 目的的

15、采取滤波和室内的频率滤波处理。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如多次波,经过动校正后,剩余 时差仍不为 0。如今广泛使用的野外多次覆盖、室内水平叠加技术能较好压制多次波;另外,预测反褶积 方法对多次波也有良好的压制效果。4)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出现的规律上可能不同。风吹草动等引起的随机干扰的出现规律与有 效波不同。对于随机干扰,主要是利用其统计规律进行压制,如多次叠加、组合法等都是 有效方法。另外,相关滤波、相干叠加等室内处理方法也有很好的效果。 5、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异同点?、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异同点?2 0)2(11xhvdxdt0010

16、cos2 vh vx vxtc c0110cos2 vvvhxc c )(cos201010 vvvvhtc c答:答:两种时距曲线都是双曲线,反映一段反射界面。 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位置在虚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处:h0-表示激发点 O 处法线深度 V V (只有 =0 时, V =V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比倾斜地层的共炮点时距曲线要 平缓。 6、地震波岩层速度的各种影响因素?地震波岩层速度的各种影响因素? 答:答:1)岩石速度与弹性常数的关系 2)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3)速度与密度的关系 4)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5)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 6)与孔隙度和含流体的关系 7)速度与压力的关系 8)与岩石结构的影响 9)与温度的关系 10)与频率的关系 7、地震剖面上,识别有效波的四大标志?、地震剖面上,识别有效波的四大标志? 答:答:1)同相性:同相性: 由于同一反射波到达相邻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