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0481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党中央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关键在于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推动发展动力转换。一一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经济增长是一种相对现代的现象。就一般规律看,成功实现经济起飞的经济体,在经历过显著的增长加速后会出现减速,这是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必经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经济体增速放缓的时间存在差异,增速回落的态势也不尽相同。迄今为止,只有少数经济体从“旧常态”平稳进入“新常态”,最终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而大多数经济体在“旧常

2、态”中难以自拔,高速增长迅速“熄火”,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未能及时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我们能否适应新常态并抓住战略机遇,前提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 9.8%的增长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中国是在对发达国家追赶背景下推动经济发展的,为经济增长付出了较高的生态环境代价。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日益迫切,如果一味地将发展简单化为生产总值的量增,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乃至居民福利增长,这样的速度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要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发展的稳

3、定性、持续性和全面性转变,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常态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经济增长一般表现为要素的积累和投入的增长,但背后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从生产资源的产业配置看,一方面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占用了大量生产资源,集聚了较大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养老、医疗、教育等行业社会力量进入不足、竞争不充分,导致社会资源错配,影响了整个经济的效率。以往,我们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新常态下,我们要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因此,从本质上看,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传统增长模式到现代增长形态的跳跃,是经济增长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跃升。新常态

4、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源泉,但可持续的增长归根到底要靠技术进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单一,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原有的动力机制难以为继,已不能适应我国未来增长的需要。但是,“换挡”需要松“油门”。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在每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后,经济增长通常不会迅速提速,而是随生产率变化出现短期下降现象。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增长“换挡提速”的必然过程,既包含着动力机制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也包含着增长动力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但需要高度重视的是,经济“换挡提速”潜在风险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新常态时要保持定力,真正做到精准发力。二二

5、近来,我国在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的基础上,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亮点。经济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市场活力在简政放权改革推动下进一步释放。这是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并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总体结果。但也要看到,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在增长速度与预期出现较大差距时,既没有认识到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表现,也没有以积极的态度适应新常态,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认识不足、执行不力,总想重回粗放投入、盲目扩张的老路。由此可见,适应新常态做到知行合一面临着艰难选择,根子在于缺乏应对新常态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所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6、,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解放,解决好发展理念、发展思维、发展战略问题。在发展理念上,要将增长与发展统一起来。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本质问题。将增长与发展统一起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增长的目的,增长是发展的手段。没有增长就不会有发展,但没有发展增长也不能持续。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片面地将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有的领导干部盲目崇拜GDP,这种认识迷失了增长的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抛弃狭隘的发展观,真正确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增长的发展理念,推动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7、。在发展思维上,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过去几十年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新常态下必须树立的发展思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以及市场失灵缺陷的克服都离不开政府的权威,没有政府的功能性保障,市场就无法正常运转。而在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竞争性领域,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不能越位、不能替代市场。只有政府与市场共生互补各司其职,经济活力才能得到有效释放,多元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才能真正建立。在发展战略上,要坚持立足长远与着眼当前并重。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改变旧

8、有的经济运行机制,而在新增长动力形成过程中,不仅增长的波动是可能的,而且影子银行、产能过剩、债务负担等潜在风险积聚,实现稳增长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必须要有长远目光,在各种新问题新挑战面前沉着应对,忍得住阵痛。同时,也要着眼当前,充分考虑到“三期叠加”特有的阶段性风险,为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好预案,为困难群众兜底线,缓解改革产生的阵痛。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改革效应不断释放,新的增长动力正在生成,但经济下行压力大,各种矛盾交织。因此,面向新常态的宏观政策,需要保持政策连续性与决策灵活度的有机统一。三三从实际出发,引领新常态的关键要以改革为先导,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9、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增长新动力。坚持简政放权,全方位释放市场潜力。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实践说明,微观主体更活跃、市场活力更旺盛的省市,往往也是增长质量更高、发展后劲更足的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但从实际情况看,仍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和有的部门常常以“有形的手”取代“无形的手”,不仅影响了微观主体的合理预期,还使其行为扭曲而产生了政策依赖,严重压抑了市场成长空间。当前,深化改革要继续坚持简政放权,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下功夫,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消除

10、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为微观主体参与市场活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只有建立了公平竞争秩序,我们才能运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助推企业顺利渡过结构调整阵痛期,全面搞活微观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差异大,决定了投资潜力依然巨大。但是,面向新常态,优化投资结构是关键。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增量资金投入带动资本存量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棚户区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要把稳定投资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战略、保障和改

11、善民生、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保证投资适度增长,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前,投资仍是稳增长的基础和主要手段,但要创新宏观调控工具,坚持定向调控、预调微调,着重从结构性问题入手补短板,促进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赢得优势。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利用后发优势实现高速增长后,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依靠引进技术来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将发展的主要立足点转移到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上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总体看,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最终落地生根,关键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

12、向,以符合比较优势为原则,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最大限度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加快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推动创新的强大合力,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和强度,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主动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应着眼全球性竞争的新变化,一方面更多地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另一方面在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更加注重形成研发、品牌、营销相结合的综合优势。要从顶层设计着手,通过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下大力气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新规则的制定,努力在发达国家谋求改变新一轮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大背景下做到未雨绸缪,既最大程度获取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红利,又最大程度避免经济开放带来的外部风险。在具体的载体建设和制度安排上,应注重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功能创新,以自由贸易区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最大限度地释放新的制度红利,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