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0405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环境与青少年成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先进文化的运用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拓者,他们背后凝聚着一双双殷切期盼的目光。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有关青少年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重不断攀升,在杀人、强奸、抢劫、盗窃四类重大刑事案件中,每 1000 件案件至少有 30 件是青少年所为。而且,从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看,其作案手段往往凶狠残忍,犯罪的暴力化倾向十分明显,实施犯罪行为极少顾及后果。这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了多方面的恶劣影响。因此,必须加

2、大防范力度和教育力度,从多方面入手来遏制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生理上看,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而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家庭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但是,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一些父母或因工作或因感情问题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导致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形成偏颇的思想,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诱因。加之部分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对学生根据学习成绩进行区别对待,使部分学生心理失衡,放任自流,成为问题少年。在教育上,一些学校只重视智育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青少年人格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对自己

3、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尤其是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儿童早期生活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犯罪学的研究中,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也多有论述。一般将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描述为溺爱型,粗暴型,残缺型等。但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归类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如许多家庭收入状况良

4、好、父母文化程度较高而孩子最终却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与以往论述并不相符。因此,探讨新世纪家庭环境的特点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具有普遍意义。 一、家庭环境的变化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转折,家庭变迁速度也同时加快,家庭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规模日渐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城镇居民中三口之家已非常普遍。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中轴的大家庭已变为以孩子为中心的三角形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父母能够优生优育,能够更多地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二)家庭教养方式倾向

5、于宽容民主,但仍有专制的一面。美国著名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提出了颇有影响的三种父母抚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她的解释,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的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专制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容易的,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按照

6、她的分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介于权威型和专制型之间,更倾向于专制型,因为传统上认为家长是非常有尊严、有权威的。而现代的家庭教养方式应介于专制型与宽容型之间,倾向于宽容型。原因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解释。 1家长的权威已大为削弱。 由于我国民主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等级制已经动摇,人们平等意识不断觉醒,加上父母一般受过教育,因此对待孩子更加理性,也更为宽容。另外随着资讯业的发展,身处信息时代的儿童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他们有可能在儿童时代就拥有父母所不知道的见识。由于见多识广,他们在儿童时期已不再总是以父母为楷模,在他们眼里,父母已不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最后,在这个社会剧烈转变的过程中,身为父

7、母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的认识也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一方面削弱了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更加倾向于对孩子宽容放任。“我们不知道应给孩子全新的观念,让他们能适应现有的社会环境。最终的结果也许是一个矛盾的大杂烩,我们因事而异地一会儿让他们学会竞争,不要落在别人后面,一会儿又让他们不要太争强好胜,以免枪打出头鸟;我们一会儿要求他们独立自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会儿又要求他们遇事讲究策略,千万不要得罪人;在论及做人时我们要求他们不要太圆滑,可论及做事时我们又希望他们精明、老道、不吃亏.”这段话表明了当今父母相当普遍的矛盾教子方式。2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父母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态度倾向于放任。 由于现

8、代社会物质资料已极大丰富,加上只有一个孩子负担相对较轻,因此父母视孩子为中心,有求必应,竭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而“四二一“型家庭中,祖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更是加重了这一倾向。 3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父母对子女仍保留专制的一面。 父母对子女专制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望子成龙”上。“不甘平庸”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近乎“疯狂”的财力和精力投放的重要心理因素。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对孩子要求也越发严格和苛刻。以“为孩子好”的借口,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而社会的激烈竞争是父母的内心动因。当前就业难、下岗冲击着每一位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得好一些,父母使出浑身解数。事实上,这样

9、做已或多或少地剥夺了孩子的某些自由和权利。 (三)家庭的情感支持系统作用减弱。独生子女家庭将没有兄弟姐妹关系,这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是不一样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愿和父母说时,往往可能通过兄弟姐妹来解决,在大家庭还可能通过祖辈、叔辈来解决,有许多中间层次。今天的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情感支持系统,家庭环境使孩子在较早年龄就要学会精神上的独立。此外,在多子女家庭中,个人不只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且还应当关爱自己的弟妹,就会产生一种爱人和被爱的相互统一的自我意识。而独生子女家庭使孩子有更多的个人主义色彩,而少一些集体主义色彩。孩子往往寻找家庭外的情感支持。克

10、服孤独感是独生子女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变化,对于青少年身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1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儿童的个人主义观念突出。2既宽容又专制的家庭教养方式,一方面是儿童的物质需求减弱,另一方面压力感则大大增强。这种压力包括近期和远期两部分。近期有升学、就业压力;远期则要独自承担赡养父母,主要是感情上的提供者的责任。3情感支持系统的缺乏使儿童的孤独感加重。父母高的期望值又使儿童不能与父母很好的沟通,自闭倾向加重,这反过来又加重了孤独感。这些影响对青少年起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积极的一面是可使他们的独立性增强,兴趣爱好广泛,受到良好的教育。

11、但是,这种家庭环境自身的矛盾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也起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处理不当,极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父母对子女过高的要求和过度保护矛盾的教养方式,会对青少年缺陷性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父母的偏袒、保护、溺爱可能更多的是生活、行为习惯方面的过度物质满足和纵容,而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很少,子女所体验到的理解和温暖情感低于常规模式。改善家庭环境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一文中也有同样的结论:溺爱放任、粗暴打骂缺乏家庭温暖两类家庭占了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求学期间成绩一般不好,因此依照中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在物质上百依百顺,学业上要求很高。当孩子不能达到要求时,父母往往采用加压、强迫的态度

12、,这更使儿童的心理压力增大,学业更加糟糕。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极易形成既溺爱放任又粗暴打骂的家庭环境,成为滋生少年犯的温床。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改变父母对待“令人失望“的孩子的态度。当父母发现自己百般呵护的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一般就会加以惩罚。依据霍夫曼等人的研究,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两种。强制是指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冷漠的拒绝等。“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现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由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城市尤其独生子女的家长一般不再打骂儿童,而更多地采用“爱的收回”这一惩罚方式。用父母的话就是:不理他,让他自我反省。而这种惩罚方式后果却相当

13、严重。它会导致父母与儿童感情的破裂,使儿童体验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产生过重的负疚感,没有自信心。从父母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中感到父母并不爱自己,对父母也会感情淡漠。许多父母常指责孩子:对你那么好,你一点也不领情。原因就在于此。这也能解释劳教人员的家庭教养方式为“既溺爱放任又缺乏温暖“这一看似矛盾的结论。有这样一起儿子杀死亲生父母的案子。在旁人眼里“挺好”“挺有礼貌”的陈某残忍地杀死了父母而面无惧色。从报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对他的抚养方式:生活上“说要星星,他父母也会给他摘”,学业上有很高期望“掏钱给他上自费中专”。可他却认为“父母很是看不上他”、“一无是处”,“与父母沟通很困难”。当他

14、一次打架后,父母对他看管更严,这是父母采用了“爱的收回”的惩罚方式,对他表现出失望情绪,这些改变加剧了他的焦虑心情,也加速了他摆脱父母束缚的行动,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他的犯罪。这一案例表明当今中国父母的抚养方式隐藏着很大的危机,如处理不当,极易导致青少年畸形性格的形成。因此,这种抚养方式必须改变,从而改善整个家庭环境。 三、改善家庭环境的途径。家庭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最小单元,它的改变不可避免要受制于社会大环境。在目前,面对中国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一下子很难改变,但我们也必须进行努力。 (一)作好父母的减压工作。由于孩子是唯一的,因此独生子女家长的压力是很大的,心理

15、也是很脆弱的,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的存在,使父母对子女寄予着厚望。只有社会的健康发展才能减少父母的担心,降低父母的期望值。 (二)增加沟通时间,注重家庭的亲密度。林爱冰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成因一文中发现亲子相聚时间与青少年犯罪有很高的相关性。而少年犯普遍感到的关心理解少也说明他们的亲子感情交流少,沟通阻塞。因此增加沟通时间是保持亲子感情的首要条件。其次要有正确的沟通方式,父母要多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即使惩罚也要富于情感性,要伴随合理的解释。一些早期研究发现,只有在温暖的背景下,教育引导才能发挥作用。家庭成员间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对儿童培养乐观、自信的性

16、格极有帮助。 (三)建立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 今天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的最大不同是,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表达自己不同于父母的看法,而父母在社会急剧的变迁中,既有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一种必然,尤其在信息时代。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鲜明的互补性要求两代人相互学习。正如一本书所述的:“一个新的媒体出现了,同时,当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儿童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代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 ”建立父母子女良性的互动关系是维持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关键,在相互学习的氛围里,家庭的亲密程度和凝聚力也大为增强,家庭就成为社会的稳定器而不是震荡源。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采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法律等各种手段和综合力量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如政法机关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加强对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